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中道论▪P2

  ..续本文上一页、即是出世间”为不二;“色、空为二”,但“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为不二;“真乐泥洹,不乐生死为二”,但“如不乐泥洹,不恶生死乃无有二”;“有言、无言为二”,但“于一切法,如无所取,无所得,无思无知乃至无有语言文字,是真入不二法门”。这些体现了文殊菩萨最高的智慧境界,故文殊菩萨以大智慧为殊胜功德,智慧即是产生诸佛果之母。

  中国佛学各宗的教义中,如天台宗的“一心三观”,“三谛圆融”;唯识法相宗的“五位唯识”,“性相不二”;华严宗的“无尽法界”,“理事不二”;净土宗的“一清净句摄十六种庄严”,“依正不二”及“修证不二”;密宗的“六大即法身,法身即六大”等,都是不二法门的发挥。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以及“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既有微观世界,又有宏观世界,微观与宏观,都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

  《华严经》以帝释的因陀罗网比喻无尽法界,网中的一个宝珠可以反映出其他所有的宝珠。世界上每个物体也是这样,它不仅是自身,而且也包含着其他所有物体。在本质上,空间和时间的动态上,都是相互联系和渗透的。因缘生法,即是如此。

  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观察者与被观察现象是不可分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的著名诗句:“从一粒沙看整个世界,从一朵野花看整个天。用手掌把握无限,在一刻中把握永恒。”

  这两位学者的语言,即有类似“不二法门”的整体观思想,他们可说具有慧根。但在西方这类聪明的人毕竟太少太少了。

  三、佛教的中道之行

  众生之轮转生死,即由于三种杂染,即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报体)杂染。求得解脱,必须转染成净以证涅槃,转识成智以证菩提。其修行方法不离三皈、五戒、三学、八正道、四无量、四摄六度等。此中包括世间善、出世间善,行之于提高自我修养,利国利民,饶益有情,乃至出世解脱都有好处。

  (一)以八正道为道德标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历史学家韦尔斯在其所编写《世界史纲》中提出:战争是人类的灾祸,欲消灭战争,必须赖宗教保持人们的理性;而佛教即是理智的宗教,佛陀指示的八正道,其内容和精神,应成为过去、现在、未来人类所应共同遵守的道德标准。

  近代高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对佛教教义有很高的评价,也有类似见解。

  八正道是佛陀成道后最初宣讲的,是佛教徒最根本的修持方法,也是佛陀提示的道德标准。

  其内容简释如下:

  1.正见:具备因果、四谛、三法印等中道之理的见解。

  2.正思维:合于正理的非邪见、非我见的思维。

  3.正语:与人相处,说真实、和合、安慰、正直的语言。

  4.正业:合于止恶行善的正当的行为。

  5.正命:依于正法、进行正当职业的生活。

  6.正精进:坚持正道纯一不染,受困难而不退的努力。

  7.正念:在正见的基础上,念念清净,不起妄念。

  8.正定:清除虚妄分别,作如理观察,一心不乱。

  概括八正道就是戒定慧三学,戒以止恶行善,定以清除烦恼,慧以抉择善恶邪正,明确缘起中道之理。三学、八正道,以正理指导行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踏踏实实不落空虚,自利利他,真正有利于人生和社会。

  (二)以无我慧为指导思想

  佛法指示人们的,是破除我见,悟证无我之慧。破人我以除情蔽的烦恼障,破法我以除理蔽的所知障。除二执,悟二空,断二障,才能圆成佛果。众生由于我执起惑(见惑与思惑),由惑造业,由业受苦,故我执是生死的根本。人我迷于五蕴,法我迷于六尘,产生迷情,即是不明因缘生法如幻如化之理。拔除生死根本,全赖以缘起性空的智慧为指导思想。了达缘生义,以此指导行为,有以下特点:

  1.深信因果,不作一切恶,奉行一切善。

  2.了解法法(包括宇宙自然界,众生界)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互相资助的,密切关系的,因此消除差别界限,平等对待,相互爱敬。

  3.因缘如幻,遣相去执,当体即空。空却一切妄念,即是佛境。《华严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空即法性、真如、空而不空(真空妙有),即中道实相。

  在一切宗教哲学中,佛法的特点,即在破我。太虚大师说:“深达法空成佛易,横生我执做人难”。《金刚经》讲修六度能破除我相、法相、三轮体空,以慧摄福,其福无量,即为菩萨悲智兼运、福慧双修的大行。

  (三)以四无量心拔除苦厄

  贪为众生生死之本,嗔为杀伐战乱之源。世界第一、第二次大战的惨祸,即在少数法西斯主义者基于领土扩张的贪欲,不顾其他国家民族的利益,欲望难填,为发泄其瞋怒,发动战争,招来自毁毁他的恶果。大之于世界,小之于集体、家庭,人与人间的相争相杀,酿成悲剧,莫不如此。

  能以佛教的无我精神,根除贪欲,破除人我界限,视自他一体,众生平等。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则可消灭生物界彼此的仇恨,化怨为亲,化乖戾之气为祥和之气。如虚空之大能涵容万物,如大地之广能生养万物。菩萨之慧眼,能透视因果,泯绝差别;菩萨之悲心广大无垠,能自他一体,与乐拔苦。心胸无边,度生无边,福德无边,故称无量。

  《法华经·普门品》,是佛为宣扬观世音菩萨的大悲,与无尽意菩萨演说此品。无尽意的含义,即是:

  1.世界无边尘绕绕(由妄心有山河大地)。

  2.众生无尽业茫茫(三界九地,由烦恼业力所感)。

  3.爱河无底浪滔滔(贪欲不尽,生死不止)。

  4.悲愿无尽化金桥(菩萨的四无量、四摄、六度之行,度众生到彼岸),只有无尽意菩萨才能接受慈悲法门,愿大地众生都成无尽意。

  四无量心:

  慈心:能与众生安乐,消除一切差别界限的无缘慈。

  悲心:能拔众生痛苦,视自他一体,他苦即我苦的同体悲。

  喜心:见善事欢喜,称扬赞叹,不起嫉妒障碍的随喜心。

  舍心:舍私济众,成就他人利益,不计对象差别的平等心。

  (四)以四摄行安定世界

  菩萨以四种法门摄受众生,这是属于实际的行动。

  自有历史以来,世界上不断地发生战争,相斗相杀,和平年代,极短极少,有理智的人们,都痛心疾首,呼吁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有国际联盟组织,但不久被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破坏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联合国的成立,在维持道义与和平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霸权主义仍然妄图以实力压倒正义,用核威胁造成恐怖,人民安宁得不到保障。在社会上,由于资产阶级私有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拜金主义。为了金钱,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损他利己,廉耻丧尽;为了金钱,六亲不认,忘恩负德;为了金钱,假语骗人,恶语伤人,杀人放火,卑鄙下流。种种恶行,因此而起。佛言:金钱如毒蛇,真实不虚。

  四摄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1.能行布施必须祛除贪欲,舍己利他。以财施人,求经济之平等。以法施人,求发扬理性,扫除愚昧。以无畏施人,使人们消除恐惧,保持安定。

  2.能行爱语求人与人之间,互爱互敬,和乐相处。不说虚诳、离间、粗恶、下流庸俗之语,要说真实、和合、安慰、正直的语言,保持人间理智和仁爱的感情。

  3.能修利行必须祛除一心为己的权力之争,发扬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多做好事,多尽义务。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4.能行同事就不能因有钱有势而高高在上,享受特殊。要与群众打成一片,同甘共苦,共同工作。

  以菩萨精神行四摄法,须破除我相、法相,做到《金刚经》指示的三轮体空,消除人我差别,真正实现平等。

  据报载:日本佛教界将四摄法用于企业管理,使企业井然有序,保持正常发展,对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当今世界,人类亟需的是和平与安宁,不希望有战乱发生。假若人们都能学习和接受佛教的中道论观点,以中道之行指导实践;假若把四摄法纳入《联合国宪章》,使不同性质的国家都能遵守;我相信,世界必能以安乐幸福的崭新的面貌出现!

  

《佛教中道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