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正信、福慧双修、显密圆融
——在洛阳白马寺戒期开示
(1996年)
诸佛正法贤圣僧
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修诸善根
为利有情愿成佛
此皈敬颂是西藏宗喀巴大师所造。藏传佛教的规矩,在讲经之前都要念皈敬颂。三皈是学佛的基础,五戒是五乘共同遵守的戒法。故三皈是很重要的。
“诸佛正法贤圣僧”,佛是佛宝,正法是法宝,贤圣僧是僧宝。十地前菩萨称贤,十地以上称圣。僧宝包括比丘僧、菩萨僧。
“直至菩提我皈依”,皈依从初发心开始,世世生生都要皈依三宝,皈依之后要发长远心,信仰三宝,礼敬三宝,根据三宝教法,如法如律的行持,要有长远心。现在有些学佛人,开始学佛还勇猛,久而久之就懒惰起来。“出家三天,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在天边”,这是不良的现象,所以我们学佛要发长远心。直至菩提都要皈依三宝,三宝是恢复我们法身慧命的唯一依止处。由此,我们才能得到究竟解脱,才能由此岸到彼岸。
“我以所修诸善根”,皈依之后要广聚善根,积累福德资粮。
“为利有情愿成佛”,皈依之后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广大心,广大心是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心胸要广阔,目标要远大。《华严经》讲:“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个就是广大心,菩萨的本愿心。
今天,我的讲题是《建立正信、福慧双修、显密圆融》。
我们作为佛教徒,尤其作为出家僧众,有决心、信心,志愿来出家学佛,首先对佛教应该建立正信。对自己来说要自觉、自尊、自重、自爱,不能自暴自弃。
作为佛教徒,应该了解佛教的历史。从东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求法,遇迦叶摩腾、竺法兰二尊者,以白马驮经到洛阳后建立白马寺,至今已一千九百二十八年。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已超过了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在悠久的历史中,保持了佛教优良传统,使佛教文化能够在世界传播。佛教从印度传播出来是公元前二世纪左右,由印度阿育王把佛教传向世界。一支是北传佛教,一支是南传佛教。
南传至泰国、缅甸、斯里兰卡,包括东南亚地区,这派佛教是上座部佛教,一般统称小乘佛教,是属于印度巴利语系佛教(因为《阿含经》是原始佛教的圣典,是用巴利语记载的)。佛教传到我们中国后,由中国传播到日本、朝鲜、越南、柬埔寨周围地区,同时印度佛教又传到西藏。印度佛教在十三世纪以后消亡了一段时间,消亡原因一个是婆罗门教复兴,一个是回教的侵入。到了十九世纪,佛教恢复。现在印度的佛教圣地基本上都恢复了。
近代以来,佛教由中国传到欧洲、美洲,由地球的东半部传到地球的西半部,使整个地球都有了佛教。在美国不仅有很多寺庙,而且有许多美国人出家,还有许多基督教徒转信佛。在世界五十亿人口中,宗教徒有三十亿左右,其中佛教六亿。
从文化来讲,佛教文化有巴利语系、有藏语系及汉语系。传入东南亚一带的是巴利语系。传入中国西藏、蒙古、青海的是藏语系佛教。传入中国汉族地区、日本、朝鲜、越南以及欧洲、美洲的是汉语系佛教。
佛教文化对于世界历史及世界文化起了很大影响。就中国来讲,中国历史文化,其中主要包括了佛教文化。中国的文化中先秦诸子百家,是一段时间;汉代的经学是一段时间;东汉以后佛教传到中国,这一段时间很长。中国的历史、文化史不能与佛教分开,佛教文化对于中国的哲学、医学、儒学、文学、工艺各方面都有很大影响。所以,要写一部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史,没有佛教知识是写不出来的。在历史上,佛教文化对于净化人心、安定社会秩序起了很大作用。佛教文化陶冶人心、深入人心。尽管历史上经过“三武一宗”教难,但佛教并没有毁灭,因为佛教是真理,真理在人心,佛教扎根于群众。由此说信仰佛教应该认识佛教、尊敬佛教,不应自卑,自暴自弃。
诸沙弥、沙弥尼,你们走出家这条路是走对了,这是条光明的大道。尽管佛教信众很多,在世界总人数中必竟是少数。我们出家人是少数中的少数。出家人数不要求多,但求质量高,因为出家僧尼要住持正法、作人天师表。僧宝是稀有难得的,故要自尊、自重、自爱。因此,就想起讲这个题目《建立正信、福慧双修、显密圆融》。
一、建立正信
正信是一种正确的信仰,理智的信仰。这种信仰不是一般人所谓的迷信、邪信、空信。我们学佛,依佛为楷模,在修行过程中不迷恋五浊境界,相信自己可以创造美好的未来,自己的命运由自己来把握。佛教讲的有教有理,有因有果。
(一)要信三宝功德
佛宝有大悲愿大智慧,大雄大力。佛陀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是苦海中的舟航。信仰法宝,法宝是佛的经典,是指路的明灯,没有指路明灯,我们就要走邪路,走黑路,就要跌入深坑,那是很危险的。经、律、论三藏都是法宝,都是指路明灯,指示我们怎样修行,皈依法宝启发我们的正知见,提高觉悟。僧是代表佛宣法,肩负住持正法、弘扬正法、绍隆佛种的责任。僧宝是以戒为师,以德行为重。皈依僧宝就是学习其德行,要严持戒律。我们的僧团只有在持戒的基础上才能成为和合的僧团。皈依三宝,信仰三宝的意义是很重要的。皈依佛宝由迷转觉,皈依法宝由邪转正,皈依僧宝由恶转善。只有三宝才能使我们恢复法身慧命。
(二)要信因果
就佛法来讲,世出世间都是有因果的。就佛法的整个教理来讲包括三个字,即因、缘、果。因是主因,缘是条件,果是结果。佛法讲种善因得善报,种恶因得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子下了以后,一定要收果。只是由于缘的不同,结果有迟早的不同,所以佛经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学佛人不要再造恶业,皈依要忏悔,受戒要忏悔,要作羯磨。在身口意三方面不要再造恶因,要种善因。
因果道理很复杂,但是很有规律。相信因果就要相信业力的存在。科学上讲能力不灭,我们佛法讲业力不灭。造了这个因,就有这个业,有了这个业就不会消失,除非受了果报。这个业力也可以叫能力。不过科学只相信物质能力,对于佛教的精神能力有些人因没有看到而持否定态度。我们的心念就是一种功能,起什么念就有什么作用。近代科学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心力可以起电波,推进物质运动,这一点可以证明业力不灭是真实不虚的,所以我们要相信因果定律的存在。
学佛后不信三宝的功德,不恭敬三宝,就不是佛教徒。你不信因果的教理,在行为上,在持戒上,就要越轨。若明白因果,相信因果,从而建立道德,奉行戒条,履行正道。戒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家居士能够守五戒,僧众应能够守持出家的律仪,起码不犯四根本戒。因果事实,根据历史记载及我的经历,我是坚信的。因此我希望大家对于因果要深信不疑。以因果道理来警醒自己,鞭策自己,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严守戒律,约束自己,提高德行,培养道风。近代佛教最大缺点是戒律松懈,信仰淡漠,道风日下,对三宝、因果没有信仰。一部历史,不管是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都是一部因果史,所以佛教讲修行慎勿造恶因,要种善因,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
(三)信仰修持的功德
信仰我们有修行的积累,必定有修行的硕果。佛教修持方法很多,有净土宗、密宗、禅宗,我们受的戒是属于律宗,不管是哪个宗派都要受戒。持五戒,修人天乘的就可以得人天乘果,三恶道就没有你的份。守具足戒,修解脱行,得阿罗汉果,生死轮转就没你的份。持三聚净戒,修六度万行,行菩萨道,佛果就有你的份。这一点一定要相信,在言语、行动上要慎重,注重行持。每天在寺院中要坚持早晚课诵。有念佛堂要念佛,有禅堂要参禅,参禅念佛是必修课,不能荒废。要知道,有解无行犹如画饼充饥、贫人数宝,决定不得受用。有解有行,智慧德行才能建立,这个不是空谈的。
过去办佛学院,总的来说是好的,为佛教培养了不少人才。但中间也有失败的地方,其原因就是忽略了修,以后的佛学教育就要求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学修一体化,不但要修而且要学,学修并重。学僧生活丛林化,要求学僧不但要努力刻苦学习佛教教理,而且上殿、过堂亦要认真严肃,不得马虎。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人才,才能坚定信念,保持道心,才能住持正法,才能弘法利生,这就是我们佛教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否则,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可靠的,是起不了作用的。经过佛教教育改革,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但是解放后长期以来存在这个现象。
十年动乱,佛教已是奄奄一息,老年人存在不多,高僧大德更是寥如晨星。青年人是1980年以后招收的,若宗教政策不落实,没有这个因缘,那么佛教人才已经到了断层的阶段。故社会历史原因及我们自身的原因都要找出来。出家人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一天都不要忘三宝,每天要保持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因果、念戒律、念众生。哪怕是在寺院里礼拜烧香都是有功德的,这些绝对不能丢掉。否则就不能巩固正信、道念,寺庙就不会有道风存在。寺庙的特点就是要有正信、有道风,假若没有这个,就成了世俗化,只知接待香客,做生意赚钱,这与世俗有什么区别呢?丢掉了优良传统,佛教存在有什么价值?所以要讲信仰,建立正信,必须在正见的基础上,有正见,必须学习经论,多熏习佛法。
二、福慧双修
这是指导我们行动的准则。佛的十号中有个两足尊。何以称为两足尊?两足即福德、智慧两种都圆满。佛在因位中修福德、修智慧,到佛果位时究竟圆满,故佛称两足尊。
我们学佛要修福修慧,其具体方法是修福要报四恩,修慧以戒定慧三学为主,这是基本的原则。
要有福报,必须修福,修福要报四恩,恭敬三宝,供养三宝,报三宝恩是我们最大的福田。不忘父母恩、国家恩是我们最大的恩田。不忘众…
《建立正信、福慧双修、显密圆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