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恩,拔众生苦,是我们最大的悲田。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报恩。我们唱的偈子有“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这就是菩提心。四恩不能忘。忘了四恩就是忘了根本。应该知恩报恩,知恩报恩就要发菩提心,在行动上要多做有利于国家的事业,以多培福、多修善来报答四恩,这种福就是最大的福田。
就修慧来讲,有闻思修三慧、戒定慧三学。福慧要双修,单修福没有慧不行,单修慧不修福也不行,都是片面的。修慧重要的就是闻思修、戒定慧。
闻,就是多闻熏习。听闻善知识的开示,研究教典,阅读教典。熏习无漏种子,善法种子。因此我们现在的佛学院百分之七十是佛学,百分之三十是世俗课,以佛学为主。作为一个出家人,不以佛学为主,只去学习书法、外语、音乐、历史,把根本忘了,那就变成了俗人。我们并不排除研究那些,但必须有个比例,要以佛学为主。所以菩萨要学五明。五明即:内明、医方明、声明、工巧明、因明。此五明包括很多学问。菩萨要做到“二谛融通”,世出世间都要融通。但其中以佛学为主,以胜义谛为主,多闻也必须以此为中心。只有多闻才能熏成智慧种子,才能把有漏种子变成无漏种子,才能把染污种子变成清净种子,这在唯识学里的转识成智中讲得很深奥。
由闻而思,思就是正思维。思维教义,思维因果道埋,思维缘起性空的道理。要经过思维来印心。由思而修,修就是实践行持。佛法总的来讲,就是戒定慧三学。整个经、律、论三藏也就是戒定慧三学。我们的行持也不出三学,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佛最初说法讲四谛、八正道。四谛中的道谛就是讲的八正道。由八正道、七菩提分到三十七道品,皆是以戒定慧为基准发挥出来的。比丘、比丘尼戒及菩萨戒学也是如此。菩萨的三聚净戒,摄善法戒、摄律仪戒、饶益有情戒,都不出戒学的范围。所以戒学很重要,戒是基础、是资粮。没戒就不能修定。我们佛家的定是出世间的定,不是世间定。现在道家讲的气功及印度瑜伽功都属世间定,不是究竟的东西。我们修的是出世间的无漏定,这就要以戒学为基础,修定的资粮主要是戒学,所以说以戒修定,由定发慧,到了禅定的最高境界,就是开悟,以后才能发慧。这就是禅宗讲的悟,是见道位。
由三慧到三学,才能真正做到修智慧,走上菩提之路。所以你们现在要受戒、学戒、持戒,是很重要的。没有这个基础,你们就不能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没有戒的约束,你学的就是外道定,那就要走火入魔,很危险。所以在修慧中要由闻思修到戒定慧,才能有所成就,由此岸到彼岸,福慧双修,这才是真正学佛。
现在我们住持佛法,管理寺庙,不能像过去一样,关着山门来讲佛教,与世间隔绝。讲修行不能只是在山洞、岩边去修行。另外佛教中有人难免说神说鬼,这就免不了封建迷信的讥嫌。所以赵朴老提倡人间佛教。度众生以人间为对象,首先要对社会人群做出有利的事。我们生长在这个国家,就要热爱这个国家,对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不能与国家社会隔绝。山门内与山门外息息相关,要互相沟通,才能住持正法,绍隆佛种,才能以佛法的真理来净化人心,对社会人群做出贡献。所以寺庙能自立更生,从事经济方面的积累,做到自给自养,有余的可多做社会福利事业,为社会人群多做些贡献。这样就体现了佛教的精神,使人生信,改正错误观点。
我在重庆有这么一个经验。重庆市佛教协会在1993年发起“佛教界希望工程”,救济贫困地区失学儿童。我曾经在1993年夏天,到各县、区考察宗教工作。到了边远的山区,那里老百姓很苦,经济与城市生活相比犹如两个世界。终年吃不到大米,一家三代住一间破房。儿童穿破衣,冬天没有鞋子穿,更上不起学。故此重庆市佛教协会就发起“希望工程”,目的就是救济失学儿童。从此组织募捐,对贫困地区进行调查、了解,进行落实。把收到的钱,在每学期开学之前亲自送去,对口捐助,款落实到人头上,儿童60元,中学80至100元以上,贫困教师有救济金,落实到人。对捐款者给发票回信。
佛教徒是讲因果的,一分一厘都不会有错,不会落到私人腰包。教内教外共同捐款。这不仅在重庆,在成都、上海、厦门各地方都在响应。佛教这一行动引起了党、政、军、教内教外共同支持。白马寺方丈在发起时也积极响应,为希望工程捐款。赵朴老也很赞扬,至今已进行六期捐助,募到140多万元,救济失学儿童16000多名,修建了九所小学,包括四川的五个贫困地区。
最初发起时,有些人也误解,认为佛教徒在做生意,还有些人认为佛教在同社会争夺青年。最终我们的正确行动,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支持。从地方、市委到省委、中央都支持我们的行动。这样一来,社会对我们就改观了,认为佛教徒的行动,超过了社会上一些单位,做出了好事,有利于国家人民,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电视、报纸都进行了报道。这就改变了社会对佛教的看法,这就说明我们今后佛教徒住持正法弘扬佛法,不只是在山门以内,我们要扩大到山门以外。要真正实践我们大乘菩萨的精神,济世救人,爱国爱教。这样社会就会对我们改变看法。我们就可以发扬佛教的力量,净化人心,对于传播佛教的真理,维护国家的安定,世界的和平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一点希望大家认真对待,心胸要宽阔,目光要远大。
三、显密圆融
显教、密教从历史到现在都有矛盾。有矛盾就形成派别,有派别就有斗争,因有斗争就不团结,不团结就破坏了和合僧团,这就丧失了佛教的精神,所以要讲显密圆融。
佛教有各种宗派,在印度小乘由上座部、大众部发展为二十个派别。在中国来说,隋唐以后,唐代正式建立大乘八宗、小乘二宗。佛教虽然有宗派,但是,宗派并不是说在佛教里有党派,有斗争。至于宗派的建立,是各位祖师学习佛的经典,发挥自己独特的见地,把某一经、某一论发挥出来成为一个派,但都是源于佛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条条大路通长安”,“各种江河同归大海”,目的是一样。因此太虚大师提出“八宗平等,无有高下”。
我们学习教理,要显密圆融,修持也要显密圆融。显宗者,就是显教,有教理可讲,可以使人了解的叫显教。密宗就是密教,持咒,修三密相应,此不是一种语言文字可以显示的,故叫密教。无论显教、密教,最后都要达到真见道位,都要修空观。密教大圆满的境界是修空观才能完成的。禅宗的开悟,也是修空观完成的。无论天台、华严、贤首都是由修空观完成的。你们研究教理的都知道。不修空观,不能见到缘起性空及中道的道理,就不能开悟,也不能证得般若智慧。
由此可知,八宗尽管修持方法不同,而目标是一致的。在西藏来讲,宗喀巴大师提倡以戒律为根本,但首先要学显教,然后才能学密教。显教学通了,才能灌顶修密法。西藏考格西要通五部大论,不但能写出来,还要对答如流,才能考上格西。考上格西以后,才有灌顶的资格,才能学密。由此看来,显密是圆融的,先显而后密,显密不能分开。现在有些学密的讥毁显教,显教贬低密教,这都不应该。显密是一家,都是佛说的。你们中间无论是学显还是学密,都要注意这一点,不要造成矛盾、隔阂、斗争,破坏和合僧团,这是最大的罪过。故应不分彼此,修持也要显密圆融。
佛法浩如烟海,要讲的东西很多,机缘也很好,但由于时间关系,今晚就讲到这里为止,祝大家福慧双修,一切吉祥。
《建立正信、福慧双修、显密圆融》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