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恩,拔衆生苦,是我們最大的悲田。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爲了報恩。我們唱的偈子有“上報四重恩,下濟叁塗苦”這就是菩提心。四恩不能忘。忘了四恩就是忘了根本。應該知恩報恩,知恩報恩就要發菩提心,在行動上要多做有利于國家的事業,以多培福、多修善來報答四恩,這種福就是最大的福田。
就修慧來講,有聞思修叁慧、戒定慧叁學。福慧要雙修,單修福沒有慧不行,單修慧不修福也不行,都是片面的。修慧重要的就是聞思修、戒定慧。
聞,就是多聞熏習。聽聞善知識的開示,研究教典,閱讀教典。熏習無漏種子,善法種子。因此我們現在的佛學院百分之七十是佛學,百分之叁十是世俗課,以佛學爲主。作爲一個出家人,不以佛學爲主,只去學習書法、外語、音樂、曆史,把根本忘了,那就變成了俗人。我們並不排除研究那些,但必須有個比例,要以佛學爲主。所以菩薩要學五明。五明即:內明、醫方明、聲明、工巧明、因明。此五明包括很多學問。菩薩要做到“二谛融通”,世出世間都要融通。但其中以佛學爲主,以勝義谛爲主,多聞也必須以此爲中心。只有多聞才能熏成智慧種子,才能把有漏種子變成無漏種子,才能把染汙種子變成清淨種子,這在唯識學裏的轉識成智中講得很深奧。
由聞而思,思就是正思維。思維教義,思維因果道埋,思維緣起性空的道理。要經過思維來印心。由思而修,修就是實踐行持。佛法總的來講,就是戒定慧叁學。整個經、律、論叁藏也就是戒定慧叁學。我們的行持也不出叁學,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
佛最初說法講四谛、八正道。四谛中的道谛就是講的八正道。由八正道、七菩提分到叁十七道品,皆是以戒定慧爲基准發揮出來的。比丘、比丘尼戒及菩薩戒學也是如此。菩薩的叁聚淨戒,攝善法戒、攝律儀戒、饒益有情戒,都不出戒學的範圍。所以戒學很重要,戒是基礎、是資糧。沒戒就不能修定。我們佛家的定是出世間的定,不是世間定。現在道家講的氣功及印度瑜伽功都屬世間定,不是究竟的東西。我們修的是出世間的無漏定,這就要以戒學爲基礎,修定的資糧主要是戒學,所以說以戒修定,由定發慧,到了禅定的最高境界,就是開悟,以後才能發慧。這就是禅宗講的悟,是見道位。
由叁慧到叁學,才能真正做到修智慧,走上菩提之路。所以你們現在要受戒、學戒、持戒,是很重要的。沒有這個基礎,你們就不能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沒有戒的約束,你學的就是外道定,那就要走火入魔,很危險。所以在修慧中要由聞思修到戒定慧,才能有所成就,由此岸到彼岸,福慧雙修,這才是真正學佛。
現在我們住持佛法,管理寺廟,不能像過去一樣,關著山門來講佛教,與世間隔絕。講修行不能只是在山洞、岩邊去修行。另外佛教中有人難免說神說鬼,這就免不了封建迷信的譏嫌。所以趙樸老提倡人間佛教。度衆生以人間爲對象,首先要對社會人群做出有利的事。我們生長在這個國家,就要熱愛這個國家,對國家的建設做出貢獻,不能與國家社會隔絕。山門內與山門外息息相關,要互相溝通,才能住持正法,紹隆佛種,才能以佛法的真理來淨化人心,對社會人群做出貢獻。所以寺廟能自立更生,從事經濟方面的積累,做到自給自養,有余的可多做社會福利事業,爲社會人群多做些貢獻。這樣就體現了佛教的精神,使人生信,改正錯誤觀點。
我在重慶有這麼一個經驗。重慶市佛教協會在1993年發起“佛教界希望工程”,救濟貧困地區失學兒童。我曾經在1993年夏天,到各縣、區考察宗教工作。到了邊遠的山區,那裏老百姓很苦,經濟與城市生活相比猶如兩個世界。終年吃不到大米,一家叁代住一間破房。兒童穿破衣,冬天沒有鞋子穿,更上不起學。故此重慶市佛教協會就發起“希望工程”,目的就是救濟失學兒童。從此組織募捐,對貧困地區進行調查、了解,進行落實。把收到的錢,在每學期開學之前親自送去,對口捐助,款落實到人頭上,兒童60元,中學80至100元以上,貧困教師有救濟金,落實到人。對捐款者給發票回信。
佛教徒是講因果的,一分一厘都不會有錯,不會落到私人腰包。教內教外共同捐款。這不僅在重慶,在成都、上海、廈門各地方都在響應。佛教這一行動引起了黨、政、軍、教內教外共同支持。白馬寺方丈在發起時也積極響應,爲希望工程捐款。趙樸老也很贊揚,至今已進行六期捐助,募到140多萬元,救濟失學兒童16000多名,修建了九所小學,包括四川的五個貧困地區。
最初發起時,有些人也誤解,認爲佛教徒在做生意,還有些人認爲佛教在同社會爭奪青年。最終我們的正確行動,得到了黨和政府的支持。從地方、市委到省委、中央都支持我們的行動。這樣一來,社會對我們就改觀了,認爲佛教徒的行動,超過了社會上一些單位,做出了好事,有利于國家人民,有利于社會主義建設。電視、報紙都進行了報道。這就改變了社會對佛教的看法,這就說明我們今後佛教徒住持正法弘揚佛法,不只是在山門以內,我們要擴大到山門以外。要真正實踐我們大乘菩薩的精神,濟世救人,愛國愛教。這樣社會就會對我們改變看法。我們就可以發揚佛教的力量,淨化人心,對于傳播佛教的真理,維護國家的安定,世界的和平起到很大的作用。這一點希望大家認真對待,心胸要寬闊,目光要遠大。
叁、顯密圓融
顯教、密教從曆史到現在都有矛盾。有矛盾就形成派別,有派別就有鬥爭,因有鬥爭就不團結,不團結就破壞了和合僧團,這就喪失了佛教的精神,所以要講顯密圓融。
佛教有各種宗派,在印度小乘由上座部、大衆部發展爲二十個派別。在中國來說,隋唐以後,唐代正式建立大乘八宗、小乘二宗。佛教雖然有宗派,但是,宗派並不是說在佛教裏有黨派,有鬥爭。至于宗派的建立,是各位祖師學習佛的經典,發揮自己獨特的見地,把某一經、某一論發揮出來成爲一個派,但都是源于佛說。“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條條大路通長安”,“各種江河同歸大海”,目的是一樣。因此太虛大師提出“八宗平等,無有高下”。
我們學習教理,要顯密圓融,修持也要顯密圓融。顯宗者,就是顯教,有教理可講,可以使人了解的叫顯教。密宗就是密教,持咒,修叁密相應,此不是一種語言文字可以顯示的,故叫密教。無論顯教、密教,最後都要達到真見道位,都要修空觀。密教大圓滿的境界是修空觀才能完成的。禅宗的開悟,也是修空觀完成的。無論天臺、華嚴、賢首都是由修空觀完成的。你們研究教理的都知道。不修空觀,不能見到緣起性空及中道的道理,就不能開悟,也不能證得般若智慧。
由此可知,八宗盡管修持方法不同,而目標是一致的。在西藏來講,宗喀巴大師提倡以戒律爲根本,但首先要學顯教,然後才能學密教。顯教學通了,才能灌頂修密法。西藏考格西要通五部大論,不但能寫出來,還要對答如流,才能考上格西。考上格西以後,才有灌頂的資格,才能學密。由此看來,顯密是圓融的,先顯而後密,顯密不能分開。現在有些學密的譏毀顯教,顯教貶低密教,這都不應該。顯密是一家,都是佛說的。你們中間無論是學顯還是學密,都要注意這一點,不要造成矛盾、隔閡、鬥爭,破壞和合僧團,這是最大的罪過。故應不分彼此,修持也要顯密圓融。
佛法浩如煙海,要講的東西很多,機緣也很好,但由于時間關系,今晚就講到這裏爲止,祝大家福慧雙修,一切吉祥。
《建立正信、福慧雙修、顯密圓融》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