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正信、福慧雙修、顯密圓融
——在洛陽白馬寺戒期開示
(1996年)
諸佛正法賢聖僧
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修諸善根
爲利有情願成佛
此皈敬頌是西藏宗喀巴大師所造。藏傳佛教的規矩,在講經之前都要念皈敬頌。叁皈是學佛的基礎,五戒是五乘共同遵守的戒法。故叁皈是很重要的。
“諸佛正法賢聖僧”,佛是佛寶,正法是法寶,賢聖僧是僧寶。十地前菩薩稱賢,十地以上稱聖。僧寶包括比丘僧、菩薩僧。
“直至菩提我皈依”,皈依從初發心開始,世世生生都要皈依叁寶,皈依之後要發長遠心,信仰叁寶,禮敬叁寶,根據叁寶教法,如法如律的行持,要有長遠心。現在有些學佛人,開始學佛還勇猛,久而久之就懶惰起來。“出家叁天,佛在眼前,出家叁年,佛在天邊”,這是不良的現象,所以我們學佛要發長遠心。直至菩提都要皈依叁寶,叁寶是恢複我們法身慧命的唯一依止處。由此,我們才能得到究竟解脫,才能由此岸到彼岸。
“我以所修諸善根”,皈依之後要廣聚善根,積累福德資糧。
“爲利有情願成佛”,皈依之後要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廣大心,廣大心是上成佛道、下化衆生之心。心胸要廣闊,目標要遠大。《華嚴經》講:“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這個就是廣大心,菩薩的本願心。
今天,我的講題是《建立正信、福慧雙修、顯密圓融》。
我們作爲佛教徒,尤其作爲出家僧衆,有決心、信心,志願來出家學佛,首先對佛教應該建立正信。對自己來說要自覺、自尊、自重、自愛,不能自暴自棄。
作爲佛教徒,應該了解佛教的曆史。從東漢明帝夜夢金人,遣使西域求法,遇迦葉摩騰、竺法蘭二尊者,以白馬馱經到洛陽後建立白馬寺,至今已一千九百二十八年。佛教在中國的曆史已超過了基督教、伊斯蘭教、道教。在悠久的曆史中,保持了佛教優良傳統,使佛教文化能夠在世界傳播。佛教從印度傳播出來是公元前二世紀左右,由印度阿育王把佛教傳向世界。一支是北傳佛教,一支是南傳佛教。
南傳至泰國、緬甸、斯裏蘭卡,包括東南亞地區,這派佛教是上座部佛教,一般統稱小乘佛教,是屬于印度巴利語系佛教(因爲《阿含經》是原始佛教的聖典,是用巴利語記載的)。佛教傳到我們中國後,由中國傳播到日本、朝鮮、越南、柬埔寨周圍地區,同時印度佛教又傳到西藏。印度佛教在十叁世紀以後消亡了一段時間,消亡原因一個是婆羅門教複興,一個是回教的侵入。到了十九世紀,佛教恢複。現在印度的佛教聖地基本上都恢複了。
近代以來,佛教由中國傳到歐洲、美洲,由地球的東半部傳到地球的西半部,使整個地球都有了佛教。在美國不僅有很多寺廟,而且有許多美國人出家,還有許多基督教徒轉信佛。在世界五十億人口中,宗教徒有叁十億左右,其中佛教六億。
從文化來講,佛教文化有巴利語系、有藏語系及漢語系。傳入東南亞一帶的是巴利語系。傳入中國西藏、蒙古、青海的是藏語系佛教。傳入中國漢族地區、日本、朝鮮、越南以及歐洲、美洲的是漢語系佛教。
佛教文化對于世界曆史及世界文化起了很大影響。就中國來講,中國曆史文化,其中主要包括了佛教文化。中國的文化中先秦諸子百家,是一段時間;漢代的經學是一段時間;東漢以後佛教傳到中國,這一段時間很長。中國的曆史、文化史不能與佛教分開,佛教文化對于中國的哲學、醫學、儒學、文學、工藝各方面都有很大影響。所以,要寫一部中國曆史、中國文化史,沒有佛教知識是寫不出來的。在曆史上,佛教文化對于淨化人心、安定社會秩序起了很大作用。佛教文化陶冶人心、深入人心。盡管曆史上經過“叁武一宗”教難,但佛教並沒有毀滅,因爲佛教是真理,真理在人心,佛教紮根于群衆。由此說信仰佛教應該認識佛教、尊敬佛教,不應自卑,自暴自棄。
諸沙彌、沙彌尼,你們走出家這條路是走對了,這是條光明的大道。盡管佛教信衆很多,在世界總人數中必竟是少數。我們出家人是少數中的少數。出家人數不要求多,但求質量高,因爲出家僧尼要住持正法、作人天師表。僧寶是稀有難得的,故要自尊、自重、自愛。因此,就想起講這個題目《建立正信、福慧雙修、顯密圓融》。
一、建立正信
正信是一種正確的信仰,理智的信仰。這種信仰不是一般人所謂的迷信、邪信、空信。我們學佛,依佛爲楷模,在修行過程中不迷戀五濁境界,相信自己可以創造美好的未來,自己的命運由自己來把握。佛教講的有教有理,有因有果。
(一)要信叁寶功德
佛寶有大悲願大智慧,大雄大力。佛陀是叁界導師,四生慈父,是苦海中的舟航。信仰法寶,法寶是佛的經典,是指路的明燈,沒有指路明燈,我們就要走邪路,走黑路,就要跌入深坑,那是很危險的。經、律、論叁藏都是法寶,都是指路明燈,指示我們怎樣修行,皈依法寶啓發我們的正知見,提高覺悟。僧是代表佛宣法,肩負住持正法、弘揚正法、紹隆佛種的責任。僧寶是以戒爲師,以德行爲重。皈依僧寶就是學習其德行,要嚴持戒律。我們的僧團只有在持戒的基礎上才能成爲和合的僧團。皈依叁寶,信仰叁寶的意義是很重要的。皈依佛寶由迷轉覺,皈依法寶由邪轉正,皈依僧寶由惡轉善。只有叁寶才能使我們恢複法身慧命。
(二)要信因果
就佛法來講,世出世間都是有因果的。就佛法的整個教理來講包括叁個字,即因、緣、果。因是主因,緣是條件,果是結果。佛法講種善因得善報,種惡因得惡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子下了以後,一定要收果。只是由于緣的不同,結果有遲早的不同,所以佛經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學佛人不要再造惡業,皈依要忏悔,受戒要忏悔,要作羯磨。在身口意叁方面不要再造惡因,要種善因。
因果道理很複雜,但是很有規律。相信因果就要相信業力的存在。科學上講能力不滅,我們佛法講業力不滅。造了這個因,就有這個業,有了這個業就不會消失,除非受了果報。這個業力也可以叫能力。不過科學只相信物質能力,對于佛教的精神能力有些人因沒有看到而持否定態度。我們的心念就是一種功能,起什麼念就有什麼作用。近代科學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心力可以起電波,推進物質運動,這一點可以證明業力不滅是真實不虛的,所以我們要相信因果定律的存在。
學佛後不信叁寶的功德,不恭敬叁寶,就不是佛教徒。你不信因果的教理,在行爲上,在持戒上,就要越軌。若明白因果,相信因果,從而建立道德,奉行戒條,履行正道。戒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在家居士能夠守五戒,僧衆應能夠守持出家的律儀,起碼不犯四根本戒。因果事實,根據曆史記載及我的經曆,我是堅信的。因此我希望大家對于因果要深信不疑。以因果道理來警醒自己,鞭策自己,做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嚴守戒律,約束自己,提高德行,培養道風。近代佛教最大缺點是戒律松懈,信仰淡漠,道風日下,對叁寶、因果沒有信仰。一部曆史,不管是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都是一部因果史,所以佛教講修行慎勿造惡因,要種善因,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
(叁)信仰修持的功德
信仰我們有修行的積累,必定有修行的碩果。佛教修持方法很多,有淨土宗、密宗、禅宗,我們受的戒是屬于律宗,不管是哪個宗派都要受戒。持五戒,修人天乘的就可以得人天乘果,叁惡道就沒有你的份。守具足戒,修解脫行,得阿羅漢果,生死輪轉就沒你的份。持叁聚淨戒,修六度萬行,行菩薩道,佛果就有你的份。這一點一定要相信,在言語、行動上要慎重,注重行持。每天在寺院中要堅持早晚課誦。有念佛堂要念佛,有禅堂要參禅,參禅念佛是必修課,不能荒廢。要知道,有解無行猶如畫餅充饑、貧人數寶,決定不得受用。有解有行,智慧德行才能建立,這個不是空談的。
過去辦佛學院,總的來說是好的,爲佛教培養了不少人才。但中間也有失敗的地方,其原因就是忽略了修,以後的佛學教育就要求學修一體化,學僧生活叢林化。學修一體化,不但要修而且要學,學修並重。學僧生活叢林化,要求學僧不但要努力刻苦學習佛教教理,而且上殿、過堂亦要認真嚴肅,不得馬虎。只有這樣,才能造就人才,才能堅定信念,保持道心,才能住持正法,才能弘法利生,這就是我們佛教教育所要達到的目的。否則,培養出來的人才是不可靠的,是起不了作用的。經過佛教教育改革,這種情況有所轉變,但是解放後長期以來存在這個現象。
十年動亂,佛教已是奄奄一息,老年人存在不多,高僧大德更是寥如晨星。青年人是1980年以後招收的,若宗教政策不落實,沒有這個因緣,那麼佛教人才已經到了斷層的階段。故社會曆史原因及我們自身的原因都要找出來。出家人不能忘記自己的職責,一天都不要忘叁寶,每天要保持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因果、念戒律、念衆生。哪怕是在寺院裏禮拜燒香都是有功德的,這些絕對不能丟掉。否則就不能鞏固正信、道念,寺廟就不會有道風存在。寺廟的特點就是要有正信、有道風,假若沒有這個,就成了世俗化,只知接待香客,做生意賺錢,這與世俗有什麼區別呢?丟掉了優良傳統,佛教存在有什麼價值?所以要講信仰,建立正信,必須在正見的基礎上,有正見,必須學習經論,多熏習佛法。
二、福慧雙修
這是指導我們行動的准則。佛的十號中有個兩足尊。何以稱爲兩足尊?兩足即福德、智慧兩種都圓滿。佛在因位中修福德、修智慧,到佛果位時究竟圓滿,故佛稱兩足尊。
我們學佛要修福修慧,其具體方法是修福要報四恩,修慧以戒定慧叁學爲主,這是基本的原則。
要有福報,必須修福,修福要報四恩,恭敬叁寶,供養叁寶,報叁寶恩是我們最大的福田。不忘父母恩、國家恩是我們最大的恩田。不忘衆…
《建立正信、福慧雙修、顯密圓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