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還好。因爲這有助于智慧的開展,你可以因此而修正你的觀念。如果你不知道觀念錯了,你就沒有機會改變你的觀念而了解正確的修法。你知道爲什麼想得到定是不對的嗎?
學 生:不知道。
阿姜念:因爲任何事物皆是無常的。你喜歡無常的東西嗎?
學 生:不,我不喜歡無常的東西。
阿姜念:那麼你想要的「定」,是常嗎?
學 生:是無常。
阿姜念:所以你想要定,就表示你還想要無常的東西對不對?
學 生:是的。
阿姜念:對于無常的東西感到滿足,表示你對身心這樣無常的東西也會滿足。我們稱之爲顛倒妄想,而使你對于定感到滿足。但毗婆奢那的修法,是要得到智慧來破除我們妄執身心是「我」的邪見。要把身心當做無常、苦、無我的東西來觀照。
世間的真理是一切事物只是色法和心法,而且都符合于叁法印——所以你心中必須保持如理作意避免産生貪念——例如想要得定和使心平靜的貪念。如果你能如理作意,不管什麼事物展現在你面前,都會啓發你的智慧——實相般若。請把自己當作在看戲一樣來修行。
當你想讓你的心平靜下來的時候,你已經不是在看戲了,你想導演這出戲,那就錯了。當你知道錯的時候,對你還是好的。因爲下一次你心太偏定的時候,你就會設法改變觀照的所緣,例如改變姿勢等等。
我們說中道法,用說的很容易,修起來卻很難。你知道你爲什麼偏離了中道嗎?因爲你的心總是在喜歡或不喜歡裏頭打轉,比如你喜歡平靜的心而討厭妄想。
學 生:是的。
阿姜念:想要心靜是貪,討厭妄想是瞋,所以煩惱老是糾纏著你。你如何能擺脫煩惱呢?但如果你的心行于「中道」的話,喜歡或不喜歡的心態自然擺平。
(另一天,另一位學生)
阿姜念:你修得怎麼樣?對于修行有什麼疑問嗎?
學 生:我修的時候想從四種姿勢中找到一種比較容易得力的姿勢來修,譬如走的姿勢。這樣修對嗎?
阿姜念:這樣還好,但是你要小心,如果你認爲走的姿勢比較好,這樣貪念就來了。所以你還是要保持如理作意,注意觀照改變姿勢只是爲了治苦——這樣就不會産生貪念了。
學 生:我修的時候,並不是因爲身苦,而是心——我覺得煩躁而改變姿勢的。
阿姜念:那就不對了。你因爲煩惱而改變姿勢。你就沒有用如理作意于觀照是因爲苦而迫使你改變姿勢的。你知道你的心爲什麼煩躁嗎?因爲你沒有把心安住于觀照坐姿上面,你的心就變得不安了,當你心不安的時候煩惱就來了。你變成輕率、不注意——煩惱就接踵而來,所以你才會想換個姿勢來修修看。如果你是以貪念來改變姿勢的話,煩惱就會隱藏其中而不能見道。你用貪念修行,是因爲你想要快一點成就。你要注意改變姿勢的時候是否夾雜著煩惱。
(另一位學生,另一天)
阿姜念:你修得怎樣?
學 生:今天早上起床後觀照坐姿,覺得身體很輕。覺得自己像個棉花球。我知道是因爲太偏定,所以改變姿勢來修,但結果還是一樣。
阿姜念:試試看不要改變所緣的方式來減少定,你會嗎?只要提升覺照力。可以試看看嗎?
學 生:我試過但沒效。身體還是覺得像要浮起來一樣。
阿姜念:你知道爲什麼嗎?
學 生:因爲我的正知太弱。
阿姜念:正念、正知要均等。但初學者正知太弱而正念太強就會失去正知。所以如果你有較強的覺照力的話,定就不可能把正知推擠掉。正念、正知要同時用于一個所緣上。如果正念太強就會減弱正知。你務必注意到這一點,試著提升覺照力——使正念、正知能平衡發展。
(另一天,另一位學生)
阿姜念:從上次我要你注意觀照「聽」以後,你修得如何?
學 生:好一點了,聲音比較不會像以前一樣煩擾我。
阿姜念:你知道你爲什麼能聽嗎?
學 生:因爲有聲音,所以我聽到聲音。
阿姜念:能聽的是身或心?
學 生:是心。
阿姜念:什麼是心?當你在聽的時候你是否注意到什麼是心?
學 生:心在聽,而覺照力注意到心在聽。
阿姜念:事實上,以前我們認爲,因爲有聲音所以産生聽力。我要你注意心在聽,你會因此而發現心聽得到聲音是因爲有助緣。聲音和耳朵是聽的助緣。聞性(聽力)是本自具足的,聞性是清淨的。它沒有煩惱,沒有喜歡或不喜歡。如果常注意到這點是有好處的,因爲你不會不喜歡聽或不喜歡你聽到的聲音,也不會認爲聲音幹擾你修毗婆奢那。那麼你就會見到實相,因爲心在聽即是實相,而且你也可以見緣——沒有人創造實相。
(另一天,另一位學生)
阿姜念:你修得怎樣?更了解修法了嗎?
學 生:好一點了,但身心(實相)尚未顯現。
阿姜念:你說的身心尚未顯現是什麼意思?
學 生:我尚未真正以心見到身心(實相)。我只是從學習當中了解名相,但還沒見到。
阿姜念:你還沒有足夠的實修經驗。你還不知道如何去把握當下,修毗婆奢那不是很容易的,你要有毅力,一點一滴慢慢學,就好像學走鋼索一樣,掉下去再爬上來走。修毗婆奢那比走鋼索還難,不要急,不要急著想見到身心。只要練習,要記住用正常的方式修不要存心想見身心——不管見到與否都無所謂,只要按正確的方法修。如果你想要見色身就是貪念,有貪念在,你就不能夠見法,因爲你用心錯誤。你必須用心如理作意就好像看一出戲一樣,而這出戲只有四部份——行、住、坐、臥,就這樣而已。雖然僅有四部分卻很難觀照得住,而你必須了解怎麼樣去觀照它。
(另一天,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學 生:昨晚我太過偏定,以致于很容易受驚嚇。
阿姜念:太過偏定會導致容易受驚嚇是很正常的,再來你就會開始害怕,但不是怕鬼,只是害怕而已。因爲那時你已經沒有覺照力。只有正念,而沒有覺照力。
如果心有正念正知或把覺照力放在身心上的話,你是不會受驚嚇的。如果你心不在焉而沒有集中注意力時,聽到一點聲音就會受到驚嚇。如果你有覺照力,雖然聽聲,而心裏知道是心在聽,這表示你活在當下,也表示修行正確,有正念正知。
學 生:聽別人講解很容易,但做起來卻很難。
阿姜念:具足正念正知表示當下你有覺照力,但這是很難解釋的。修行者必須不斷地嘗試和修習。在你發覺打妄想的時候,如果你知道妄想的內容,就表示你沒有覺照力;如果你有覺照力,你就不知道妄想的內容(會馬上回到觀照身心上)。覺照力表示當下在觀照身心。
學 生:我知道在坐,正觀照著坐的色身。
阿姜念:但如果你具足正念正知的覺照力不夠清楚的話,即使聽過教理(聞慧),還是不能了解正念正知真正的特性。剛來這裏的初學者大多都知道妄想的內容(隨妄想轉了),他們對行、住、坐、臥修行的經驗還不夠,所以修的時候不曉得要以身心那一樣爲觀照的所緣——在各種不同根塵相對的時候(見圖2-1),因此他們的修行是時對時錯。
當他們偏定的時候,覺照力就沒有了,但自己卻不曉得。這時應該要洞察到這一點。如果一個人沒有覺察力,就不了解毗婆奢那的修法。
理論和實修是不一樣的,理論只是書上寫的。理論告訴你身心的特性——但身心的真相——你卻還沒體驗過。在你還不了解身心的實相之前,還很難正確地修行。
(另一天,教毗婆奢那的比丘)
阿姜念:經過一個星期之後,你修得怎樣?
學 生:這次和上次不同。上次我不會覺得厭倦,這次卻感到厭倦。我也不像上次那樣興致勃勃的,但我卻不知道爲什麼會這樣。
阿姜念:這是因爲上次你修的時候,太過偏定成爲煩惱的助緣,而使你感到興奮和欣喜。但這次你的定減少了,心就幹枯了,你也不再感到興奮了。修毗婆奢那,當煩惱減少的時候,心會覺得不那麼歡喜,以致于會對任何東西失去興致。然而厭倦的原因,是因爲太過精進,而這種精進摻雜著貪欲——想要見法的貪念。
知道一些修行的要點,會幫助你修得更好:
1)你要知道你在觀照那一樣,身或心,並且知道如何觀照。
2)你要注意那一種姿勢你觀照得最多,爲什麼?
3)改變姿勢的時候,你要清楚是否曾經如理作意。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爲如理作意可以破除隱蔽苦谛的觀念。改變姿勢的時候,務必保持良好的如理作意。你要知道是舊姿勢苦而且不是「你」苦,如此可以防止厭惡舊姿勢而喜歡新姿勢,而破除貪、瞋(喜歡和不喜歡)。
4)當你知道在打妄想的時候,你是注意到妄想的內容,還是清楚妄想的是心?這一點非常重要!
是誰擁有妄想心?
學 生:沒有人(妄想無主)
阿姜念:這就對了。妄想心即是實相,非男、非女、無我。
學 生:從我來這裏修到現在,還沒有見到身心(實相)。
阿姜念:你還沒有見到身心而且你覺得厭倦是因爲你有貪念,這種貪念就是貪愛,促使你想要見到生滅的身心,因此你的修行沒有進步。而且,精進心太過勇猛的話,這種隱含貪念的精進心會使你感到疲厭。
你還修不到一個月就想要見這個見那個,那麼你做不到的時候,自然就會覺得沮喪了。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因爲你有了貪念就不是中道,般若智慧也就不會起了。
而且你怎麼知道身心尚未顯現呢?這就是身心,當下就你所觀照的即是身心,但這只是思慧。
修毗婆奢那,如果你想要覺得喜悅,那就不是毗婆奢那了。正確地修行毗婆奢那是沒有喜悅的。如果你見到越多的苦,心會越幹枯(越有智慧),煩惱也越減少。我問你,你是否還繼續在觀照身心?
學 生:是的,但我不能保持在當下。
阿姜念:你觀照身心的時候,是用觀照的還是用想的?
學 生:用想的比用觀照的時候多。
阿姜念:你還是認爲坐或走是爲了見色身——而非治苦嗎?當你走的時候,你是否提起如理作意知道你爲何要走?
學 生:是,但我常心不在焉。
阿姜念:不要緊。心不在焉不要緊。只要修行熟練了,心不在焉的現象就會減少。重要的是,不要想見身心或生滅的身心。你要放棄這些想法。甚至于也不要感覺你在修毗婆奢那…
《身念處禅觀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