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还好。因为这有助于智慧的开展,你可以因此而修正你的观念。如果你不知道观念错了,你就没有机会改变你的观念而了解正确的修法。你知道为什么想得到定是不对的吗?
学 生:不知道。
阿姜念:因为任何事物皆是无常的。你喜欢无常的东西吗?
学 生:不,我不喜欢无常的东西。
阿姜念:那么你想要的「定」,是常吗?
学 生:是无常。
阿姜念:所以你想要定,就表示你还想要无常的东西对不对?
学 生:是的。
阿姜念:对于无常的东西感到满足,表示你对身心这样无常的东西也会满足。我们称之为颠倒妄想,而使你对于定感到满足。但毗婆奢那的修法,是要得到智慧来破除我们妄执身心是「我」的邪见。要把身心当做无常、苦、无我的东西来观照。
世间的真理是一切事物只是色法和心法,而且都符合于三法印——所以你心中必须保持如理作意避免产生贪念——例如想要得定和使心平静的贪念。如果你能如理作意,不管什么事物展现在你面前,都会启发你的智慧——实相般若。请把自己当作在看戏一样来修行。
当你想让你的心平静下来的时候,你已经不是在看戏了,你想导演这出戏,那就错了。当你知道错的时候,对你还是好的。因为下一次你心太偏定的时候,你就会设法改变观照的所缘,例如改变姿势等等。
我们说中道法,用说的很容易,修起来却很难。你知道你为什么偏离了中道吗?因为你的心总是在喜欢或不喜欢里头打转,比如你喜欢平静的心而讨厌妄想。
学 生:是的。
阿姜念:想要心静是贪,讨厌妄想是瞋,所以烦恼老是纠缠着你。你如何能摆脱烦恼呢?但如果你的心行于「中道」的话,喜欢或不喜欢的心态自然摆平。
(另一天,另一位学生)
阿姜念:你修得怎么样?对于修行有什么疑问吗?
学 生:我修的时候想从四种姿势中找到一种比较容易得力的姿势来修,譬如走的姿势。这样修对吗?
阿姜念:这样还好,但是你要小心,如果你认为走的姿势比较好,这样贪念就来了。所以你还是要保持如理作意,注意观照改变姿势只是为了治苦——这样就不会产生贪念了。
学 生:我修的时候,并不是因为身苦,而是心——我觉得烦躁而改变姿势的。
阿姜念:那就不对了。你因为烦恼而改变姿势。你就没有用如理作意于观照是因为苦而迫使你改变姿势的。你知道你的心为什么烦躁吗?因为你没有把心安住于观照坐姿上面,你的心就变得不安了,当你心不安的时候烦恼就来了。你变成轻率、不注意——烦恼就接踵而来,所以你才会想换个姿势来修修看。如果你是以贪念来改变姿势的话,烦恼就会隐藏其中而不能见道。你用贪念修行,是因为你想要快一点成就。你要注意改变姿势的时候是否夹杂着烦恼。
(另一位学生,另一天)
阿姜念:你修得怎样?
学 生:今天早上起床后观照坐姿,觉得身体很轻。觉得自己像个棉花球。我知道是因为太偏定,所以改变姿势来修,但结果还是一样。
阿姜念:试试看不要改变所缘的方式来减少定,你会吗?只要提升觉照力。可以试看看吗?
学 生:我试过但没效。身体还是觉得像要浮起来一样。
阿姜念: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 生:因为我的正知太弱。
阿姜念:正念、正知要均等。但初学者正知太弱而正念太强就会失去正知。所以如果你有较强的觉照力的话,定就不可能把正知推挤掉。正念、正知要同时用于一个所缘上。如果正念太强就会减弱正知。你务必注意到这一点,试着提升觉照力——使正念、正知能平衡发展。
(另一天,另一位学生)
阿姜念:从上次我要你注意观照「听」以后,你修得如何?
学 生:好一点了,声音比较不会像以前一样烦扰我。
阿姜念: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听吗?
学 生:因为有声音,所以我听到声音。
阿姜念:能听的是身或心?
学 生:是心。
阿姜念:什么是心?当你在听的时候你是否注意到什么是心?
学 生:心在听,而觉照力注意到心在听。
阿姜念:事实上,以前我们认为,因为有声音所以产生听力。我要你注意心在听,你会因此而发现心听得到声音是因为有助缘。声音和耳朵是听的助缘。闻性(听力)是本自具足的,闻性是清净的。它没有烦恼,没有喜欢或不喜欢。如果常注意到这点是有好处的,因为你不会不喜欢听或不喜欢你听到的声音,也不会认为声音干扰你修毗婆奢那。那么你就会见到实相,因为心在听即是实相,而且你也可以见缘——没有人创造实相。
(另一天,另一位学生)
阿姜念:你修得怎样?更了解修法了吗?
学 生:好一点了,但身心(实相)尚未显现。
阿姜念:你说的身心尚未显现是什么意思?
学 生:我尚未真正以心见到身心(实相)。我只是从学习当中了解名相,但还没见到。
阿姜念:你还没有足够的实修经验。你还不知道如何去把握当下,修毗婆奢那不是很容易的,你要有毅力,一点一滴慢慢学,就好像学走钢索一样,掉下去再爬上来走。修毗婆奢那比走钢索还难,不要急,不要急着想见到身心。只要练习,要记住用正常的方式修不要存心想见身心——不管见到与否都无所谓,只要按正确的方法修。如果你想要见色身就是贪念,有贪念在,你就不能够见法,因为你用心错误。你必须用心如理作意就好像看一出戏一样,而这出戏只有四部份——行、住、坐、卧,就这样而已。虽然仅有四部分却很难观照得住,而你必须了解怎么样去观照它。
(另一天,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学 生:昨晚我太过偏定,以致于很容易受惊吓。
阿姜念:太过偏定会导致容易受惊吓是很正常的,再来你就会开始害怕,但不是怕鬼,只是害怕而已。因为那时你已经没有觉照力。只有正念,而没有觉照力。
如果心有正念正知或把觉照力放在身心上的话,你是不会受惊吓的。如果你心不在焉而没有集中注意力时,听到一点声音就会受到惊吓。如果你有觉照力,虽然听声,而心里知道是心在听,这表示你活在当下,也表示修行正确,有正念正知。
学 生:听别人讲解很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
阿姜念:具足正念正知表示当下你有觉照力,但这是很难解释的。修行者必须不断地尝试和修习。在你发觉打妄想的时候,如果你知道妄想的内容,就表示你没有觉照力;如果你有觉照力,你就不知道妄想的内容(会马上回到观照身心上)。觉照力表示当下在观照身心。
学 生:我知道在坐,正观照着坐的色身。
阿姜念:但如果你具足正念正知的觉照力不够清楚的话,即使听过教理(闻慧),还是不能了解正念正知真正的特性。刚来这里的初学者大多都知道妄想的内容(随妄想转了),他们对行、住、坐、卧修行的经验还不够,所以修的时候不晓得要以身心那一样为观照的所缘——在各种不同根尘相对的时候(见图2-1),因此他们的修行是时对时错。
当他们偏定的时候,觉照力就没有了,但自己却不晓得。这时应该要洞察到这一点。如果一个人没有觉察力,就不了解毗婆奢那的修法。
理论和实修是不一样的,理论只是书上写的。理论告诉你身心的特性——但身心的真相——你却还没体验过。在你还不了解身心的实相之前,还很难正确地修行。
(另一天,教毗婆奢那的比丘)
阿姜念:经过一个星期之后,你修得怎样?
学 生:这次和上次不同。上次我不会觉得厌倦,这次却感到厌倦。我也不像上次那样兴致勃勃的,但我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阿姜念:这是因为上次你修的时候,太过偏定成为烦恼的助缘,而使你感到兴奋和欣喜。但这次你的定减少了,心就干枯了,你也不再感到兴奋了。修毗婆奢那,当烦恼减少的时候,心会觉得不那么欢喜,以致于会对任何东西失去兴致。然而厌倦的原因,是因为太过精进,而这种精进掺杂着贪欲——想要见法的贪念。
知道一些修行的要点,会帮助你修得更好:
1)你要知道你在观照那一样,身或心,并且知道如何观照。
2)你要注意那一种姿势你观照得最多,为什么?
3)改变姿势的时候,你要清楚是否曾经如理作意。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如理作意可以破除隐蔽苦谛的观念。改变姿势的时候,务必保持良好的如理作意。你要知道是旧姿势苦而且不是「你」苦,如此可以防止厌恶旧姿势而喜欢新姿势,而破除贪、瞋(喜欢和不喜欢)。
4)当你知道在打妄想的时候,你是注意到妄想的内容,还是清楚妄想的是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是谁拥有妄想心?
学 生:没有人(妄想无主)
阿姜念:这就对了。妄想心即是实相,非男、非女、无我。
学 生:从我来这里修到现在,还没有见到身心(实相)。
阿姜念:你还没有见到身心而且你觉得厌倦是因为你有贪念,这种贪念就是贪爱,促使你想要见到生灭的身心,因此你的修行没有进步。而且,精进心太过勇猛的话,这种隐含贪念的精进心会使你感到疲厌。
你还修不到一个月就想要见这个见那个,那么你做不到的时候,自然就会觉得沮丧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你有了贪念就不是中道,般若智慧也就不会起了。
而且你怎么知道身心尚未显现呢?这就是身心,当下就你所观照的即是身心,但这只是思慧。
修毗婆奢那,如果你想要觉得喜悦,那就不是毗婆奢那了。正确地修行毗婆奢那是没有喜悦的。如果你见到越多的苦,心会越干枯(越有智慧),烦恼也越减少。我问你,你是否还继续在观照身心?
学 生:是的,但我不能保持在当下。
阿姜念:你观照身心的时候,是用观照的还是用想的?
学 生:用想的比用观照的时候多。
阿姜念:你还是认为坐或走是为了见色身——而非治苦吗?当你走的时候,你是否提起如理作意知道你为何要走?
学 生:是,但我常心不在焉。
阿姜念:不要紧。心不在焉不要紧。只要修行熟练了,心不在焉的现象就会减少。重要的是,不要想见身心或生灭的身心。你要放弃这些想法。甚至于也不要感觉你在修毗婆奢那…
《身念处禅观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