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傳入中國曆史的回顧與前瞻——紀念中國佛教二千年

  佛教傳入中國曆史的回顧與前瞻——紀念中國佛教二千年

  (1998年10月29日)

  一、引言

  公元前六到五世紀,釋迦佛誕生在印度,出家成道後宣說佛法,始有佛教。世尊說法,適應根基,因地因時不同,有五乘教的建立。在大乘經典中,佛指出學佛者要以“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爲旨趣。以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即顯示佛教尊重真理與仁愛和平的精神;以方便爲究竟,也說明佛教爲救度衆生,因機因時運用各方面不同的行動,以達到濟世度生的目的。因此佛陀說法,其本旨是有原則性的,但其方式是很靈活的。故佛陀的教義是實踐性的,合乎人性的,合乎理智的。例如,佛在圓寂前曾對弟子阿難說:我滅度後,凡能自作明燈皈依自己,不求其他皈依,而以真理爲明燈和皈依處者(轉迷成悟),即爲我的首要弟子,就是切望學習的人。佛陀的遺志,重在希望弟子們能追求真理和宣揚真理。

  印度佛教即根據佛陀自己所親證的真理,結合印度原有文化和民間風俗而建立。其中最顯著的如“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的頭陀苦行;以須彌山地勢爲主的宇宙觀;六道輪回之說;密宗修持的形式等都與印度原有的哲學、修梵行者、婆羅門教及民間習俗有關系。佛陀用此說教,結合當時曆史,以此種種爲方便,因機因時因地而說,宣講佛陀自證之真理(根據佛陀自證境界,此中有選擇性的繼承,有修正和充實)。

  根據佛教曆史學家一般的論證,佛滅度後初五百年間,爲小乘佛學盛行時期。第二個五百年間,爲大乘佛學興盛時期。第叁個五百年間爲密宗弘傳時期。約在公元前二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信仰佛教,始將佛教傳出印度境外。

  二、曆史的回顧

  根據中國史書,如《後漢書》、《資治通鑒》及佛典《曆代叁寶記》等書,記載佛教于後漢明帝永平七年(即公元64年)始由印度傳入中國洛陽。但在永平以前,就有佛教早已傳入中國的各種說法。例如,秦始皇時室利防等赍佛經來化說、前漢霍去病討匈奴獲金人說、張骞聞有浮屠之教說、劉向校書天祿閣見有佛經說、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說、楚王英爲浮屠齋戒祭祀說。此諸說中,如大月氏王使伊存對博士弟子秦景憲口授浮屠經說(即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二年,據《叁國志·魏志》記載),此說明確見于曆史記載,較爲可靠(較永平傳入說,時間早六十七年)。現在是1998年,證明佛教傳入中國恰已二千年,此說已成爲目前佛教文化界和學術界的定論。

  佛教傳入中國後,至後漢、叁國、魏晉、南北朝均爲中印大德翻譯講學時期。到隋唐時中國統一,文治武功興盛,佛教的發展到了鼎盛時期,于是有各個大小乘宗派的建立。宋代以後,教義不昌,在漢土盛行禅宗和淨土宗。元朝統治時期,由于元帝的提倡,密宗較爲興盛。清末民初,由于佛教學者搜集典籍,進行研究的努力,佛教各宗派又有複興的趨勢。

  佛教傳入中國,始終與中國文化相協調、相融合,雖有時有矛盾沖突,但不久消失,並未妨礙其發展和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這一點與佛教教義的圓融、因時因機的善巧,有利于淨化國土、有利于人民大衆有關。例如,魏晉時期玄學者發揚老莊學說的玄風很盛,佛教徒也研究玄學,並以茲解說佛教般若的道理(如僧肇、僧睿、慧遠大師等)。中國從西漢以後就以儒教爲正統。佛教的人天乘思想與儒家倫常相結合,用以治國齊家、修身養心、提高品格,這合乎儒家的五倫八德、誠意正心,與中國朝野士大夫和群衆的要求一致,深受群衆信仰。盡管有宋儒反對,但是宋明理學吸收了禅宗內容,實際上是外儒內佛,不離佛教。“叁武一宗”之教難,一部分原因是與道教産生矛盾,但不久又恢複,佛儒道融洽相處。故中國人民的信仰曆來都是提出儒釋道叁教並行不悖,有的人稱之爲“叁教一家”、“叁教同源”,這種說法其實是不正確的,其實質是中國古代文化與佛教相融合的結果。

  隋唐建立的大乘八宗,曆史學家都稱已屬于中國化的佛教。例如,華嚴宗的法界觀,是賢首大師根據學習《華嚴經》的發揮而建立;天臺宗的“一心叁觀”,是智者大師根據般若經典和《法華經》而創建;禅宗六祖惠能大師不立文字經教而進行參悟,明心見性,廢除了經教的繁瑣,簡捷易行,其弟子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實行農禅結合,使僧衆既修行又能在勞動中自養,與中國社會實際生活相適應;淨土宗善導大師提倡持名念佛,方便易行,普遍爲上中下叁層所接受,深入民心;其他如藏族的密乘佛教、雲南傣族的上座部佛教,都與本地民族風俗習慣相適應,成爲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上這些都說明佛教既保持原則,又適應社會,有契機契理的靈活性。

  叁、佛教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一)充實了文化內容

  1.從文學方面來說:佛經的翻譯和流通爲中國文學帶來了新的意境,新的文體。例如:詩歌和小說筆記、變文、戲曲、評話的創作;唐宋八大家的詩文;明清時代的《西遊記》、《紅樓夢》、《濟公活佛》、《目連救母》等都深受佛教的影響。

  2.就哲學範圍講:佛教的哲理,思辨深刻,具有邏輯性,如緣起、因果、性空、無我、心境不二諸論、禅定修持方法,都充實了中國哲學的內容。宋明理學,其思維方式,就融合了修禅方法。

  3.雕刻方面:有名的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四川大足寶頂、北山石窟,其佛菩薩、羅漢、天人、金剛等形象千姿百態,已成爲中國文化的瑰寶。

  4.建築藝術方面:遍及各地的宏偉的寺廟殿堂、巍巍的寶塔、瓊樓,林木茂盛,清淨莊嚴,增加了名山勝地的無限景色。

  5.繪畫方面:如國際知名的敦煌壁畫,河南開封華嚴寺的法藏世界圖,四川蓬溪寶梵寺的羅漢壁畫,都具有特色,成爲人類藝術的寶藏。曆代繪畫家講求佛教空靈的意境,作畫風格高尚。從吳道子到張大千,其藝術成就的取得全受佛教影響。

  6.佛教梵呗,是佛家優美的音樂,有殊勝的旋律音韻,意境很高,引人超凡入勝,充實了音樂內容。

  7.佛教典籍中保存了大量有關天文、醫藥等方面的材料;而禅修調身,治心又治身,擴展了醫理和方法。

  (二) 充實了倫理道德的內容,維護了社會安定

  曆代高僧宣揚佛理,均以五戒十善、明因識果、止惡行善爲首要。如晉代慧遠大師、宋代省庵大師、明代蓮池大師、近代印光大師等,均以佛教人天乘教義,結合儒家倫常之說,化導人心,做到移風易俗,淑世善民,爲社會安定,爲實現太平盛世起了很大作用。

  (叁) 促進了民族團結

  中國原有五大民族,加上各地區少數民族,共有五十六個,都統一生活在祖國的大家庭裏。其中西藏民族、蒙古民族、雲南的傣族和白族等,都信仰佛教,結合本地區風俗習慣,過著具有佛教信仰的生活。唐朝文成公主下嫁到西藏,帶去了漢族文化,使漢藏文化溝通、人民團結、邊疆鞏固。由于佛教文化使各種民族精神凝聚在一起,促進了民族團結。

  (四) 增進了國際友誼

  從曆史上看,自漢代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曆代高僧求法譯經,都增進了與中國鄰近國家的友誼。晉代高僧法顯到錫蘭(現斯裏蘭卡)求法;唐玄奘法師赴印度學法十七年;鑒真法師六次東渡到日本,把中國的戒法、建築學、醫學傳到日本。宋代以後赴印學法者不下百余高僧。他們出去傳播了佛教真理,交流了中國文化,增進了國際友誼,維護了世界和平。這些高僧到國外,成爲真正的和平使者。

  (五) 人間佛教的現代思潮

  自解放以後,新中國成立,中國佛教工作一直由趙樸初老居士領導。成立中國佛教協會以後,最初提出佛教學術化、生産化,以學術化研究發揚佛教真理,消除封建迷信;以生産化勞動自養,並爲社會謀福利。建國以後一直到政策落實,中國佛協恢複工作,趙樸老又提出實現人間佛教,推進佛教“五個建設”的指導方針。人間佛教的主要思想,即是要引導佛教與社會主義建設相適應,在這個思想指導下,繼承叁個優良傳統,即農禅結合、學術研究、增進國際友誼。這是佛教的優良傳統,全國各族佛教徒,都要大力繼承和發揚。近二十年來,經過全國佛教徒的努力,對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祖國統一都做出了貢獻。

  四、未來展望

  現在正是二十世紀結束、將走進二十一世紀的時候,祖國建設需要全體人民,包括宗教徒的齊心努力,推進精神文明,以實現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中國,在國際提倡和平,製止帝國主義和反動勢力的複活和擴展,以消滅戰爭,使世界人民不受戰爭的威脅和迫害。

  因此,我國佛教徒,應本著佛陀遺教,弘揚佛法真理,既淨化自己,也淨化他人,淨化國土,消滅一切汙染,化五濁爲安樂清淨的蓮邦,迎接新世紀的到來。這是我們佛教徒應肩負的重要責任。在尊重傳統和已有的成績上,加強自身建設,繼續推進人間佛教思想,實現佛教的現代化、科學化、大衆化,是佛教徒的共同任務。回顧佛教傳入中國二千年的曆史,彰往察來,繼承優良傳統,因時因機結合時代精神,佛教真理才能發揚光大。本此共同努力,是國家民族之幸,衆生之福。

  (本文在中國佛教協會與中國宗教學研究會聯合舉辦的“紀念中國佛教二千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