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像金剛一樣的不壞。
第七,等順衆生回向。等順就是以平等心隨順衆生,破除一切執著,鏟除一切障礙,消除一切相的分別,平等平等,隨順饒益。
第八,真如相回向。就是說回向要順于真如,修慈悲行,在修行中要無住生心,不要有所住相,就達到與真如境界相合。
第九,無著無縛解脫回向。要修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行,既不住,也沒有纏縛,既不住于相,也不住于見。在修行中,不爲名利,不爲自己,專利他人,這樣就住于無縛,有住就有縛,縛就是束縛你,無住就無縛。
第十、法界無量回向。定心純淨,遠離垢穢,以法施、清淨心施于衆生,心胸廣大,等同虛空,周遍法界。總之,要心胸廣大,修悲,修智,修行,其中真俗並融,悲智兼運,普周法界。
十回向中,每一個回向分爲入心、住心、滿心。從你發起心以後,最初叫入心,進入心的境界了,入心以後就是住心,就是安住于一段時間,功夫到了一定的程度後,就是滿心,就是說這心已經要圓滿了,要進入另外一個階段了。
以上十住、十行、十回向在菩薩的階梯上都是屬于資糧位,即准備成佛的資糧,這叫順解脫分。什麼叫順解脫分?就是能夠如此行持,就順于涅槃菩提的道路,是在走解脫的道路,而不是世俗的道路。
四加行
就在第十回向中,滿心之後接著就是加行位。什麼是加行位?即加功用行,勤修止觀,要把內心知見純正起來,由于錯誤的知見生起的人我執、法我執,要將其掃蕩幹淨,就必須要加功用行,修止觀,止觀就是禅定,有四個階段,就是暖、頂、忍、世第一。
《華嚴經》是屬于修心的,必須要通過修心觀階段。其他各個宗派,不通過這個階段也不行,爲什麼?大家要知道,佛法講修心,內心要淨化,淨化功夫就是要遣除我執、法執,建立我空、法空,否則,真空見就樹立不起來,般若慧無從發生,你則無從開悟。開悟就是破我執、法執,才能把生死根本拔掉,就如禅宗說的打破黑漆桶,因爲我執、法執在,胸中是黑漆一團,見不到光明。所以這個止觀禅定的功夫,相當重要。
加行位分四個階段:暖、頂、忍、世第一。這裏解釋一下,暖就是暖和的暖,溫暖的暖;頂就是山頂的頂,頭頂的頂;忍就是忍辱的忍,忍可的忍;世第一就是世間上第一,數第一。小乘、大乘都是同樣的稱呼,但是境界不同,這叫四加行,由四加行才能入于見道,進入通達位,也就是一般說的開悟。
有些人動不動就說我悟了,我開悟了,哪有那麼簡單!有些居士好像很聰明的樣子,說我悟了,悟個什麼,悟的什麼境界啊?沒有經過前面幾個資糧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些沒有鍛煉好,開什麼悟?還沒有修加行位,悟什麼悟?頓悟的功夫,是從漸修來的,由漸到頓,哪有一步登天的道理,所以學佛不能好高骛遠,要腳踏實地。這裏有幾個定,在暖位修明得定,頂位修明增定,忍位修印順定,世第一位修無間定。
什麼叫暖,就是說你最初有點智慧、智火了,智火顯發,很溫暖的,叫暖。頂呢?智火顯發進一步提高了,增加了,就像爬山,登到山頂了,叫頂;忍就是繼續忍可下去,又要加功用行,鞏固已有的成績,轉入一個新的境界;世第一呢,到了這個時候,做到能取、所取俱空,達到二空境界,世間是第一的,修道是第一的,叫世第一。這就是暖、頂、忍、世第一。
明得定,就是最初心裏明白了,了解了,也就是智光出現。明增定,就是繼續修,繼續觀,這種智光智火繼續增加。印順定,能夠印證前面境界,又順于後一步境界,前面證得所取空,後面就要進一步證能取空;所取就是境界,不執著境界叫所取空;能取,也不要執著內心,執著一個心、一個我,那都是錯誤的;所以印前順後叫印順定。進入無間定以後,功夫就差不多圓成了。經過此四位,加功實行,取證道果,進一步可證入見道位,那就是悟的境界了,這時就已經踏入十地中的第一地——歡喜地。
以上道理,根據《成唯識論》再作重複補充。
《成唯識論》曰:“菩薩先于初無數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糧,順解脫分,既圓滿已。爲入見道住唯識性,複修加行伏除二取,謂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真實決擇分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無加行義。暖等四法,依四尋思、四如實智,初後位立。四尋思者,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如實遍知此四離識及識非有,名如實智。名義相異故別尋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
“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立爲暖位。謂此位中,創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初獲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獲道火前相,故亦名暖。”
“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立爲頂位。謂此位中,重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明相轉盛故名明增。尋思位極,故複名頂。”
“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于無所取,決定印持。無能取中,亦順樂忍。既無實境,離能取識,甯有實識,離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順忍時,總立爲忍,印前順後立印順名。忍境識空,故亦名忍。”
“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謂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雙印。從此無間必入見道,故立無間名。異生法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
“如是暖頂,依能取識觀所取空。下忍起時,印境空相。中忍轉位于能取識,如境是空,順樂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雙印空相。皆帶相,故未能證實。故說菩薩此四位中,猶于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帶相觀心有所得故,非實安住真唯識理,彼相滅已方實安住。”
一般人執著外境實有,分別、執著種種差別相,實際上外境並不是實有的,是假名安立的,觀一切境相不離名、義、自性、差別,都有其名稱,有其內容,有其自體,有各種相,一切衆生就在這個名、義、自性、差別中加以執著。我們修唯識觀,就要對“名、義、自性、差別”善于觀察,善于尋思。
何謂尋思?尋就是粗了解、粗了別,在最初進行大概的觀察;思就是細了解、細了別,在最後進行深入細致的了解。經過尋思以後,更加明確肯定名、義、自性、差別都是假的,是假名安立的,一切外境相如幻如化,如夢幻泡影,于是就再也不執著,這時就有了智慧,就叫四如實智。
第一位,暖位。由下品尋思觀,粗略見到外境不實,不過是名、義、自性、差別,假名安立而已,就印見所取空,一切境界是假的、空的。此時修明得定。
第二位,頂位。又繼續深入尋思,細微地尋思,加深對所取空的認識,認識和了解更加進一步,叫上品尋思,進入頂位。再經過反複揀擇、分析、推論、辯證的尋思,明確了,決定了,沒有疑惑了,到此時內心得到決定了,就發出下品如實智。此時修明增定。
第叁位,忍位。由下品如實智就進入忍位,不單是觀所取空,進一步觀能取空,能取的心、能取的我還是空,不要執著一個我,不要執著一個能取的心。講唯識,識也是空的,等于般若講空一樣,空還是空的,講不可得,不可得還是空的,一切都不可得!把妄情雜念空得一幹二淨,徹底掃除掉,才是真正的智慧,萬裏無雲萬裏天嘛!所以由下品如實智就進入忍位,得了印順定,既印證前面所取空,又順于觀察能取空。
第四位,世第一位。由上品如實智進入第四位,即世第一位,雙證能取、所取,人、法二空,所取的境界既空,能取的心識也空,不要執著心,心也是空的。這樣才將妄情執著掃蕩得很徹底。此時修無間定。
佛法講神通,大家注意:真正到了這個境界,才有“通”,沒到這個境界,內心有一點私心雜念,你通什麼?障礙多得很,你還證什麼“通”!所以搞外道的,沒有經過這些階段,一上座,就想神通,飛這裏飛那裏,想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結果走火入魔,我相、法相,種種魔相就生起來了,他得什麼“通”?只能說邪通!
所以學佛不要首先想得“通”,首先必須要好好修習,像菩薩修行一樣,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悲智兼修,積累福德智慧資糧,這樣子一步一步踏踏實實的,到了世第一位,就由無間定進入見道位,也叫通達位,這就是開悟境界。這個境界在禅宗來講,忘我忘人,遣除諸相,虛空粉碎,大地平沈,超越時空,非言語所能表達,非思維所能想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此時進入十地的第一地——歡喜地。何爲歡喜?內心得了法喜、輕安,有這個基礎,就可悲智兼運,饒益衆生,所以叫歡喜。到了這時,就斷了由後天邪師、邪友、邪見熏習的叁界見惑。
從第二地開始一直到十地,爲菩薩的修道位。此時繼續修行,要徹底斷除煩惱障、所知障的現行和種子。何爲地?這是個譬比,到了這個階段,福慧比較圓滿,悲智也上升,就可生一切佛法、一切功德,就像大地能生萬物一樣,所以叫地。
十地
十地依次是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真正到了初地,開了悟以後,才曉得“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真理。
何爲歡喜地?就是由見道進入初地,此時生起無漏無分別智,契證了真如,悟得了人、法二空,再由無漏的有分別智,斷除分別的煩惱障、所知障,這二障屬于後天熏習、邪分別生起來的。能夠斷掉分別二障,就能夠自利利他,生大歡喜,廣修布施,施而不執,叁輪體空,圓成施度。
二是離垢地。垢就是汙垢,到這第二地,心性清淨,具足清淨見,在行動中遠離煩惱汙染,嚴持戒律,菩薩的叁聚淨戒,圓成戒度。
叁是發光地。成就勝定即殊勝的禅定,證得微妙的法樂,生起慧光,心胸廣大,忍辱柔和。一個心胸廣大的人,能忍辱、柔和的人,是能發光的。此地修行圓成忍辱度。
四是焰慧地。由定光發出智慧的火焰,如火燒薪,慧焰增盛,在修行中精進努力,安住于菩提分法,即是叁十七菩提分: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能夠把身見、邊見、一切邪見除掉,慧焰增勝,圓成精進度。
五是極難勝地。就是難能可貴,很殊勝的,至此世俗谛與勝義谛,同時俱起,真俗互融,非常殊勝,修行禅定,圓成禅定度。
六是現前地。般若智現前,了解緣起性空的道理,在此時,緣起性空之義了了分明,圓成般若度。
七是遠行地。何爲遠行?從初地到七地,觀一切諸法無相,都是用力觀察,加功用行,從時間上講,即是第二阿僧祇劫,是很長的階段。這時加功用行,諸法無相的觀察,已經到了最後的階段,故叫遠行地,這時修習方便般若,圓成方便度。
八是不動地。觀諸法無相,由勉強到自然的階段,是任運觀察,任運自如,修無相觀,觀我、法二空,一切內境外境現前,做到如如不動,不爲無明煩惱所障,叫不動。讀《心經》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實際上是第八不動地以上的菩薩。到這一地後,菩薩悲心很深,智慧很高,觀察諸法空相到了甚深微妙的境界,任運自如。這種智慧相續不斷,一切內境外境都幹擾不了,真正是到了“八風吹不動”的境界。這時完成願度,真正才有大願,普賢菩薩的大願,文殊菩薩的大願,觀音菩薩的大願,到這時才能真正體現。
九是善慧地。經過八地以後,就成就了殊勝微妙的智慧,叫善慧,有這個智慧,就具備四無礙解:法無礙解、辭無礙解、義無礙解、樂說無礙解。法無礙解就是通達一切世出世間法,就像現在說的知識廣博,這是佛法的知識,不是世間上的知識,是智慧發出來的;辭無礙解就是通達一切名相、言辭,爲文字般若;義無礙解就是名相中的內容能夠通達;樂說無礙解,就是能夠善巧地左右逢源,因機說法,又叫辯無礙解。此時就能說法利生,完成力度。何爲力?智慧才是力量,所以說大勢至菩薩有大智慧,不是說雙手能舉千鈞,而是指大智慧的力量。
十是法雲地。就是十地圓滿,具足衆妙功德,斷除一切煩惱障礙,已經進入法身圓滿的境界,法雲是個譬喻:證得法身,智慧就像天空的雲一樣,布滿天空,降大法雨,使衆生得到滋潤,大地得到清涼。這時進入金剛道,徹底伏除煩惱障、所知障的現行和種子。
等覺
金剛道以後就是第六位叫等覺,此時就是成佛的預備階段,即是一生補處,彌勒菩薩的地位,也是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的地位,所謂等覺,就是等同于佛果,但是覺行還未圓。
妙覺
等覺以後是第七妙覺,就是佛位,此時圓證菩提,證得無漏的智果和涅槃果。智果就是菩提,涅槃就是真如,具足叁身四智、五眼六通等無量功德。
《華嚴經要義 第五章《華嚴經》的內容》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