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要义 第五章《华严经》的内容▪P4

  ..续本文上一页)究竟位,谓妙觉,佛证此果位,最极清净,更无有上,故名究竟位。

  十信

  信,要凭理智对于佛的境界有所认识。《华严经·菩萨问明品》是专门说明十种信心: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护法心,八回向心,九戒心,十愿心等。

  第一,信心。是指听到大乘经典,大乘佛菩萨的境界,没有疑惑,坚定信念。

  第二,念心。经常忆念三宝的功德,念持不忘。

  第三,精进心。不要懈怠,要策励自己:身业、口业、意业,不能放松,身拜佛,口念佛,心想佛。

  第四,慧心。慧就是智慧,要善于观察,检查善恶邪正,不起恶心,不起邪心,而要起善心、正心,这要靠智慧的心灵。

  第五,定心。内心要随时保持定力,不要散乱,不要随随便便的,时高时低的。

  第六,不退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不退!困难是多种的,有些朋友、儿女、亲戚,拉你的后腿,有些外人要讽刺你一下,或者有其他什么阻碍,都要遇难不退!

  第七,护法心。知道三宝的功德,佛法的伟大,就要护持正法,时时护念正法。

  第八,回向心。就是要随时把你的功德回向无上菩提,不是为了人天小果。

  第九,戒心。就是在信仰过程中,要严守三皈,奉行五戒,内心常常要提起警惕,保持三业清净。

  第十,愿心。要发大愿,要发四弘誓愿,学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的大愿,不要失掉愿心。

  以上就是十信,根据智慧的认识和拣择,对于佛果功德,深信不疑,从而发菩提心。具备这十种信仰,学佛才走第一步,是最基本的。

  十住

  什么叫住,内心要安住,心猿意马,要开始收拾。安住于菩提境界,就必须要有般若正见,菩提是由般若而生的,般若首先要有正见。有正见就与般若相应,有般若就可发菩提之心,证菩提之果。十住就是: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第一,发心住。发心就是以正见发菩提心,这是很重要的,学大乘经,学菩萨,菩提心不可缺少,“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一初发心,即成正觉”,这叫发心住。受菩萨戒,必须发菩提心,菩萨戒又名金刚光明宝戒,价值非常高,与无漏真如相应。

  第二,治地住。治就是治理的治,地就是心地的地,为了度众生,要治理心地,开阔心地。因为地能生万物,心能够治理,就能生出种种功德,种种善法。

  第三,修行住。要安心住于修行,安心行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为了度众生,要修六度万行,一心专注,不要二用。

  第四,生贵住。就是能坚持这种行动,就好像生在佛的种族家,很珍贵;世间上的人生在王宫,就很尊贵,能够学佛法,依法而行,就是生在法王家,法王比帝王更高贵。

  第五,方便具足住。就是世出世间,二谛圆融,弘法度生,既要有原则,又要有善巧。真就是真谛,真如、法界、真心,是真;俗就是世俗谛,一切缘生法,一切世间法,都在其中,真俗并用,方便善巧,接引众生。

  第六,正心住。就是心要正,光明正大,不忘佛法,不忘佛恩,虽然遇到恶境恶缘,其心不动。

  第七,不退住。就是走上正道,对于三宝、因果、三世、佛菩萨境界,坚定信心,修学不管什么恶缘现前,不恐惧,不后退,要有大无畏的精神。

  第八,童真住。童真是形容像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保持这种童真之心,不被污泥所染。

  第九,法王子住。能够从真入俗,由俗入真,不失真谛,也能善于用俗谛,真俗圆融,与佛心相合,就可以绍隆佛种,就像法王子一样,成为佛的儿子。

  第十,灌顶住。成就了智慧,住于十地的十智,即将成佛,就像王子登位,首先举行灌顶之礼。

  以上就是十住,说明具备正信以后,要把心意收拾起来,安住于十方面,就有正见,具备正见后,由正见就可启发般若慧,安心地住于菩提道路上,故称为十住。

  十行

  上面讲了以智慧心,于佛的菩提道,安心而住,接着在行动上实践万行,做到自觉觉他,自利利人: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恚行,四无屈挠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住行,八难得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

  第一,欢喜行。就是能够行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解决别人的困苦问题,使别人从忧恼中感到欢喜,予乐拔苦,是最使人欢喜的事情,菩萨就要这样,不要烦恼别人,干扰别人。

  第二,饶益行。要严守菩萨的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摄律仪戒指不要损害别人,要严守戒律;摄善法戒就是要广修善法,不管小善、大善,还是世间善、出世间善,都要修;饶益有情戒是以悲悯心修四摄六度饶益众生。

  第三,无恚行。恚就是嗔恚,人一定要消灭嗔恨心,烦恼火一起来,那罪就大了,“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所以要修忍辱。忍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耐怨害忍,就是对冤家仇敌要宽容忍耐,以德报怨,冤家宜解不宜结;安受苦忍,生活中有痛苦,遇天灾人祸,能够忍受;谛察法忍,对佛法深刻信仰,坚定不移。这三种又名:生忍、法忍、无生法忍。《金刚经》讲“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佛是赞扬无嗔无恚的,修行办道,不修忍辱是办不到的。

  第四,无屈挠行。就是要精进于正道,坚持正法,不屈不挠,有威力加到你身上,不怕,不退,不屈服。

  第五,离痴乱行。心中随时要保持一颗定心慧心,铭念不忘,对一切外境无所惑乱,临境不迷,假如临境迷了,就会迷失正路。

  第六,善现行。就是经常要读经,要有正见,随时要与般若智慧相合,洞察一切,就像日光一样,朗照一切,这叫善现,这就必须要了解二空——人空、法空的道理。

  第七,无住行。一切遭遇,随缘不变,保持真心,真心就是随缘不变,有两句话: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就是在一切缘中保持真心,不变随缘就是在一切缘中发挥真心的妙用,真心不失,心无所住。

  第八,难得行。做到善根智慧都能坚持,达到自他二利,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很难得。

  第九,善法行。以微妙的善法之力,有智慧,有辩才,说法利生,令他生解,这就有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辞无碍解、辩无碍解”,到了善慧地就具足这四无碍解。法无碍解谓能通达一切世出世间的法;义无碍解,对于文字的意义都能了解;辞无碍解对一切名字辞章都要通达;辩无碍解,就是辩才无碍,能够四通八达,信手拈来,皆成妙语。善法行就必须要以一种微妙善法之力,具足四无碍解,说法度生,令他生解。

  第十,真实行。就是根据佛的真实智慧,在心中,语言中、行动中,做到说真实话,但重点是在行上。要言行不二,理论与实践一致,不要诳惑别人。

  以上就是十行,就是指在般若正见的指导下,结合实际行动,修饶益众生的菩萨行。

  十回向

  回向最重要的是悲智兼修,心要广大,不能自私,不能处处为我。自己在修行中积累的功德、培养的善根要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回向真如境界。

  十项回向重点一是回自向他,把自己的功德不占为私有,布施给别人,这叫法布施,以法施人。二是回俗向真(回事向理),就是修行的目的要达到真如境界,要像佛一样契证真如,达到一真法界,常住不变。三是回因向果,修习善法的因,目的是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有这个远大的、崇高的志向,不是修来世,不是人天果报,而是无上菩提。

  回向共有十项,《华严经·十回向品》是正说十相名的,一是救生离相回向,二是不坏回向,三是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坚固回向,七等顺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无著无缚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

  第一,救生离相回向。救生就是我们的心,处处要想到众生,想到众生的苦难,不离众生,要救度众生,必须要以大悲为根本,广行济度,在广行济度中,有功而不自居为功,有德而不自居为德,心无所住,这是有大智慧,有大智慧同时必定要有大悲心。悲智兼运,就包括四无量心、六度四摄。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见善随喜,平等施舍,叫慈悲喜舍,这个心很广大,功德也是无量无边,所以叫无量心。我在读《大般若经》的时候,看到佛在此经中赞扬四无量心,心无量!行无量!功德无量!能够修此四无量心,可以降天魔,伏妖怪,除灾害。所以修此四无量心,在修学菩萨行中很重要,大悲广济,大智无住。

  第二,不坏回向。对于三宝功德应该扎根信仰,坚定不移,不要破坏,若失掉对三宝的信仰,断了善根只有下堕,要自己和他人都不断善根。

  第三,等一切佛回向。这就是《普贤行愿品》中的常随佛学,我虽然未成佛,但是我要向佛学习,我的行动,等同佛行,不管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佛是怎样修的,我就怎样修,所以叫等一切佛回向。

  第四,至一切处回向。就是心胸要广大,我的礼拜供养不是一个佛,而是十方诸佛、法界诸佛。至一切处,就是到一切十方世界三宝之前修供养,饶益众生,为众生谋利益,叫至一切处,这就是悲愿广大。

  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就是境界无量,功德无量,果报无量,不离众生,广修善根。“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要把真心奉献给尘尘刹刹的境界、尘尘刹刹的众生,这就有无尽的功德。我的身体存在,是为贡献三宝而存在,为救度众生而存在,不是为我自己。所以《华严经·法界观》的中心,要处处想到众生,众生中有我,我与众生打成一片,如此,无尽的地方,无尽的众生,无尽的功德,成了无尽的宝藏,这是我们最大的财富,而不是世间上金银财宝的财富。

  第六,随顺坚固回向。什么要坚固呢,善行要坚固,悲智要坚固,六度要坚固,不能有一点动摇,…

《华严经要义 第五章《华严经》的内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