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要义 第六章 华严经组织

  第六章 华严经组织

  全经组织从内容说是七处九会,包括了三十九品的内容,七处就是菩提场、普光法堂、忉利天宫、夜摩天宫、兜率天宫、他化自在天宫、重阁讲堂。普光法堂讲了三次,第二会、第七会、第八会都在普光法堂,第九会是重阁讲堂。七处九会,每一会都有说法主,包括说法内容,这七处九会包括了八十卷三十九品的内容,是很有组织、很有秩序的。

  澄观大师在其所撰之《华严经疏钞》中将全经摄九会以为四分:第一会从世主妙严品至毗卢遮那品,有六品十一卷,为举果劝乐生信分;从第二会如来名号品至第七会如来出现品,有三十一品四十一卷,名修因契果生解分;第八会离世间品,有一品七卷,名托法进修成行分;第九会入法界品,二十一卷,名依人证入成德分。四分是从信解行证来分的。

  另外,从教理行果来分又将此经分为五分,即五周因果:第一所信因果周、第二差别因果周、第三平等因果周、第四成行因果周、第五证入因果周。

  根据以上内容,有两个表,我现在综合讲一下。

  第一会:菩提场/诸佛和普贤/说如来依报因果

  第一会:地点在菩提场,普贤菩萨为会主。经文共六品,依次为:世主妙严品、如来现相品、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卷数是十一卷。在四分中属于举果劝乐生信分,在五周中属于所信因果周。

  所谓第一会,就是第一次集会,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以后,现毗卢遮那的身,在印度摩揭陀国阿兰若菩提场中放光,放眉间光、齿光。眉间光就是眉间放白毫光,齿光就是牙齿放光,入于毗卢遮那藏身三昧,此时是以普贤菩萨为会主,因为普贤菩萨具有大愿、大智慧,他就是毗卢遮那的代言人,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法。

  是哪四十一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上等觉菩萨,共四十一位。这个甚深之法,是为法身大士讲的,说明是菩萨境界。讲佛果的正报庄严、依报庄严,显示佛果的功德,目的是使众生生起敬慕,生起信心。这必须要有智慧的认识,以文殊菩萨的智慧生起大用,使众生对于佛果功德,由欢喜而敬仰,从而生起信心。

  普贤菩萨入于三昧,知道佛的依、正二报,对这个依、正二报的由来加以解说,说明往昔毗卢如来,居于华藏世界,此世界系因缘果满所现的依、正二报,由于在因行中修因广大,所获的果报也是无量无边。三世诸佛都以利益众生的因果来严净刹海,庄严佛土,所以目的是劝请后世众生,就像诸佛菩萨那样如法精进修行。修因才有果,这个果从菩萨行中饶益众生、难行能行得来的。

  第二会:普光法堂/文殊与十首/说十信法门

  第二会:地点是在普光法堂,说法主为文殊与十首菩萨,说法内容是十信法门。经文共六品,依次为:如来名号品、四圣谛品、光明觉品、菩萨问明品、净行品、贤首品。卷数是四卷。

  普光明殿,就在离菩提树三里的恒河湾处,离菩提树不远,这也表现了佛开始说法,说菩萨行,开始建立信仰是不离人间的,成佛就是由凡夫开始,不是离开凡夫来成佛,也说明佛法是不离人间的。这里说十信法门。

  此时世尊放两足轮光,两足轮光是表法的,说明我们由修行种因到果,证得正觉果海,就必须脚踏实地,不是光嘴说,关键要行,理论与实践一致,愿行结合,只要这样,就可以一步步登上去。

  此时是以文殊菩萨为会主,文殊菩萨在四大菩萨中,智慧第一,因此说明佛法的信仰不是叫人盲目地信仰,必须认识了解佛的果德,明白如来境界是广大的、真实的、平等的、清净的、慈悲的,是在心灵方面得了解脱发出的光辉。要认识到这一点,就必须生起信仰,净化心灵,走佛的道路。这样子就不是叫你勉强信了,而是经过认识、了解、抉择以后产生的理智认识,佛教从历史到现在从不拉人勉强信,这是佛教的特点。

  这一品由文殊菩萨首先出来说法,文殊菩萨具有无量智慧,就说明佛教的经典,首先必须要有正知正见,要有智慧,才能了解、认识、信仰。

  第三会:忉利天宫/法慧菩萨/说十住法门

  第三会:地点是忉利天宫,说法主是法慧菩萨,说法内容为十住法门。经文共六品,依次为:升须弥山顶品、须弥顶上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初发心功德品、明法品。卷数是三卷。

  这里就是释迦牟尼佛以两足趾发光,以法慧菩萨为会主,入无量方便三昧。

  一会、二会都在人间,现在由人间引向忉利天宫,忉利天宫是在四天王天上面,四天王天又在须弥山顶,这说明什么含义呢?由人间上升到天上,就是希望把人的一切行动从污浊罪恶的凡夫世界,引向高尚清净的境界。在天上看到的人间,凡尘扰扰,波浪滚滚。由五浊恶世,引向佛果,必须境界高尚,超尘出俗,达到高尚清净的境界。

  这里说的十住法门,十住就是代表具备的般若正见,与佛心相应,此时已发了菩提心,《华严经》讲:“一初发心,即成正觉”,说明重在发心。发心是了不起的,要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有这个因,就与佛的果海相应,即“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菩提心就是:上成佛道,下化众生。要成佛道,必须救度众生,不离众生,才是成佛的基础,离开众生去成佛,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心境要广大,要站得高,看得远。

  佛不单此时讲《华严经》在忉利天宫,在此之前,佛成道以后,就到过忉利天宫为母说法。佛诞生以后不久,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就升上忉利天宫,佛长大是靠他的姨妈波阇波提哺养的。学佛就要讲孝道,这是根本。佛在成道以后,不忘父母恩,父王在宫中有病,亲自侍奉汤药,父王死了,亲自抬棺材,同时想到母亲生在忉利天宫,就升到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讲了一部《地藏经》。

  《地藏经》的内容一是说明儿女要尽孝道,比如婆罗门女进地狱寻母亲;二是要发大愿,光目女听母亲说地狱的痛苦,由地狱苦想到众生苦,于是由报母恩发展到报众生恩,特别是地狱里最苦的众生。婆罗门女与光目女都是地藏菩萨前身。三是说明因果业报,《地藏经》讲业报,讲因果,为什么人要堕地狱?堕三恶道?是有原因在其中,不是无缘无故的。这一点《地藏经》的《业报品》说了很多,要人人相信因果,不要造业。另外就是广修供养,设坛广陈鲜花、水果、灯烛为现在母亲忏悔,消灾免难,为先亡母亲超度。

  《地藏经》的内容说明佛教首先以报恩为本,报答四恩:三宝恩、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地藏经》就是一部报恩经,又称孝经。

  第四会:夜摩天宫/功德林菩萨/说十行法门

  第四会:地点是夜摩天,说法主是功德林菩萨,说法内容为十行法门。经文共四品,依次为:升夜摩天宫品、夜摩宫中偈赞品、十行品、十无尽藏品。卷数是三卷。

  夜摩天在忉利天宫之上,又升了一层,夜摩天有个特殊情况,它不像忉利天以下的娑婆世界,有太阳、月亮、星星,夜摩天没有这些,是以莲花的开敷而分白天晚上。这说明什么?说明佛说法,菩萨度众生,要因机施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就是要顺于世俗谛,顺于机宜,用现在的话说要与时俱进、方便善巧。

  此时的说法主是功德林菩萨,说十行法门。功德林菩萨乘佛威神之力,入于菩萨善思维三昧,受到十方诸佛的加被、摩顶,从定起来以后,就代表佛宣讲利益众生的十行法,这个十行法也代表由根本智生起普贤行。普贤行是差别智,根本智与真谛相合,差别智与世俗谛相合。要明因识果,明了缘起法,悲智双运广度众生,就在行上表现,这种行就是要根据众生的根机进行说法、救度,这就是普贤行。

  第五会:兜率陀天/金刚幢菩萨/说十回向法门

  第五会:地点是兜率天,说法主是金刚幢菩萨,说法内容为十回向法门。经文共三品,依次为:升兜率天宫品、兜率宫中偈赞品、十回向品。卷数是十二卷。

  兜率陀天又叫知足天,兜率陀天内院就是弥勒菩萨住的地方,尽管在天上,实际上区别于其他的欲界天,叫知足天,做到少欲知足,体现了菩萨的悲智双运,常处中道之中。

  在这时,佛放两膝轮光,膝就是膝盖骨,人要走路,离不开膝盖骨,这个膝盖骨可上可下。人在行动中,上与下由膝盖骨做主,可以轮转。在菩萨行中,菩萨的行为是上承佛道,下化众生;菩萨修行,有功而不自居为功;作为菩萨就必须要有这种精神、这种心胸和行为。

  经过上面的十信、十住、十行以后,所有功德以悲心摄持,进行回向,不据为己有。这个十回向,重点是:

  1.回自向他。自己的功德不据为己有,回向给别人,你们居士在皈依以后,每天早晚要行持,行持有三个环节:一忏悔、二发愿、三回向。

  首先要忏悔,不忏悔就没有把自己身上洗干净,清净三业达不到,就不能接受善法,所以第一忏悔很重要。《普贤行愿品》里有忏悔业障,众生从多生累劫以来,堆积的业障不少,必须要忏悔,不单是早晚忏悔,随时随地都要反省、忏悔,身心才清净。

  二要发愿,要有广大的愿望,愿度众生,愿断烦恼,愿学佛法,要广行善法,愿成佛道。要发四弘誓愿,受持菩萨的三聚净戒,将志向端正过来,不能像世俗人一样,专门为名、为利、为家庭,要有悲心、有智慧而发菩萨愿,具有远大的愿望、崇高的理想。

  三就是回向,不管是念经、念佛、拜忏,完了以后要回向,不要据为己有,以此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包括六亲眷属、师长朋友、冤家仇敌、一切众生,使他们都得到好处,这就是法布施。

  2.回因向果。要将种功德的因,回向得到菩提果报,要求菩提,不是求其他。

  3.回事向理。以这种行动达到最后契证真如境界,恢复妙觉明心,亦就是一真法界。

  第五会是金刚幢菩萨说法,金刚幢菩萨入菩萨智光三昧,出定以后就说十回向法门,金刚幢喻悲愿如金刚坚定。

  第六会:他化自在天/金刚藏菩萨/说十地法门

  第六会:地点是他化自在天,说法主是金刚藏菩萨,说法内容为十地法门…

《华严经要义 第六章 华严经组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