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华严经》精华举例
《华严经》卷帙很多,意义深远,现仅就精华举例:华藏世界、文殊一百四十一愿、普贤十大愿和二千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弥勒楼阁。
华藏世界
《华严经》的重点是无尽的法界缘起,法界缘起里面讲四法界、十玄门、六相,这是大纲,这是《华严经》的教义精华所在。法界观是事事无碍法界,从现象界、事物界方面加以分析、观察,不脱离现实,不离开森罗万象,这其中包括心理现象、物理现象、自然现象,而这个法界观就是根据华藏世界将其发扬出来的。华藏世界就是毗卢遮那佛在历劫修行中,由于修菩萨行,所感的正报和依报。此依报既庄严,又伟大、崇高。
我们现在所讲仅是根据经文提一下纲要,但此可言说的经文境界没达到佛的果地,从文字上看还是有限量的,经文所讲,仍是有限度的可思议的范围,而佛的果地,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境界。
《华严经》里处处讲“十”,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无尽藏等,一切离不开十。十,是个无尽的数,重重无尽,代表无尽数,所以光从经文来了解,只能说是意识上的一个比量,很有限,不过从这里面可以了解一个大概,根据《华严经》讲:
华藏世界所有尘,
一一尘中见法界,
宝光现佛如云集,
此是如来刹自在。
这说得很清楚,华藏世界,一一微尘,都有无边的法界,都有无量的诸佛,都有无量的圣贤境界,所以“宝光现佛如云集”,其中就是如来妙用自在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如来在往昔因中,为了救度众生,舍弃头目脑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而感得的一种果报。
澄观大师在其《大华严经略策》中讲到:“经云世尊往昔,于诸有微尘佛所,修功德净业,故获种种宝光明华藏庄严世界海,又云华藏世界海、法界无差别。庄严悉清净,安住于虚空。是知虽有无尽庄严,一一皆称法界。”这也说明这个原因:世尊在往昔多生累劫以来,是在像微尘数一样无量无边的佛面前,修行功德积累净业,由此功德积累,最后感得华藏庄严世界海,现种种宝光明,非常殊胜。
“华藏世界海,法界无差别,庄严悉清净,安住于虚空”,这说明华藏庄严世界海,彼此相望没有差别,都很清净,其境界像虚空一样广大,无量无边,无尽庄严,都是由无尽的万行之因所感得的。只要修万行之因,真俗圆融,悲智兼运,就可同佛一样,感得华藏庄严海,进入华藏世界。所以众生心就是佛心,众生与佛平等,佛可证,众生可证,要有这种心。
以上就是以经文解释因果关系,无因不成果,因果相应。
那么,我们要如何净心?如何修行呢?主要靠自己,由本觉到始觉,始觉到妙觉。本觉是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的自性清净心;始觉是本觉被无明蒙蔽之后,又开始渐除无明,渐息妄心,恢复其固有的本觉;妙觉是终极彻底的觉悟,也就是佛的觉悟。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明珠,只不过明珠上面蒙了灰尘,被无明烦恼所障蔽,学佛就是把明珠上的尘垢打扫干净,由本觉到始觉,明珠发出光辉,恢复明珠的本来面貌,达到妙觉,就是成佛。
所以华藏世界的成因,是毗卢遮那佛在过去多生累劫以来修六度万行,纯粹利益众生,现身尘刹,证佛果后,成就华藏世界海这个庄严依报。这个华藏世界,庄严美妙,非常之圆融、和谐、清净,也就体现了佛果本身的功德。
下面就是华藏世界的相状,根据文字记述,实际上我们凡夫第六意识的境界是很有限度的,根据经文记载,我们所能想像的也与实际情况差得远,因为这是佛的境界,不是众生的境界。
澄观大师在其《大华严经略策》中讲到:“此华藏世界有二十重,其最下一重到第二重近远者,即一佛剎微尘数世界方至第二重也。从第二至第三第四乃至二十重渐渐增远近数等也。今此娑婆即第十三重也。”
意思是说:此华藏世界有二十重,从第一重到第二重,其远近距离,就是一个佛刹微尘数的世界。第二重至三重,二重为二佛刹微尘数的世界,三重为三佛刹微尘数的世界,乃至二十重,为二十个佛刹微尘数的世界。从低到高,从一重到二十重,逐步增加,渐渐上升,远近数等,毗卢遮那佛就住在十三重,娑婆世界也在十三重,当然还有其他世界。形状就像三角形,平的一面在上面,尖的一头在下面,又像一把大伞,大伞是撑开的,由小到大。
我想到《楞严经》中《楞严咒》的咒心,在我当小沙弥的时候,师父教我们念“摩诃悉怛哆般怛啰”,据说这个咒心威力很大,《楞严咒》本来是降天魔,而咒心的力量与之相等。
楞严咒心“摩诃悉怛哆般怛啰”,翻译成汉字,“摩诃”是大,“悉怛哆”是白,“般怛啰”是伞盖,具体名称就是“大白伞盖”。这个大白伞盖是形容佛的法、报、化三身的功德。“大”形容佛体,法界、真如、法性,体很广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白”形容佛在相方面的功德,相很清净、很庄严、很方正,一般白形容干净;“伞盖”形容佛心、佛体的妙用,可以广生善法,广度众生,所以大白伞盖就形容毗卢遮那佛的体、相、用。
我读华藏世界时,读到这一段,觉得很适合,就像一个伞盖,形容佛的体大、相大、用大,毗卢遮那佛在中间,就以他为核心。二十重从下到上,一重至二十重,重重相连,广博严净。
澄观大师在其《大华严经略策》中又继续讲到:“于华严藏最下,先布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此风轮上,持普光摩尼香水海。海出莲华,名种种光明蕊香幢。华持剎海,其蕊香华内有莲台。台上有金刚轮围山,周匝旋绕,里面即是大地,四方均平,清净坚固。于中有不可说佛剎数尘香水海。一海一种,一一种中,各有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其一一海间,各有四天下微尘数香水河,右旋围绕。然其地面,体是金刚。众杂妙宝,以为严饰。一一境界,皆具世界海微尘数清净功德之所庄严。”
这说明周围环境,下面是风轮,此华藏世界是在十重风轮上。此风轮上,是普光摩尼香水海,海出莲花,名光明蕊香幢,莲花周围就是金刚轮山,里面就是平面大地,平面大地庄严妙好,七宝所成,宝光灿烂,这中间又围绕很多香水海,香水海之间又有香水河,都是在莲花包围中,所以叫华藏。在这个境界之内,佛刹重重相连,奇妙无比,广博严净。
宋温陵白莲寺比丘戒环集之《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说到:“华藏世界品者,别答佛海波罗蜜海之问也。此品说毗卢无尽法界妙庄严境,由依法身智体普贤愿行,修五位十波罗蜜之所感报,是谓佛海波罗蜜海。经云:此华藏庄严世界海,在十重风轮上香水海蕊香幢大莲华内,有无数香水海尘数世界种,相依而住,号世界网。中心一世界种有二十重,此娑婆界在第十三重,即毗卢如来所居,有十世界种围之。次十之外,又有百世界种周匝,而裹以金刚大轮围山,计一百一十一世界种,各有所表也。十重风轮持香水海,出大莲华刹尘相依者,表大愿风轮持大智海,出生无边妙行之华,严持身刹为佛净土也。中心一世界种,表佛位总摄一切遍一切为万法之本。次十者,表五位一因一果。又次百者,表五位因果各具十波罗蜜。其内十一世界种各二十重,表五位升进及佛位各具十因十果也。一一世界有微尘数佛,皆毗卢如来往昔亲事,经于一界举一佛,各表当位升进之果也。其百世界种极外一世界种,各有四重,各有四佛,表四摄法,意明十度万行以利行爱语同事四摄为外防也。其世界网各具一切胜妙庄严,皆佛智行遍周摄化所感,其间亦有杂染世界者,表佛慈摄化不舍于此。故经云:杂染及清净,斯由业力起,菩萨之所化,言世界种世界海者。种以出生之多,海以包摄之多,数三千大千至恒沙,为一世界种,恒沙界种为一世界性,恒沙界性为一世界海,此等皆藏于蕊香幢大莲华内。故名华藏世界。”
这里说的是十重风轮之上,有香水海,其中有大莲花,大莲花中间有二十重,二十重周围又有十重,十重周围每一重又有十重,在外还有四重。从数字来表的法义是:外十重代表菩萨的五位因果,因位、果位各五位,五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修菩萨行要经过五位,从因到果;五位有其因有其果,故称十重。
十重外面各有十重,代表菩萨从五位因果之中各修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叫十度万行。
外面还有四重,代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以十度自利利他,以四摄法饶益有情,这就是普贤菩萨修的。普贤菩萨在无量劫中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众生无尽,悲愿无尽。
《华严经》的中心就体现在一佛三菩萨上:一佛就是毗卢遮那佛,三菩萨就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实际上四位一体,毗卢遮那佛就代表佛的果体,万德庄严;文殊菩萨代表智慧的根本之体,法界智、根本智;普贤菩萨代表用差别智即无漏有分别智,以此为体发挥悲心的妙用;弥勒菩萨代表即将成佛的果体。这个思想组成了《华严经》的中心。
虽然《华严经》是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讲的,实际上是给后世发菩萨心的众生讲的,只要有这个心,修这个行,种这个因,就能得这个果。人人都可以入华藏世界海,人人都可以成毗卢遮那佛,这个思想是很伟大的。所以华藏世界海不是我们所想像得到的,只能从文字上初步体会。这种胜妙庄严,都是佛在因行中修悲、修智,修十度万行所感的果报。在华藏世界中还有婆娑世界,婆娑世界是一种染污世界、五浊世界,这说明佛菩萨不舍众生,在污泥中度众生的悲愿。
《华严经》的法界观就是据此发扬出来的,这就是事事无碍法界,世界与世界相连,大小相容,重重无尽,而且这些境界都是广博严净、庄严和谐。建立法界观就是要在毗卢遮那佛的那种广大、真实、平等、清净、慈悲的心体之下,把有情世界和器世界融通起来,把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差别相、矛盾相消灭,统一起来,融合起来。所以在器世界中,…
《华严经要义 第七章《华严经》精华举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