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切事相大小相入,一多相融,长短相入,大不离小,小不离大,一不离多,多不离一,长不离短,短不离长,互不相离,这就是一个人生宇宙充满和谐的世界,应这样观察。
在讲六相时,比喻人体是一个总体,外有四肢百骸,内有五脏六腑,大大小小的器官不少,缺一个也不行,别说脏器肢节,就是一根毫毛、一颗牙齿也不能缺,缺了就有问题,拔一毫毛而动全身。所以一个人体要正常,就要保持和谐。从人类来说,就要互相分工合作,彼此相对,平等尊重。
现在我们中国讲究建设和谐社会,其实《华严经》讲的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观、法界观,消灭差别相、对立相。世间的辩证法难免差别对立,佛法的辩证法是消灭差别对立的,这是不同的,所以大家了解华藏世界,再回想前面讲的法界观,就可体会。
文殊菩萨一百四十一愿
在《华严经·净行品》里面,文殊菩萨提出一百四十一愿,体现出文殊菩萨从智海中,结合生活对众生的悲愿。
文殊菩萨在四大菩萨中是智慧第一,说明要从智慧中去了解佛果的功德,坚定信仰,发菩提心;从信仰中结合行动,就是从身、口、意三业中把自私心、无明烦恼心逐步对治扫除,就可以从净愿成为净行,则在生活中、尘劳中就不受染污,当前一切行为:生活工作,对人对事,都成为清净的修行。
文殊菩萨指示:坚定信仰以后,发菩提心,从愿力和实践中,使行为清净,以事入理,以真向俗,达到真俗圆融,理事无碍。文殊菩萨的一百四十一愿,是针对在家菩萨、出家菩萨讲的,在家的菩萨共十一愿,出家较多,共一百三十愿,包括出家、受戒、披剃、坐禅、托钵乞食、经行、起居坐卧各方面。
其中十善业道戒通于在家、出家,作为菩萨应该以大悲心为首,根据十善业,不作罪,不思罪,同时不离世间,不舍世间,要把出世道运用在世间法中。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讲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法华经》讲:“一切世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事业皆顺正法。”所以说在家菩萨、出家菩萨并不是离开尘世来生活,只不过身心不同,特别是心要不同。身在尘世,心在山林,心要清净,以这种心处理各项工作,过生活,处理事物就属于正道,故文殊菩萨最初讲“要善用其心”。
在《净行品》中,智首菩萨问如何修行,如何修心?文殊菩萨答复:“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悯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
这段《华严经》的原文中有最重要的四个字:善用其心。不善用其心,一切行为都是邪的、恶的、不正确的、不善良的。若善用其心,在行动上就是正确的,就像大海航船的舵手一样,航船不翻船,必须靠舵手,能够掌握方向,才能顺顺利利地到达彼岸。假如舵手方向迷失,船就触礁,容易沉没,就有危险。所以文殊菩萨告诉智首菩萨首先要善用其心,这一百四十一愿都是在善用其心的前提之下发的愿望。下面再引几段《华严经》的原文: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是说在家菩萨,虽处家要有正确观念,处家不恋家,要认识家也是变化的,知家性空。为何是变化的呢?终究要分散,从几千年历史看,哪个家保下来了?不管家庭以及其他什么物质,都是空的,因此要看淡放下,应尽的责任尽了,尽到心力就算了,不要一天到晚都在想,有些人到了呼吸上不来的时候还在想,那不划算。想得开就逍遥自在,想不开就披枷戴锁,故说“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鼓励儿女要孝养父母,以孝为第一,但是还要发愿:恭敬佛宝,善事于佛宝。父母是我的肉身父母,但佛是我们的法身父母,并且要度我们的父母,还离不开佛法,离不开佛,因此要念念恭敬佛,要供养、承侍。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着”,在家难免有妻子,妻子集会,说明有缘,缘有顺缘,有孽缘,顺缘还好一点,孽缘就会有生不完的气,此时你就要会想:这都是缘,随缘满了就行,要做到冤亲平等,不要再结冤,这样你就不受系缚,贪爱心也就可以淡薄下来,冤亲平等,永离贪着。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稳”,五欲:财、色、名、食、睡,佛家讲生活要少欲知足,穿得暖吃得饱就行了,用不着贪,贪起来,过于追求,欲为苦本,就像箭射到身上不得了,要拔出欲箭,就不要有贪心,这样才安稳。这个红尘世界,一般人追求五欲,就造成很多混乱,痛苦不堪,有些搞得家破人亡,都是因为欲造成的,在家人要知足常乐,生活能够维持就行了。
上面几段都是针对在家菩萨的,下面还有几段针对出家菩萨的:
“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就是说出家人将世俗服脱了,就愿意众生,多修善法,才能脱离苦厄。
“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在剃度时,要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远离烦恼,达到究竟寂灭清净的境界,须发就像烦恼一样,出了世俗家,还要出烦恼家、生死家,不然就不是真正出家,只是形式上的出家。
“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在端坐的时候就像坐菩提座,佛坐菩提座修道就成佛,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坐菩提座,内心无所贪恋,无所执著,达到究竟解脱,完成佛道。
“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在洗澡时,要发愿,希望一切众生达到身心清净,不单是表面清净,内心也要清净,内外光洁,庄严首先要内心庄严,配合外表庄严,只讲外不讲内,不是彻底的庄严。
普贤十大愿和二千行
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专门有一品,是般若三藏翻译的,后来加到《八十华严》里面,就成为八十一卷,在八十卷中,也有专门的一品,讲普贤二千行,所以结合起来讲。
普贤菩萨是《华严经》的枢纽,为什么呢?有信仰、有了解以后必须要结合行,信解行证要相应,如果解与行不相应,就不能证佛果,有行才能证得法身,才能实现真如的理体,所以在普贤菩萨身上,既代表愿行,也代表佛的真如理体。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是相应的,文殊菩萨代表解,普贤菩萨代表行,文殊菩萨代表智,普贤菩萨代表理。所以华严三圣:中间是毗卢遮那佛,左边文殊菩萨,右边普贤菩萨,是配合起来的。
根据十大愿来讲,早晚课诵都有十大愿,诸佛菩萨的愿,就在十大愿中,结合修行,饶益众生。同时最重要的是十大愿配合普贤菩萨的四无尽:虚空无尽,众生无尽,众生烦恼无尽,众生业无尽,普贤菩萨的愿也无尽,这很伟大。
十大愿是: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十大愿不单是愿,还结合行,愿行结合,从学佛来说,不管在家菩萨、出家菩萨,都应以十大愿作为自己的功课。除了功课以外,要结合行持。
一者礼敬诸佛。礼拜恭敬,是很重要的,这里提到第一位来讲,所以大家不要忽略,要拜佛、礼敬,而且要做到三业礼敬:身体礼,口念,心观。礼这尊佛同时要观想礼十方诸佛,从礼敬中消灭罪恶,消灭妄念,消灭散乱,这个功用很大的,大家不要小看礼敬。
解放前,四川省成都市有个昌圆老和尚,没有文化,他从皈依以后到出家学佛,除了劳动以外就是礼佛,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就在礼佛过程中开悟。开悟之后,他虽然没有文化,但能讲法,当时省政府的那些官僚,从省长一直到各个厅长,都来皈依他。他的弟子很多,像隆莲法师(1909~2006年,曾为中国佛协副会长、四川尼众佛学院院长等职)就是他的弟子。
大家都认为磕头很简单,真是这样的吗?不是的!你若能坚持磕头,就在磕头中使你脱胎换骨,由五蕴身改变成为莲花身,它的功用就有这么大。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很讲礼,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处处讲礼,对父母要有礼,对兄长要有礼,对长辈要有礼,对朋友要有礼,对师长要有礼,各方面都有礼,走路要讲礼,座位要讲礼,无礼不成章,以礼法治国,所以中国文化能够发展几千年,就是讲礼节,礼敬诸佛很重要。
二者称赞如来。称扬赞叹,赞扬如来的功德,不能像俗人一样毁谤、讥笑,那样做是罪业,在语言中,平常与人谈话,要称扬如来。平常做佛事、念经、唱梵呗,都是称赞如来,以如来之言行作为我之言行,这种语言就是最高的语言,最有功德的语言。
三者广修供养。供养有:财供养、法供养。财供养就是十种资财: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衣;法供养就是如说修行,佛如何说的,你就照着办。《普贤行愿品》里讲广修供养,法供养有七种: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许多人认为供养香花灯叫供养,却不知法供养。《华严经》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四者忏悔业障。每天要忏悔,学佛法,走正道,必须首先洗净自己身心的污垢,清净三业,才能接受善法。忏悔是根本,我们做佛事,在家、出家受戒,首先就要忏悔,洗净身心,才能接受善法,忏悔必须以四种心:真实心、惭愧心、畏惧心、勇猛心,要以这四心来忏悔。
真实心就是不虚假,在佛菩萨面前不能掺假,要真实忏悔,痛哭流涕,洗心革面。
惭愧心就是做错了事,若再不忏悔,继续这样下去,就对不起自己、师长、父母,惭对自己,愧对别人。惭愧心是善根之一,唯识法相里讲善心所就包括惭心、愧心,发了惭愧心就增长了善法,而且也是彻底斩断罪恶根源的最好方法,他不会再犯了,因为有…
《华严经要义 第七章《华严经》精华举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