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事相大小相入,一多相融,長短相入,大不離小,小不離大,一不離多,多不離一,長不離短,短不離長,互不相離,這就是一個人生宇宙充滿和諧的世界,應這樣觀察。
在講六相時,比喻人體是一個總體,外有四肢百骸,內有五髒六腑,大大小小的器官不少,缺一個也不行,別說髒器肢節,就是一根毫毛、一顆牙齒也不能缺,缺了就有問題,拔一毫毛而動全身。所以一個人體要正常,就要保持和諧。從人類來說,就要互相分工合作,彼此相對,平等尊重。
現在我們中國講究建設和諧社會,其實《華嚴經》講的就是一個和諧的宇宙觀、法界觀,消滅差別相、對立相。世間的辯證法難免差別對立,佛法的辯證法是消滅差別對立的,這是不同的,所以大家了解華藏世界,再回想前面講的法界觀,就可體會。
文殊菩薩一百四十一願
在《華嚴經·淨行品》裏面,文殊菩薩提出一百四十一願,體現出文殊菩薩從智海中,結合生活對衆生的悲願。
文殊菩薩在四大菩薩中是智慧第一,說明要從智慧中去了解佛果的功德,堅定信仰,發菩提心;從信仰中結合行動,就是從身、口、意叁業中把自私心、無明煩惱心逐步對治掃除,就可以從淨願成爲淨行,則在生活中、塵勞中就不受染汙,當前一切行爲:生活工作,對人對事,都成爲清淨的修行。
文殊菩薩指示:堅定信仰以後,發菩提心,從願力和實踐中,使行爲清淨,以事入理,以真向俗,達到真俗圓融,理事無礙。文殊菩薩的一百四十一願,是針對在家菩薩、出家菩薩講的,在家的菩薩共十一願,出家較多,共一百叁十願,包括出家、受戒、披剃、坐禅、托缽乞食、經行、起居坐臥各方面。
其中十善業道戒通于在家、出家,作爲菩薩應該以大悲心爲首,根據十善業,不作罪,不思罪,同時不離世間,不舍世間,要把出世道運用在世間法中。禅宗六祖慧能大師講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法華經》講:“一切世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事業皆順正法。”所以說在家菩薩、出家菩薩並不是離開塵世來生活,只不過身心不同,特別是心要不同。身在塵世,心在山林,心要清淨,以這種心處理各項工作,過生活,處理事物就屬于正道,故文殊菩薩最初講“要善用其心”。
在《淨行品》中,智首菩薩問如何修行,如何修心?文殊菩薩答複:“善哉佛子,汝今爲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憫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于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衆生住,恒不舍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衆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于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爲衆生第二導師。”
這段《華嚴經》的原文中有最重要的四個字:善用其心。不善用其心,一切行爲都是邪的、惡的、不正確的、不善良的。若善用其心,在行動上就是正確的,就像大海航船的舵手一樣,航船不翻船,必須靠舵手,能夠掌握方向,才能順順利利地到達彼岸。假如舵手方向迷失,船就觸礁,容易沈沒,就有危險。所以文殊菩薩告訴智首菩薩首先要善用其心,這一百四十一願都是在善用其心的前提之下發的願望。下面再引幾段《華嚴經》的原文:
“菩薩在家,當願衆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是說在家菩薩,雖處家要有正確觀念,處家不戀家,要認識家也是變化的,知家性空。爲何是變化的呢?終究要分散,從幾千年曆史看,哪個家保下來了?不管家庭以及其他什麼物質,都是空的,因此要看淡放下,應盡的責任盡了,盡到心力就算了,不要一天到晚都在想,有些人到了呼吸上不來的時候還在想,那不劃算。想得開就逍遙自在,想不開就披枷戴鎖,故說“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當願衆生,善事于佛,護養一切”,鼓勵兒女要孝養父母,以孝爲第一,但是還要發願:恭敬佛寶,善事于佛寶。父母是我的肉身父母,但佛是我們的法身父母,並且要度我們的父母,還離不開佛法,離不開佛,因此要念念恭敬佛,要供養、承侍。
“妻子集會,當願衆生,怨親平等,永離貪著”,在家難免有妻子,妻子集會,說明有緣,緣有順緣,有孽緣,順緣還好一點,孽緣就會有生不完的氣,此時你就要會想:這都是緣,隨緣滿了就行,要做到冤親平等,不要再結冤,這樣你就不受系縛,貪愛心也就可以淡薄下來,冤親平等,永離貪著。
“若得五欲,當願衆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穩”,五欲:財、色、名、食、睡,佛家講生活要少欲知足,穿得暖吃得飽就行了,用不著貪,貪起來,過于追求,欲爲苦本,就像箭射到身上不得了,要拔出欲箭,就不要有貪心,這樣才安穩。這個紅塵世界,一般人追求五欲,就造成很多混亂,痛苦不堪,有些搞得家破人亡,都是因爲欲造成的,在家人要知足常樂,生活能夠維持就行了。
上面幾段都是針對在家菩薩的,下面還有幾段針對出家菩薩的:
“脫去俗服,當願衆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轭”,就是說出家人將世俗服脫了,就願意衆生,多修善法,才能脫離苦厄。
“剃除須發,當願衆生,永離煩惱,究竟寂滅”,在剃度時,要發願,願一切衆生都遠離煩惱,達到究竟寂滅清淨的境界,須發就像煩惱一樣,出了世俗家,還要出煩惱家、生死家,不然就不是真正出家,只是形式上的出家。
“正身端坐,當願衆生,坐菩提座,心無所著”,在端坐的時候就像坐菩提座,佛坐菩提座修道就成佛,也希望一切衆生,都能坐菩提座,內心無所貪戀,無所執著,達到究竟解脫,完成佛道。
“洗浴身體,當願衆生,身心無垢,內外光潔”,在洗澡時,要發願,希望一切衆生達到身心清淨,不單是表面清淨,內心也要清淨,內外光潔,莊嚴首先要內心莊嚴,配合外表莊嚴,只講外不講內,不是徹底的莊嚴。
普賢十大願和二千行
普賢菩薩十大行願專門有一品,是般若叁藏翻譯的,後來加到《八十華嚴》裏面,就成爲八十一卷,在八十卷中,也有專門的一品,講普賢二千行,所以結合起來講。
普賢菩薩是《華嚴經》的樞紐,爲什麼呢?有信仰、有了解以後必須要結合行,信解行證要相應,如果解與行不相應,就不能證佛果,有行才能證得法身,才能實現真如的理體,所以在普賢菩薩身上,既代表願行,也代表佛的真如理體。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是相應的,文殊菩薩代表解,普賢菩薩代表行,文殊菩薩代表智,普賢菩薩代表理。所以華嚴叁聖:中間是毗盧遮那佛,左邊文殊菩薩,右邊普賢菩薩,是配合起來的。
根據十大願來講,早晚課誦都有十大願,諸佛菩薩的願,就在十大願中,結合修行,饒益衆生。同時最重要的是十大願配合普賢菩薩的四無盡:虛空無盡,衆生無盡,衆生煩惱無盡,衆生業無盡,普賢菩薩的願也無盡,這很偉大。
十大願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這十大願不單是願,還結合行,願行結合,從學佛來說,不管在家菩薩、出家菩薩,都應以十大願作爲自己的功課。除了功課以外,要結合行持。
一者禮敬諸佛。禮拜恭敬,是很重要的,這裏提到第一位來講,所以大家不要忽略,要拜佛、禮敬,而且要做到叁業禮敬:身體禮,口念,心觀。禮這尊佛同時要觀想禮十方諸佛,從禮敬中消滅罪惡,消滅妄念,消滅散亂,這個功用很大的,大家不要小看禮敬。
解放前,四川省成都市有個昌圓老和尚,沒有文化,他從皈依以後到出家學佛,除了勞動以外就是禮佛,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就在禮佛過程中開悟。開悟之後,他雖然沒有文化,但能講法,當時省政府的那些官僚,從省長一直到各個廳長,都來皈依他。他的弟子很多,像隆蓮法師(1909~2006年,曾爲中國佛協副會長、四川尼衆佛學院院長等職)就是他的弟子。
大家都認爲磕頭很簡單,真是這樣的嗎?不是的!你若能堅持磕頭,就在磕頭中使你脫胎換骨,由五蘊身改變成爲蓮花身,它的功用就有這麼大。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很講禮,禮儀叁百,威儀叁千,處處講禮,對父母要有禮,對兄長要有禮,對長輩要有禮,對朋友要有禮,對師長要有禮,各方面都有禮,走路要講禮,座位要講禮,無禮不成章,以禮法治國,所以中國文化能夠發展幾千年,就是講禮節,禮敬諸佛很重要。
二者稱贊如來。稱揚贊歎,贊揚如來的功德,不能像俗人一樣毀謗、譏笑,那樣做是罪業,在語言中,平常與人談話,要稱揚如來。平常做佛事、念經、唱梵呗,都是稱贊如來,以如來之言行作爲我之言行,這種語言就是最高的語言,最有功德的語言。
叁者廣修供養。供養有:財供養、法供養。財供養就是十種資財:香、花、燈、水、果、茶、食、寶、珠、衣;法供養就是如說修行,佛如何說的,你就照著辦。《普賢行願品》裏講廣修供養,法供養有七種: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許多人認爲供養香花燈叫供養,卻不知法供養。《華嚴經》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四者忏悔業障。每天要忏悔,學佛法,走正道,必須首先洗淨自己身心的汙垢,清淨叁業,才能接受善法。忏悔是根本,我們做佛事,在家、出家受戒,首先就要忏悔,洗淨身心,才能接受善法,忏悔必須以四種心:真實心、慚愧心、畏懼心、勇猛心,要以這四心來忏悔。
真實心就是不虛假,在佛菩薩面前不能摻假,要真實忏悔,痛哭流涕,洗心革面。
慚愧心就是做錯了事,若再不忏悔,繼續這樣下去,就對不起自己、師長、父母,慚對自己,愧對別人。慚愧心是善根之一,唯識法相裏講善心所就包括慚心、愧心,發了慚愧心就增長了善法,而且也是徹底斬斷罪惡根源的最好方法,他不會再犯了,因爲有…
《華嚴經要義 第七章《華嚴經》精華舉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