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講于上海玉佛寺)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

  (2004年9月19-25日講于上海玉佛寺)

  (壹)緣起

  

  各位師父們、居士們:

  今天是上海玉佛寺舉行第叁屆“覺群佛教文化周”的第一天,我承蒙玉佛寺方丈覺醒大和尚的邀請,來這裏講《佛說十善業道經》。昨天到了以後,承蒙玉佛寺師父們和居士們的熱情接待,在這裏,我首先對覺群文化周的開幕表示祝賀,並對師父們、居士們對我的熱情接待,表示衷心的感謝,祝賀師父們、居士們身體健康、吉祥如意!

  我到上海已經是多次,最有意義的就是兩次。第一次是1992年,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在龍華寺召集的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第二次是在1995年,在沈香閣舉行的應慈老法師思想文化研討會。在這個文化研討會的前一天,恰恰是玉佛寺方丈真禅大和尚的八十歲誕辰,我參加了大和尚八十誕辰的慶祝會。同時,爲慶祝大和尚的八十誕辰,在上海舉行了佛教音樂演唱會。

  在慶祝會議上,我同真禅大和尚談了話,真禅大和尚同我談的內容,就是關于人間佛教如何建設的問題,關于佛教的音樂如何發展的問題。我回到重慶以後,在12月份就聽說真禅大和尚已經圓寂了,我表示非常沈痛的哀悼。真禅大和尚在玉佛寺時期,做了很多好事,譬如關于講經說法、佛教文化的創辦、佛學院對于僧才的培養,以及社會慈善公益事業的興辦等,這些內容都合乎人間佛教的精神。

  我又想到:解放前我在漢藏教理院讀書,我們的院長,也是我的親教師——太虛大師曾經在玉佛寺住過,而且在玉佛寺圓寂。同時,他的弟子震華法師、葦舫法師、福善法師都在玉佛寺住過,福善法師受太虛大師的指示,開始編輯《覺群》月刊,就從這裏開始。

  真禅法師圓寂以後,僧俗二界共同推舉覺醒法師擔任了玉佛寺的方丈,覺醒法師擔任方丈以後,繼承了真禅大和尚的遺志,以五戒十善淨化內心,以六度四攝廣度群衆,這就是人間佛教的中心思想。幾年以來,玉佛寺以實際行動,爲全國實踐人間佛教做了模範,譬如:興辦教育,以教育建寺;提倡文化交流,以文化興寺;除此以外,進行禅修活動、各種佛事活動,社會慈善事業的創辦,國內外文化的交流,做了大量工作。這些活動,就體現了人間佛教的思想。所以,我感覺真禅大和尚之後,後繼有人,加上玉佛寺的青年法師,還有全體的師父們、護法的居士們,共同努力,做出了一定的成績。

  上海文化、經濟各方面的建設,在全國都是處于領先地位,而玉佛寺能夠推動這些工作,也就把人間佛教的思想傳播到全國,傳播到海外,這個影響是很大的,所以我很高興。我的親教師太虛大師,加上太虛大師的弟子——福善法師、震華法師、葦舫法師,我都親近過,印象很深,所以我到了玉佛寺以後,看到今天的形象、今天的成績,感慨很多。

  從今天開始講《佛說十善業道經》,共講七天,希望大家能夠認真聽。

  (貳)題前概述

  在講經之前,我先講一個題前概述,這個概述就是把《佛說十善業道經》的內容和精神首先提一下。共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一、《佛說十善業道經》是倡導人生佛教的寶典,倡導人生佛教,就是以這個爲根據;二、業報論是五乘共通的教義;叁、淨土宗的叁福業和宗喀巴大師的叁士道以人天乘爲基礎;四、五戒十善與中國儒家的倫理比較;五、道德與和諧爲今時人類的亟需。

  一、《佛說十善業道經》是倡導人生佛教的寶典

  太虛大師的“叁依叁趣”

  人生佛教是太虛大師提出來的,我在漢藏教理院讀書時,太虛大師親自給我們講了《真現實論》、《人生佛教》、《菩薩學處》,還有《今菩薩行》。太虛大師在他的《判攝佛法》一文中,提出對佛法的判攝,有叁個要點:教之佛本,叁期叁系;理之實際,叁級叁宗;行之當機,叁依叁趣。其中“叁依叁趣”:第一個依,依小乘趣向大乘;第二個依,依天乘趣向佛乘;第叁個依,依人乘趣向菩薩乘。

  依小乘趣向大乘

  在叁依叁趣中,他只取了第叁個依,因爲第一個依是小乘思想,不能適應今天的社會和時代。假如你專門修小乘,在水邊林下專修,求自己解脫,那麼社會上的人,他就認爲你這個佛教是消極的、保守的,難免會有這種譏嫌。可是佛教本身,並不是消極厭世的,而是積極救世的,所以這一個依,他沒取。

  依天乘趣向佛乘

  第二個依,依天乘趣向佛乘,那是印度後期密教的思想。密教的思想,它的形式,主要就是即身成佛,以天人身作爲本尊,修各種密法而求得即身成佛。于是乎,就有設壇、修供、念咒、修叁密相應。那麼像這一個修法呢,在中國漢地,曆史上是大乘佛教盛行,顯密是融通的,假如專門流于這種形式,普通人就認爲是神話、迷信。所以第二個依他也不取。

  依人乘趣向菩薩乘

  他所重視的、倡導的是第叁個依,依人乘趣向菩薩乘。人乘,那就要修五戒十善,明因識果,止惡行善,結合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在修菩薩行的過程中,必須要發四無量心,修四攝法,修六波羅蜜。以四攝六度,達到自度度他,自覺覺他,淨化社會,維護和平。同時太虛大師講:佛法的內容,一是契理,就是與佛教的真理相合,不能違反原則;第二要契機,要針對時代不同、地方不同、根基不同、對象不同,來弘揚佛法、淨化人心。

  太虛大師臨終托遺志,樸老提出人間佛教

  所以我們今天來看,太虛大師圓寂已經將近六十年了,但他這種思想,是契理契機的,是與時俱進的。他自從提出人生佛教以後,就開始不停地在各地宣講、弘揚,邊講邊叫弟子整理,編輯成冊,一直到他圓寂前,才全部整理成功,共有好幾冊,我親自看到過,是福善法師整理的。

  1947年3月17日,太虛大師因病在上海玉佛寺圓寂,在圓寂前四天派人把趙樸初老居士找到身邊,把新編好的《人生佛教》送給他並說:“這本書,經過多年編輯,現在才成功,我把它交給你,希望你好好學習,好好弘揚。我不久以後要離開上海,到無錫、常州去。”什麼叫無錫、常州?無常。四天以後,他就圓寂了。趙樸初老居士就知道這是太虛大師的遺囑,授意他繼承發揚大師提出的人生佛教。于是在一九八叁年中國佛教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趙樸初老居士正式提出來:今後中國佛教各項工作的指導思想就是人間佛教。中國的人間佛教,就從那時開始。

  那麼《佛說十善業道經》正文的內容,第一講業報;第二明因果。業報裏面講因果,一共有五段:第一段,明世出世間業果;第二段,證明十善業道;第叁段,明十善業道的功德;第四段,明十善業的勝行;在明十善業的勝行裏面,就結合菩薩行,闡明六度四攝四無量心、叁十七菩提分等等。這就是人乘,由人乘到菩薩乘的階段和內容。

  記得我曾于1995年在上海沈香閣,參加應慈法師的思想文化交流會。應慈老法師是研究《華嚴經》的座主,真禅法師就是依止他學習。應慈老法師的重要思想有四點:(1)教宗華嚴、行在禅那,即理事圓融,事事無礙;(2)般若不明、萬行虛設,就是說沒有般若不能修大悲行;(3)禅淨同源;(4)出世而入世的菩薩行,就是要有蓮花精神。應慈老法師的思想,也貫通在《佛說十善業道經》中,當然這個內容不能多說,我只提一下。

  太虛大師提倡建立菩薩學處

  太虛大師另外還有關于《今菩薩行》、《菩薩學處》的著作,提倡建立菩薩學處。這個菩薩學處,一方面是對于沙彌、比丘的培養,有律儀班、教理班,畢業以後,結合菩薩行專門興辦教育、文化、醫務、慈善工作;另一方面是關于居士的,有結緣叁皈、正信叁皈,內容遍及于工、農、商、學、兵,居士可以辦工廠、農場、經商、搞金融工作,也可以搞政治工作等等,但是必須以五戒十善建立佛教的正信,以這個思想來宣揚于社會,提高社會的道德水平,淨化人群,維持社會的穩定。所以他這個菩薩學處思想的確很偉大,之所以偉大,就是結合人間佛教來講的。太虛大師講的《佛說十善業道經》、《人乘正法論》,就專門提這個思想。

  所以說《佛說十善業道經》是倡導人生佛教的寶典,這一點大家不要忽略,其中包括了佛教的最高原理、佛教最基礎的修行。

  二、業報論,是五乘共通的教義

  何謂業報

  什麼叫業報?業就是一種行爲,報就是由行爲産生的結果。五趣衆生,包括人,在沒成佛以前,沒有誰不受業報的支配。從叁界五趣來講,善道與惡道顯然受業報的支配;從修行人來講,在叁大阿僧祇劫中,沒有成佛以前,都受業力的支配。

  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

  以大乘教義講,菩薩見了道以後,進入初地,斷了分別的煩惱障、所知障,但是分段生死還沒有斷。什麼叫分段生死呢?就是分階段受報,一輩子一輩子的分段受生,如地前菩薩和六道衆生。初地到七地的菩薩雖然還有分段生死,不過他與凡夫不同,他來投胎一方面本著業力(煩惱障現行),另一方面本著願力,而願力大于業力。

  七地以後進入八地,就轉入變易生死。什麼叫變易生死呢?進入第八地,俱生煩惱障的現行被徹底伏除,但其種子還在;俱生所知障時常還要現行,種子仍在。八地至十地的菩薩,在定中逐步斷除對于所知境界的疑惑,現行和種子時起時伏,要起變化,故稱爲變易生死。

  所以這一個業報論,貫通于五乘。初地菩薩盡管悟了道,但還有分段生死。七地以後的八地菩薩,俱生二障種子沒有斷,還有變易生死。必須要分分斷分分證,經過十地,在金剛道全部斷除二障種子及現行,才能圓成佛果,徹底了脫生死。

  因、緣、果

  這個業報具體講,就是因、緣、果叁個字。我們的人生、生物的生命、自然界的生命,一切一切,都離不開因、緣、果叁個字。一切生命、自然現象、社會現象,都在因、緣、果之中,都因這個定律而循環。其中又包含以下幾個道理:

  第一,有因必有果。

  第二…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講于上海玉佛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