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講于上海玉佛寺)▪P13

  ..續本文上一頁,弄得別人不和諧,叫兩舌,就是離間語。

  第六不惡口。說話粗魯,帶髒字,盛氣淩人,但是你惡口一出,別人會恨你,“利刀割體傷易合,惡語傷人恨不休”,學佛著重講柔軟語,不要惡口。

  第七绮語。何爲绮語?無意義的話,花言巧語的話,在茶館酒店,或者背後,亂吹牛,亂談天,浪費時間,而且都不是有意義的話,叫绮語。

  以上七種業,四種是口業,叁種是身業。

  後面就是貪欲、嗔恚、邪見。在意識方面要永離貪欲、嗔恚、邪見,貪欲就是對于財色名食睡的貪心,因貪心而起追求。嗔恚就是嗔恨心重,由嗔恚心引起打人、罵人。嗔恚也很不容易戒,但是嗔恚之毒很厲害,各種戰爭、災害,什麼引起的?嗔恚。

  熄滅內心的嗔火

  在《觀音普門品》中講,要熄滅火災,不但是用人工熄滅,而且最重要的是熄滅內心的嗔火,外火由內火引起,沒有內火就沒有外火,所以佛教根本的治法就是熄滅內心的嗔恚之火,寒山大師有首詩:

  嗔是心中火,

  能燒功德林,

  若行菩薩道,

  忍辱護真心。

  因爲心中火,就把你的功德燒了,很可怕的。你念佛修行,哪怕你念得再多,功德做得再多,你嗔心不斷,功德就消了。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希望大家注意這個問題,必須做到無嗔,所以善法裏要求永離嗔恚。祖師有一首偈:

  面上無嗔供養具,

  口內無嗔吐妙香,

  心內無嗔是真寶,

  無嗔無染是真常。

  你臉面上能夠慈悲和藹,就說明你內心沒有嗔恨,這個人就可以堪受人天恭敬供養,所以“面上無嗔供養具”。

  “口內無嗔吐妙香”,你說話平和慈悲,說的話就像蓮花的香味一樣,代表佛法,代表佛教的真理,猶如蓮花之香。

  “心內無嗔是真寶”,去掉心裏的嗔恨,心靈之光就發揮出來,是智慧真寶,如何明心見性,就用這個功夫。

  “無嗔無染是真常”,染就是染汙、煩惱,既無嗔心,也無煩惱,就是如來境界!是真常!所以消滅嗔恨,在修行過程中,也是一個根本的、重要的法門,要遠離貪欲、嗔恚、邪見。

  何爲邪見?不相信因果、誹謗因果、撥無因果,叫邪見,很可怕。

  佛講過:甯許我見如須彌山,不許邪見如芥子許。其實我見並不可怕,你知道緣起性空的道理就消滅了我見。但是起了邪見、斷見很可怕,這種人難以教育。他誹謗叁寶,不行善道,死了只有墮入叁惡道,墮入地獄,所以佛就勸弟子,你們要注意啊,不要有邪見,甯許我見如須彌山,不許邪見如芥子許。

  什麼叫芥子?即芥菜花結的籽,形容很小。我們要相信因果,相信叁世輪回,相信十法界,不要否定、誹謗,哪怕只有芥子那麼大一點也不行。

  (叁)明十善業功德

  1.明離殺生功德

  能夠修十善業,從不殺生到遠離邪見,有些什麼功德呢?

  “龍王,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爲十?一、于諸衆生普施無畏。二、常于衆生起大慈心。叁、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恒爲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衆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是爲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說明離殺生的功德有十種,這十種都是遠離煩惱,所以叫十離惱法,正文比較淺,一般都能看懂,所以我不詳細解,只是抽象地解釋一下。

  不殺生是菩薩行

  不殺生是菩薩行。爲什麼?菩薩以大悲爲根本,而悲心的生起就要憶念衆生痛苦,衆生在痛苦中,我們要救度衆生,還能再去殺衆生嗎?不能迫害衆生,這就體現了以悲心爲主。假如嗔恨不息,習氣存在,就難免要犯這個戒。所以大家注意不但不能殺人,一切水陸空衆生,都不要殺,大的小的,小到螞蟻,都不要殺害,不要踩踏,要養成好習慣。

  麒麟是仁獸

  過去中國有種動物叫麒麟,麒麟又叫仁獸。爲何叫仁獸?麒麟走路不踏螞蟻,避開螞蟻而走,性情很仁愛,不殘傷生物。當麒麟死了以後,孔子連《春秋》都不寫了,歎息,爲何歎息?仁愛要絕了,是一種不好的現象。麒麟是仁獸,孔子見麒麟死而絕筆寫《春秋》。我們作爲萬物之靈的人,有心靈,不能說連獸都不如。有些獸類都有愛心,有母子之愛,虎毒不食子嘛,而且它們還能受大德禅師的感化,還有仁心未喪失,所謂“降龍伏虎”。所以學佛應以大悲爲根本。

  整個佛教的學問也可以叫“悲學”。民國時期有個居士叫歐陽漸,是支那內學院的,他准備寫一部悲學,發揚悲的道理,未完成,叫王恩洋先生寫,結果王恩洋先生也沒寫成。菩薩在生死中度衆生,爲何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呢?就是基于普度衆生的悲心,把嗔恨心轉爲大悲心,你能夠不殺,“于諸衆生,普施無畏”,使衆生看到你,不恐懼生歡喜心,實際上也就是報衆生恩。

  黃金是毒蛇

  佛有一次同阿難在路上走,走到一處,佛就講:“毒蛇,毒蛇!”

  阿難以爲佛看到毒蛇,也走上前去看,看後也說:“毒蛇,毒蛇!”

  結果佛和阿難走過以後,旁邊有個老百姓,是種莊稼的,他聽佛和阿難說有毒蛇,上前一看,結果是一袋黃金,他當時說:“佛和阿難連黃金都不要,我要!”

  他就把黃金帶回家去了,他想:發財了正好買東西,就叫兒子把黃金拿去賣。結果買黃金的老板有些警覺,他知道這家人很貧寒,爲何有黃金呢?就暗中報告官府,官府知道後就不得了,當時印度有規定,凡是土地上的財富都屬國王所有,偷了是犯罪,而且要殺頭,所以就把父子倆捉住,經過審問,判處死刑,此時父子倆想到佛說的“毒蛇”,才知道錢財果然是毒蛇。臨到行刑時,還在念叨“毒蛇毒蛇”,行刑官聽到後很詫異,爲何叫“毒蛇”?國王聽到也很詫異,就把他們叫來問一下,結果這個農民就如實招供,說遇到佛和阿難,在路上叫“毒蛇”,我們才撿到黃金,現在我們才知道黃金果然是毒蛇,很悔恨。

  國王就說:“算了,既然你們已經知道悔恨,知道佛說的話的意義,就釋放你們吧。”就免除了他們的刑。

  所以佛在經中就指出,貪財,財就是毒蛇,是可怕的,你看世間上很多爲了錢傷身害命,爲了錢爾虞我詐,互相殘殺,很多人爲了錢犯罪,錢如毒蛇。

  錢財四分法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如能夠有錢作正用,再多都沒有關系。佛經裏關于錢財有四分法:第一份用來供養父母;第二份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第叁份用來做好事、做慈善事業,普施救濟貧苦人;第四份增加周轉資金作爲擴大再生産的資本。這是佛教對財産、錢財的一種正確分配法,這樣,錢再多都沒有關系,錢財也就不是毒蛇了。若你貪心很重,追求物質,只想自己享受,不管他人死活,錢財就變成害你的毒蛇。

  修五門禅

  修禅定,有兩種:一是安般禅,就是修數息,另外一種修五門禅。五門禅就是指:貪修不淨觀,嗔修慈悲觀,癡修因緣觀,傲慢修界差別觀,散亂心重修念佛觀或數息觀。所以修禅就是針對不同習氣來修。

  嗔恨重修慈悲觀。多觀叁惡道的痛苦,觀人間的痛苦,就拔苦予樂,慈悲心就生起來了。“常于衆生起大慈心”,沒有嗔恨就可以起大慈心。慈就是想到衆生的痛苦,給予安樂,慈能予樂,悲能拔苦,永離一切嗔恚習氣,身常無病。能夠不嗔恚、不殺,病苦就可以解除,而且恢複健康,壽命長遠,本來只能活到二叁十歲,如果能夠不殺生,壽命就可以延續下去。

  我在二十多歲的時候,病多,身體弱,算命先生說我只能活到叁十歲左右,但是我現在已經活到八十幾歲,什麼原因?不可思議,所以“壽命長遠,恒爲非人之所守護”。

  非人是什麼?是善神,也包括天龍八部,像你這種“不殺生”的人,善神、天龍八部暗中保護,同時晚上也睡得安穩,沒有惡夢幹擾,過去的怨結,冤家仇敵,就解除了,衆怨自解,也沒有墮叁惡道的恐怖。

  不殺生的好處

  能夠不殺,就可以持戒,不會墮叁惡道,命終之後,一定生天,念佛念得好,就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這十種好處。

  更能以大願心將功德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行佛果,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你能夠回向成佛,將來成佛時就可以得到佛隨心自在壽命。佛叫無量壽,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此處指的化身佛,化身佛一是應化身,二是變化身。應化身就像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變化身就是各種化身,千百億化身,隨類教化,就可以隨心自在,得到這種壽命。

  憨山大師戒殺放生歌

  佛教提倡戒殺放生,一方面自己戒殺,一方面放生。希望大家對放生活動踴躍參加,這是好事。關于放生功德,明代憨山大師有首詩,我念給大家聽:

  人既愛其壽,物亦愛其命,

  放生合天心,放生順佛命,

  放生壽命長,放生家門幸,

  放生子孫昌,放生少疾病,

  放生與殺生,果報明如鏡。

  “人既愛其壽,物亦愛其命”,就是說人愛惜生命,希望壽命活得長,動物不管大小,都愛活命,不能夠殘殺衆生的生命,要悲憫衆生,要放生。

  “放生合天心”,天地之心是什麼?是仁心。天地主和,和才能生萬物,春夏秋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在這個過程中才能生長萬物,萬物生長人才有吃的,這就是天心,也叫仁心,違反天心就有災難。所以放生合天心。

  “放生順佛命”,佛命就是佛陀的教誡,佛陀教誡要以慈悲爲本,要愛衆生,要救度衆生,救度苦厄。故放生也等于是對佛的法供養。

  “放生壽命長”,疾病減少,壽命就長。

  “放生家門幸”,放生的家庭就是幸福的家庭。

  “放生子孫昌”,子孫後代都沾你的福氣,很昌達。

  “放生少疾病”,放生就少疾病,或不得怪病。病有風寒感冒病,有業障病,有魔怪病,一般常見爲風寒感冒病,若是業障病、魔怪病,縱然有藥也醫治不好。什麼原因?要治冤業魔怪病,一是忏悔,二是戒殺放生。

  “放生與殺生,果報明如鏡”,一個是放生,一個是殺生,這兩種因果,很清楚,猶如鏡子一照,明明白…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講于上海玉佛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