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痛苦很多。“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谓于昼夜常念思维,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就要用实际修行功夫了。白天晚上常常保持正念,要思维,要观察,思维观察什么呢?善法!不杀、不盗、不邪淫,乃至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使善法念念增长,念念善就可以去恶,念念正就可以去邪。
这个功夫很深,在三十七菩提分里面叫四正断,就是:已生善法令增长,未生善法令生,已生恶法令消灭,未生恶法令不生。要修四正断,绝对不能允许一念恶法掺杂在里面,保持精纯不杂乱,要用这个功夫。这样一来就能常得清净,常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就不会有恶眷属、邪师邪友。所以,在十法界里面,有这种善行,就与四圣相应。哪四圣?声闻、独觉、菩萨、佛,这是很重要的。
以上说的就是善法的作用,能断恶行善,就能够与诸佛菩萨相接近,是多么好的事情!因此我们对善法要日日夜夜常念、思维、观察。
常念就是常常保持善法的正念;思维就是在思想上时刻思维其道理,思维其殊胜;观察就是观察事物有因有果,善因善果,恶因恶果。常念思维观察是很重要的修行功夫,做到这一点也就是止观功夫。止观就是要保持正念,在静中观察,这样才能启发智慧,用此功夫,内心做到一心不乱,纯一不杂,则恶法就不能掺杂进入。其作用有二:一是永断三恶道,可以不受三恶道的痛苦;二是能够常常亲近诸佛菩萨,及与圣众,如罗汉、声闻、独觉,还有诸上善人。这样走的就是善法之路、转染成净之路,就走上了光明大道、成佛之路。
知道此道理后我们就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履行佛陀的遗教,保持止观、定力。
2.释善法名
“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善法包括十善,十善是五乘之基。哪五乘?人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佛乘。学佛的阶梯,由人而成佛的道路,十善法就是根本,是走上五乘、得五乘果报的根本。
人天乘是增上生
第一是人天身。临终之后即使没有得到解脱,往生西方,但起码保持人天身,不会堕入三恶道。人身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是增上生。何为增上生?学佛修道的增上缘,成佛的增上缘,得了人身,就离开了八难之苦。何为八难?地狱、饿鬼、畜生、边地下贱、佛前佛后、世智辩聪、盲聋喑哑、长寿天,叫八难。你看世上有些人表面聪明、用尽心机,实际上这不叫真正的聪明,世间的聪明都属于八难。我们得了人身,闻了佛法,就是免除这八难之苦。所以人身是如此珍贵,如此难得。
五乘以十善为根本
第二是声闻菩提。声闻是闻佛音声而证道,以佛的经教修行而悟道,学习四谛法门,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因佛的音声而证道的都叫声闻菩提,也是得了觉悟的一种果报。
第三是独觉菩提。这是一种中乘,辟支佛,能够水边林下,无师自悟,观十二因缘而证道,叫独觉。
第四是无上菩提。这就代表菩萨、佛,到了佛的境界,是至高无上的。
所以人天、声闻、独觉、菩萨、佛,这五乘都是以十善为根本,就像修高楼大厦,首先是打好地基,地基稳固,就可以一层层地修上去。
在十善中,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是根本戒,是沙弥戒、比丘戒、出家菩萨戒、在家菩萨戒的根本戒,不管出家众、在家众都必须要遵守,当然在家众是不邪淫,出家众是不淫。
在家出家,成佛作祖,行十善业都是基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众善包括人天善、解脱善、菩萨善,而首先就是人天善。根据十善业道,在人天善的基础上,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解脱行,看起来这是一句普通的话,实际上没有决心是不容易做到的。
三岁孩子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唐朝有一个著名的鸟巢禅师,在杭州,本来住庙,但他嫌庙上还有些杂乱,就在外面大树枝上搭个茅篷,周围全是鸟雀,他同鸟儿和平相处,他在树上修禅定,鸟雀也不干扰。
白居易当时在杭州作官,有一天去问禅师:
“禅师,您佛法很高,学问很深,我想请教您:佛法的要义是什么?”
鸟巢禅师答复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就说:“这两句话,三岁孩子都知道。”
唐代佛法很兴盛,家家户户,大大小小,都会念佛,都知道这句话,白居易是想问佛法要义,结果鸟巢禅师就答复了这两句,白居易认为这两句很平常,朝野三岁孩子都知道。
鸟巢禅师回答:“三岁孩子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虽然很普通,做起来不容易。对普通人来说,妄念很多,受环境干扰,恶念多,杂念多,要操持纯一不杂的善念的功夫,而且能够履行善道,精进不退,始终如一,这是很不容易的。
在座的居士众可以想一下,没有决心、没有勇猛心、没有快刀斩乱麻的功夫,的确不容易做到。但是如果不去做,因循岁月,百岁光阴一刹那,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后果可怕啊!
何为“善法”呢?就是五乘都以此为根本,学佛到了佛陀的境界,最高的佛果也是以此为根本,修菩萨、修解脱行也是以此为根本,所以叫善法。
3.出善法相
“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这里正式列举十善业道,为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戒杀放生
第一为永离杀生。杀生业是最重的。杀生就是以嗔恚心,杀掉其他生物的性命。佛教提倡戒杀放生,首先戒杀,进一步能够吃素最好,不能吃素,起码在佛菩萨的生日、初一、十五吃素,或者在六斋日、十斋日吃素,都有功德,否则结怨。
你杀生,被杀者的痛苦很大,嗔恨心很重,毒素也很多,在《阿含经》中,佛就为戒杀举例,如被杀的鸡,佛说,你们检查一下,鸡眼睛里面都有杀它的人的影子,大家想一想,什么原因?由于遭受杀害,嗔恨心重,将杀它的人深深地映在了眼里。这个道理是佛最早讲到的。
杀生引起灾害
现在我听说公安局破案,就从人的瞳孔里找线索,这是一种调查方法,在那时,被杀者的愤恨心,已将杀者深刻地印入心中,一切唯心造,表现在眼睛上,你杀他,他将你记得很清楚,未来时间一到,他就杀你,一命偿一命,这是可怕的事情。世间上战争、风灾、火灾、饥馑灾、瘟疫灾、水灾、地震灾等各种灾害,可以说基本上都是由杀生引起的。从有历史以来,中国五千多年历史,大家可以查一查,太平年代很短,而战争年代、灾难年代占了百分之七八十,可怕得很。灾难发生,人民家庭分散、亲友分离,社会上一片混乱,原因在哪里?杀生引起的。所以前人有一首诗:
千百年来碗里羹,
怨深如海恨难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
但听屠门夜半声。
世上刀兵劫是如何生起的?你要想知道原因,半夜去听猪被屠宰的叫声,很凄惨。《楞严经》说:人死为羊,羊死为人,死死生生,互相吞啖。吃羊的人、杀羊的人,死了就变羊;而被杀的羊,由于过去世中有一丝善业,死了就变成人,人又吃羊,死死生生,互相吞食。这点必须用慧眼来观察。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贪食美味,为嘴伤身。你看大大小小城市,形形色色的吃法,猫肉、蛇肉、青蛙肉等,什么都吃,结果引起一些怪病,所以首先要永离杀生。
法显法师与强盗
第二永离偷盗。别人的东西哪怕一分钱,别人没有给你,你不要拿,特别是三宝的东西,不要不予而取。
历史上法显法师是最早出国的,比玄奘法师、鉴真法师还早,他到斯里兰卡、印度去求学,回来后写了《佛国记》。他在开始出家时,那时出家要劳动,师父派遣他到田间打谷子,有一伙强盗来抢谷子,他当时就叹息,让他们抢,却对强盗说:
“你们这伙人,过去世就抢劫,到现世饥寒逼迫,是受抢劫的果报,但你们不务正业,又来抢劫,抢完了以后,结果怎么办啊?!”
强盗听后,受了感化,马上丢下谷子,走了。
日本禅师与小偷
有一个日本禅师的故事,有一天,他在佛堂看经的时候,有个小偷进来,小偷拿着把刀,上前说:
“把钱拿出来!”
这个禅师很稳重:“你要钱吗?钱在那个柜子里面,你去拿吧!但是你给我留下点,我要杂用,你不要全拿完了。”
他继续念经,这个小偷把柜子翻开,按照他的指示,拿了大多数,就走了。隔了几天,县衙门来传这位禅师,说有一个小偷曾经偷过你的东西,现在案子破了,小偷被捉拿住了,要你去证明一下。
这位禅师就去了,大堂之上小偷被捆跪着,审判官就指着小偷说:
“法师您辨认一下,偷你东西的是不是这个人?”
禅师看了看小偷说:“他不是偷,他来了之后是我叫他拿的,不予而取叫偷,我叫他拿不叫偷。”
禅师这么证明,是由于出家人慈悲,用悲心来感化,因为没有犯罪证明,这个小偷被无罪释放。有天晚上这位禅师如常念经,小偷又来了,禅师对小偷说:
“你要用钱就拿吧!”
小偷马上跪下来磕头:
“师父啊,我不是要钱,我是来拜你的,我知道了我的罪过,我是来拜你为师的。”
禅师就收了他,这个小偷以后就出家了。所以学佛重感化,向他说明因果,使他不再偷不再犯戒。如果不明因果,前世造了这个因,今世又来造这个因,今后如何得了!
第三要远离邪行。何为邪行?淫乱之行,在家要保持一夫一妻制,不要破坏别人的家庭、婚姻,要正当,否则叫邪行。
第四不妄语。妄语就是说谎话,对人不诚实,特别是要戒大妄语。学佛的人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没有神通,自己说有神通,乱说一番,这就是大妄语。一定要实实在在地,知言知,不知言不知,得言得,不得言不得,证言证,不证言不证。
第五不两舌。两边挑拨是非,对着张三说李二,对着李二说张三…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讲于上海玉佛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