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講于上海玉佛寺)▪P14

  ..續本文上一頁白。

  2.明離偷盜功德

  “複次龍王,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爲十?一者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叁、人不欺負。四、十方贊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衆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是爲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得證清淨大菩提智。”

  偷盜就是別人的財物不予而取,一般從因果來講,犯了偷盜的因,將來貧窮下賤,後果很不好,能夠不偷盜的話,就有十種功德。

  資財盈積,就是錢財只有增加,不會減少。“王賊水火及非愛子”,王就是惡王,賊就是盜賊,水就是水災,火就是火災,非愛子就是忤逆不孝的兒女。大概有錢財的人往往與這五種打交道,特別是沒有德的人,遇到惡王,要沒收你的錢財;遇到強盜,要偷你、搶你的錢財。現在的強盜更凶,過去的強盜留下買路錢就算了,現在的強盜還要把你殺掉。

  現在有種案子很怪:人在前面走,後面一鐵棒把人打昏死,甚至把命送掉,這種案子現在到處都是。搶財殺人,人心很險惡,水災、火災,還有忤逆兒女,如果不修德,你的錢財都靠不住,要散滅;能夠修德,本身不偷盜,錢財就有保證,真正就有福報,而且得到多人愛念。

  爲何愛念你呢?因爲以錢財施人,做好事,別人都愛念你。別人也不欺負你,各方面都贊美你。你本身也有一種安全感,不怕受別人損害,同時善名流布,名譽很好,在群衆中沒有恐懼,所以處衆無畏。同時財名、色力都安樂,人頭腦清醒,說話也具足辯才,不會糊裏糊塗的。能夠常懷施意,心存善良,處處想到別人的痛苦,解決別人的痛苦,臨終時可以升到天上,或者升到極樂世界。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得證清淨大菩提智。”如果能夠將此大心回向無上正等正覺,那麼這種人,將來成佛以後,得證清淨大菩提智。何爲清淨大菩提智?在二障中,不但遠離煩惱障,還遠離所知障,不爲一切染法所汙。清淨是離去染汙之法,天臺宗講是斷塵沙惑。

  3.明離邪行功德

  “複次龍王,若離邪行,即得四種智所贊法。何等爲四?一、諸根調順。二、永離喧掉。叁、世所稱歎。四、妻莫能侵。是爲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丈夫隱密藏相。

  這裏說若不邪淫,就可得到四點稱贊:(1)諸根調順,就是六根得到調伏,得到安順,得到清淨;(2)永離喧鬧,永遠離開喧嘩、不安靜的環境;(3)世所稱歎,世間都稱贊你這種人,得到衆人的擁護、稱贊;(4)妻莫能侵,你的家庭、妻兒,不會被外人欺負、幹擾、侵犯。你能以此遠離邪行的功德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成佛時,就可以得到丈夫隱密藏相。

  馬陰藏相,這是佛的叁十二相之一。這一點大家要注意,能夠不邪行,就能夠得到生死解脫,六根也能得到調伏,身、口、意叁業能夠保持清淨。

  貪欲、淫亂是生死根本,在佛經裏有詳細敘述。人是經過四有來輪轉的。哪四有?死有、中有、生有、本有。死有就是前世臨終之一刹那;死後沒投胎以前這個階段稱爲中有;投胎就是生有;生有以後呢就有本有,即本來面目,系生有以後漸漸長大,由出離母胎而嬰孩、童子、少年、壯年、老年,以至壽命將盡,接近死有之全部生命過程。在中有身,緣法成熟時,看到父母交會,生起淫亂心,就憑這一念,就投生,所以愛欲是生死根本。出家人永斷邪行,永斷愛欲,要離欲寂靜。受持八關齋戒,是在家二衆于六齋日受持一日一夜的出家戒律,在這六天裏不但過午不食、吃素,而且夫婦不同房,斷絕愛欲,也就是斷絕生死根本。

  4.明離妄語功德

  “複次龍王,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贊法。何等爲八?一、口常清淨,優缽華香。二、爲諸世間之所信伏。叁、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衆生。五、得勝意樂,叁業清淨。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製伏。是爲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八種功德

  這裏談到能夠說真實語,不說謊話,離開妄語,就有八種功德,這八種功德是天所贊法,不只人天恭敬、稱揚贊歎,還得到人天擁護。

  第一種,口常清淨,優缽華香。優缽華即是青蓮花,青蓮花香,香氣清淨無染,芬芳四射,口內無嗔吐妙香,就像青蓮花一樣花香四溢,很清淨沒有汙染,使人聞到沁入心脾,得到很好的感受,就等于佛在說法一樣。

  第二種,爲諸世間之所信服。就是世間上的一切人,對于你這個說真實話的人,都很信仰、崇拜,信字很關鍵。

  中國古代講“仁義禮智信”,孔子講:“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其中的“恒”,同樣也是信的意思。何爲巫?古代崇拜神靈的宗教職業者,就等于印度的婆羅門,信仰宗教要崇拜神靈,重在虔誠,不然得不到感應。所以巫就代表古代的宗教徒,爲國家之所尊重的宗教徒,假如不守信的話,連巫師都當不上。

  醫就是醫生,醫生不講信,亂投藥,亂處方,絕對醫不好病人,而且得不到信任。孔子講還有一句話:人無信不立。人如果沒有信義的話,要想事業有所建立,也不可能,這種人是孤立的,不受衆人擁護。

  第叁種,發言成證,人天敬愛。能夠說出的話就可以作證明,一言九鼎,說出的話,就決定下來,像鼎一樣,穩重、適當,人天都敬愛。

  第四種,常以愛語,安慰衆生。這種離開妄語的人,他講的話就是愛語。愛語就是對于人們心情不舒展時、有苦惱時,進行安慰。愛語是四攝之一,要攝受衆生,說謊話、粗惡話就得不到別人歡喜。

  第五種,得勝意樂,叁業清淨。這個不說妄語的人,內心真實,叁業清淨,意業、身業、口業清淨,因此他的內心意樂是純正殊勝的,有諸內必形諸外,表面就可以看得出內心。

  第六種,言無誤失,心常歡喜。就是說話不會有過失,不會過分,沒有錯誤,說了以後心裏歡喜。

  第七種,發言尊重,人天奉行。說出的話受到尊重,這種話、這種語言說出來後,人天聽到都能夠奉行。

  第八種,智慧殊勝,無能製伏。這種人智慧很高,很殊勝,提出的理論,能夠戰勝別人,沒有誰能摧伏他。

  龍樹菩薩有個弟子,叫提婆,非常善于辯論。龍樹講般若,講空,提婆也根據他師父的意旨到處宣揚般若、空,而且提出很多論點,特別在外道中,他宣揚叁寶功德,建立這樣一個論點:一切聖者中,佛陀第一;一切論典中,佛法第一;一切梵行者中,僧伽第一。他提出這叁個第一,誰能破,他就服輸,結果印度的所有外道,從事實,從比較,從教義,從各方面,沒有辦法戰勝他。

  玄奘法師在印度曲女城立《真唯識量》,在萬人之中,不管是婆羅門、印度哲學派還是小乘都沒有辦法駁倒他,受到普遍的贊揚。小乘人稱贊他爲解脫天,大乘人稱贊他爲大乘天。這就是離妄語、說真實話的功德,不光學問高,意義深,立論也很有根據,從而建立了威信,別人駁不倒。

  回向菩提得如來真實語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能以此菩提心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將來成佛時,就得到如來說的真實語言。《金剛經》講:“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形容如來的語言,如來說的話是真實的。

  何爲真語?就是真的,在理論上講合乎真理,合乎勝義,合乎真如境界。

  “實語者”是根據事實來講,不打折扣,不增不減,是怎麼樣就怎麼樣,以事實爲證。實語者,就是與事實相符沒有增減。

  “如語者”就是一種真理,時間、空間沒有變化,哪怕時間再長,如常不變。譬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盡管空間有變化,時間有變化,但說這話的道理沒有變化。

  “不诳語者”,不說假話,說真實話,是就是,非就非,紅的就是紅的,白的就是白的,不能把黑的說成白的,不能把紅的說成是黃的。

  “不異語者”,何爲不異?即不說矛盾語,把這個說成張,又說成李,說成東,又說成西,就是矛盾,不矛盾就是不異語。這是佛教的語言,我們作爲佛教徒,奉行五戒十善,遵守不妄語戒,要向佛陀學習,說真實語,如來的五種語言,我們都要學習。

  5.明離兩舌功德

  “複次龍王,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壞法。何等爲五?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叁、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诳惑故。是爲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

  兩舌就是離間語,用語言對人進行破壞、挑撥,使人與人不和,家庭不和,社會不和,造成國與國爭,人與人爭,都是兩舌的過失,能夠離開兩舌,不說離間話,在五個方面不會受到別人的破壞,叫不可壞法。

  第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你這種人不破壞別人,別人就不會破壞你,你不傷害別人,別人也就不會傷害你。世間上都是這樣,你如何對人,人就如何對你:你愛別人,別人就愛你;能夠說和合語、安慰語,就受到別人的尊重,受到群衆擁護,不會有人破壞或者傷害你的身體;即使背後有人破壞迫害,也會有人來幫你,幫你證明,幫你說話。

  第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壞。就是說家庭的眷屬,或者集體的同事、好友,不會受到破壞、分散,也不會受別人迫害。則家庭和集體就得到鞏固,古語講“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很重要,地利也很重要,但叁者之中,人和最重要,人與人之間和,穩如泰山,堅如磐石,誰能破壞!故得不壞眷屬。

  第叁,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就是由于信仰叁寶,努力修善,履行善道,則信仰堅定,別人無法破壞。不管別人怎麼說,但由于你能夠順于本人所修善業,堅固信仰,所以這種信仰別人無法破壞。

  第四,得不壞法行,所修…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講于上海玉佛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