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講于上海玉佛寺)▪P15

  ..續本文上一頁堅固故。何爲法行?所修的法門,所行的道行,如修淨土、修密法、修禅宗,學習教理,都是屬于法門和道行。道行就是依正道而行,這些也很堅固,不會受到破壞,不會被人挑撥離間。

  第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诳惑故。善知識指深入經藏,具有德行、學識,還具有威儀的老師。我們依止善知識,就可以長養法身慧命。善知識的言教是真實不虛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的“道前基礎”,就是說明要依止善知識,才能聞熏經教,以善知識之言教而修學。能夠不說離間語,說和合語、愛語,這種人對于善知識也是堅定信仰的,對于善知識的言教也是信受奉行的,不會受到破壞或者诳惑。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以大心回向菩提,成佛時,你就得正眷屬,即廣大的四衆弟子,包括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及菩薩、天龍八部,都叫眷屬。這時佛屬于說法的教主,圍繞佛的所有這些眷屬,就形成以叁寶爲主的鞏固的僧團,不會受到天魔外道的破壞。

  6.明離惡口功德

  “複次龍王,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何等爲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叁、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是爲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粗惡語如毒蛇猛獸

  惡口就是粗惡語,對人言語粗暴,開口就帶髒話,叫惡口。人說話的確要注意,禍從口出,病從口入。一定要注意這張嘴,說話不注意就要惹禍,吃飲食不注意腸胃受傷,就要得病。嘴唇的兩瓣皮看你如何運用,運用得好有好處,運用得壞就有壞處。我們衆生只能吞甘露,不能吞毒藥;吐出的只能是甘露,不能是毒藥。吐出甘露就有利于別人,吐出毒藥就有害于別人。

  說粗惡話就像毒蛇猛獸的毒口一樣噴人,馬蜂要蜇人,毒蛇要吐毒汁害人,中了毒不得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基于忿恨心、嗔心,根本煩惱是嗔心,隨煩惱是忿恨心。往往這種人,死了以後墮惡道,特別是畜生道裏面的老虎、豺狼、蟒、毒蛇,曆史上有很多公案,有很多事實。

  《阿含經》講:“人受惡口,猶如叁百矛穿心;甯于利劍,切割其舌,不以惡語,墮叁惡道。”甯肯拿利劍割掉我的舌頭,也不要惡口,說惡口就墮叁惡道。

  八種淨業

  “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就是說若離開惡口,屬于清淨心的道業,有以下八種:

  (1)言不乖度,說話都是有分寸、有範圍、有規矩的,不會說沒有分寸的話,不違反範圍、規矩。

  (2)言皆利益,指所說的話全是利益別人,對別人有好處,沒有壞處。

  (3)言必契理,就是指所說話一定符合道理,使人信服。

  (4)言詞美妙,此處指說話不粗俗,聽者感覺很好,很純潔,很微妙,說的話就像唱和雅的歌一樣,別人聽著悅耳。

  (5)言可承領,是指所說的話別人能夠領納承受,也就是使人能夠接受,而不是強加于人。

  (6)言則信用,指所說的話別人絕對相信,不會懷疑。

  (7)言無可譏,是指所說的話不會出差錯,不會被人找出漏洞來誹謗你,譏諷你。

  (8)言盡愛樂,你說完了話大家都喜歡都快樂,爲什麼?因爲離開惡口,說的柔軟語,使人感動。既然是這種語言,它必然是真實的、合道理的、有信用的。

  所以說話一方面是技巧,另一方面確實有一種道德在其中。言辭美,並不是說話很乖巧、花言巧語,而是有分寸、很柔和、很真實的,是真的很美。

  得了佛果,則具足如來梵音聲相。梵音就是清淨音,本性是不染汙的。觀音菩薩是古佛——正法明如來,只不過爲了救度衆生,現菩薩身而爲說法,所以贊揚觀音菩薩的聲音,也就是贊揚佛的聲音。《觀音普門品》裏形容觀音菩薩,有首偈: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是故須常念。

  “妙音觀世音”,音聲很微妙。爲何很微妙呢?說的法意義很深,觀世音表示大悲,觀察世間音聲而行救度。

  “梵音海潮音”,此處梵音就是清淨,很純淨真實;海潮音指此音聲隨根機而發,有緣就聽到此音,無緣就不能聽到,像海潮一樣,海潮時起時伏,是有規律性的。這種如來之音,就是梵音、海潮音,性質完全無染汙,是佛的叁十二相之一。

  7.明離绮語功德

  “複次龍王,若離绮語,即得成就叁種決定。何等爲叁?一、定爲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叁、定于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爲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何謂真正的智慧

  绮語就是花言巧語,沒有意義的語言。一堆人沒事湊在一起,不說正話,只說沒有意義的話,天南地北,聊天,耗費時間,而且有些語言起副作用,叫绮語。若離绮語,就有叁種功德是決定性的。

  第一,定爲智人所愛。你這種人一定被有智慧的人所敬愛。何謂有智慧的人?在佛家來講,從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等覺、妙覺,都代表有智慧的人。這裏的智慧並不是指一般世間的聰明。世間聰明指玩弄技巧,是鬼聰明。此處智慧指“明因識果,了解緣起性空”,是真正的智慧。

  第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這種說正直話、內心真實的人,就有智慧,別人提出問題,能根據真理如實解答別人的問題,也不會被別人難倒。

  第叁,定于人天威德最勝。在人天中,威而有德,做一個有威可畏、有德可服的這種人,用中國古語來講,叫大丈夫,大人之德。何爲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沈迷于富貴,不被富貴迷惑,拿得起放得下;在貧賤中不會轉移其志向,保持了骨氣,保持了硬氣;在威武之下也不屈服。中國崇尚這種人,稱之爲大丈夫,這是孟子講的。

  君子有叁畏

  《論語》講:君子有叁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作爲一位有才德的君子,實際上心中有戒,存恐懼,他怕什麼?怕違反天命,違反大人,違反聖人的言教。作爲一位君子,有德有行稱之爲君子,時常心存恐懼,怕做錯了事,怕哪些?

  一怕天命,自然和合能夠生長萬物,在人間是一種仁義之命,君子也怕違反天命。

  二怕大人,怕違反大人的言論、教育。說話真實、有意義,在群衆中建立了威德,這種人一般群衆是很信仰的,但是一部分小人,輕慢不信,叫小人之流。過去講大人、小人,並不是說平民百姓是小人,大人也不是指高大、有地位,而是指有德行的人,小人就是沒有道德、沒有德行,什麼都不信的人。

  叁怕聖人之言,就是聖人的經典、說的話,怕違反,不能遵守。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成佛以後,即得如來諸所授記。

  “皆不唐捐”,就是說成佛時你就可以得到如來授記,授了記就不會白白空掉、唐捐,比如釋迦牟尼佛在最後一世修行中,得燃燈古佛授記,《金剛經》上說:“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得到佛的授記,也就是說將來有成就。

  以上講了四種很好的語言: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绮語,遠離開這四種語言,就是純正的語言,各有各的功德,都很好。

  怪魚的果報

  根據《阿含經》講,釋迦牟尼佛有一次在舍衛城外恒河邊步行時,看到一群人圍在一起看熱鬧。他進去看了一下,原來是一條很大的大頭魚,而且頭上又有頭,各種頭都現出來了,豬、羊、牛、馬、鼠頭都有,很希奇古怪,因爲水退了,這條怪魚在沙灘上無法遊回。

  有人就問佛,佛說此魚在過去多世中都愛說妄語、離間語、绮語,不好的語言他都說盡了,欺诳別人、欺辱別人、破壞別人、壓製別人,結果他得到這樣一種果報,墮入畜生道,而且成了這樣一種多頭的怪魚。後來水漲了,魚就隨水走了,也可能受到佛的感化超度了。

  8.明離貪欲功德

  “複次龍王,若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何等爲五?一、叁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奪故。叁、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于昔時,不悭吝故。是爲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叁界特尊,皆共敬愛。”

  貪欲在六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中排第一。人有貪欲,貪欲之盛,就成爲痛苦之本、罪惡之源,也是生死的根源,所以在修心方面,第一要消滅貪欲,起碼要減少,不能增加,要少欲知足,甘于淡泊。持戒以少欲知足爲主,假如不能少欲知足,貪心重,戒就無法奉行。下面說明離貪欲可得五種自在。

  戒貪得五種自在

  第一,叁業自在,諸根具足故。身、口、意都比較解脫,心開意朗,一切看得淡放得下,這種人就像在天空中飛行,無挂無礙;六根感得報就是五官端正,沒有盲聾喑啞,諸根具足。

  第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你的錢財、資産得到保護,惡王、怨賊、水火、不孝子孫都不會得到,財物有保障。

  第叁,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不貪,能夠少欲知足,就有福德,就能心想事成。當然是正當的想,想什麼自然會有感應:想兒孫好,兒孫自然就好;想家庭團圓,家庭就團圓;想某個事情,就會成就,隨心所欲,物皆備足。

  第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當了國王,統領國家,就是有德的君王,所感的就是國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沒有災難、霍亂,得到自在,所以王位自在。至于宮中,常備珍奇妙物,人民或其他國家樂于奉獻給你,財寶充盈。

  第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于昔時,不悭吝故。等于做生意一樣,資本少,收益大。此處何爲資本?就是由于不悭吝、不貪,能夠給衆生以財施。衆生有困難,施藥、施醫、施飲食、施錢財,能夠行施,就是資本,以此資本獲得最大利潤,福德智慧都殊勝。

  無相布施的功德…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講于上海玉佛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