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讲于上海玉佛寺)▪P15

  ..续本文上一页坚固故。何为法行?所修的法门,所行的道行,如修净土、修密法、修禅宗,学习教理,都是属于法门和道行。道行就是依正道而行,这些也很坚固,不会受到破坏,不会被人挑拨离间。

  第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善知识指深入经藏,具有德行、学识,还具有威仪的老师。我们依止善知识,就可以长养法身慧命。善知识的言教是真实不虚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道前基础”,就是说明要依止善知识,才能闻熏经教,以善知识之言教而修学。能够不说离间语,说和合语、爱语,这种人对于善知识也是坚定信仰的,对于善知识的言教也是信受奉行的,不会受到破坏或者诳惑。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以大心回向菩提,成佛时,你就得正眷属,即广大的四众弟子,包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及菩萨、天龙八部,都叫眷属。这时佛属于说法的教主,围绕佛的所有这些眷属,就形成以三宝为主的巩固的僧团,不会受到天魔外道的破坏。

  6.明离恶口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粗恶语如毒蛇猛兽

  恶口就是粗恶语,对人言语粗暴,开口就带脏话,叫恶口。人说话的确要注意,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一定要注意这张嘴,说话不注意就要惹祸,吃饮食不注意肠胃受伤,就要得病。嘴唇的两瓣皮看你如何运用,运用得好有好处,运用得坏就有坏处。我们众生只能吞甘露,不能吞毒药;吐出的只能是甘露,不能是毒药。吐出甘露就有利于别人,吐出毒药就有害于别人。

  说粗恶话就像毒蛇猛兽的毒口一样喷人,马蜂要蜇人,毒蛇要吐毒汁害人,中了毒不得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基于忿恨心、嗔心,根本烦恼是嗔心,随烦恼是忿恨心。往往这种人,死了以后堕恶道,特别是畜生道里面的老虎、豺狼、蟒、毒蛇,历史上有很多公案,有很多事实。

  《阿含经》讲:“人受恶口,犹如三百矛穿心;宁于利剑,切割其舌,不以恶语,堕三恶道。”宁肯拿利剑割掉我的舌头,也不要恶口,说恶口就堕三恶道。

  八种净业

  “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就是说若离开恶口,属于清净心的道业,有以下八种:

  (1)言不乖度,说话都是有分寸、有范围、有规矩的,不会说没有分寸的话,不违反范围、规矩。

  (2)言皆利益,指所说的话全是利益别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坏处。

  (3)言必契理,就是指所说话一定符合道理,使人信服。

  (4)言词美妙,此处指说话不粗俗,听者感觉很好,很纯洁,很微妙,说的话就像唱和雅的歌一样,别人听着悦耳。

  (5)言可承领,是指所说的话别人能够领纳承受,也就是使人能够接受,而不是强加于人。

  (6)言则信用,指所说的话别人绝对相信,不会怀疑。

  (7)言无可讥,是指所说的话不会出差错,不会被人找出漏洞来诽谤你,讥讽你。

  (8)言尽爱乐,你说完了话大家都喜欢都快乐,为什么?因为离开恶口,说的柔软语,使人感动。既然是这种语言,它必然是真实的、合道理的、有信用的。

  所以说话一方面是技巧,另一方面确实有一种道德在其中。言辞美,并不是说话很乖巧、花言巧语,而是有分寸、很柔和、很真实的,是真的很美。

  得了佛果,则具足如来梵音声相。梵音就是清净音,本性是不染污的。观音菩萨是古佛——正法明如来,只不过为了救度众生,现菩萨身而为说法,所以赞扬观音菩萨的声音,也就是赞扬佛的声音。《观音普门品》里形容观音菩萨,有首偈: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

  是故须常念。

  “妙音观世音”,音声很微妙。为何很微妙呢?说的法意义很深,观世音表示大悲,观察世间音声而行救度。

  “梵音海潮音”,此处梵音就是清净,很纯净真实;海潮音指此音声随根机而发,有缘就听到此音,无缘就不能听到,像海潮一样,海潮时起时伏,是有规律性的。这种如来之音,就是梵音、海潮音,性质完全无染污,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

  7.明离绮语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何谓真正的智慧

  绮语就是花言巧语,没有意义的语言。一堆人没事凑在一起,不说正话,只说没有意义的话,天南地北,聊天,耗费时间,而且有些语言起副作用,叫绮语。若离绮语,就有三种功德是决定性的。

  第一,定为智人所爱。你这种人一定被有智慧的人所敬爱。何谓有智慧的人?在佛家来讲,从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等觉、妙觉,都代表有智慧的人。这里的智慧并不是指一般世间的聪明。世间聪明指玩弄技巧,是鬼聪明。此处智慧指“明因识果,了解缘起性空”,是真正的智慧。

  第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这种说正直话、内心真实的人,就有智慧,别人提出问题,能根据真理如实解答别人的问题,也不会被别人难倒。

  第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在人天中,威而有德,做一个有威可畏、有德可服的这种人,用中国古语来讲,叫大丈夫,大人之德。何为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沉迷于富贵,不被富贵迷惑,拿得起放得下;在贫贱中不会转移其志向,保持了骨气,保持了硬气;在威武之下也不屈服。中国崇尚这种人,称之为大丈夫,这是孟子讲的。

  君子有三畏

  《论语》讲: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作为一位有才德的君子,实际上心中有戒,存恐惧,他怕什么?怕违反天命,违反大人,违反圣人的言教。作为一位君子,有德有行称之为君子,时常心存恐惧,怕做错了事,怕哪些?

  一怕天命,自然和合能够生长万物,在人间是一种仁义之命,君子也怕违反天命。

  二怕大人,怕违反大人的言论、教育。说话真实、有意义,在群众中建立了威德,这种人一般群众是很信仰的,但是一部分小人,轻慢不信,叫小人之流。过去讲大人、小人,并不是说平民百姓是小人,大人也不是指高大、有地位,而是指有德行的人,小人就是没有道德、没有德行,什么都不信的人。

  三怕圣人之言,就是圣人的经典、说的话,怕违反,不能遵守。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成佛以后,即得如来诸所授记。

  “皆不唐捐”,就是说成佛时你就可以得到如来授记,授了记就不会白白空掉、唐捐,比如释迦牟尼佛在最后一世修行中,得燃灯古佛授记,《金刚经》上说:“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得到佛的授记,也就是说将来有成就。

  以上讲了四种很好的语言:离妄语、离两舌、离恶口、离绮语,远离开这四种语言,就是纯正的语言,各有各的功德,都很好。

  怪鱼的果报

  根据《阿含经》讲,释迦牟尼佛有一次在舍卫城外恒河边步行时,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看热闹。他进去看了一下,原来是一条很大的大头鱼,而且头上又有头,各种头都现出来了,猪、羊、牛、马、鼠头都有,很希奇古怪,因为水退了,这条怪鱼在沙滩上无法游回。

  有人就问佛,佛说此鱼在过去多世中都爱说妄语、离间语、绮语,不好的语言他都说尽了,欺诳别人、欺辱别人、破坏别人、压制别人,结果他得到这样一种果报,堕入畜生道,而且成了这样一种多头的怪鱼。后来水涨了,鱼就随水走了,也可能受到佛的感化超度了。

  8.明离贪欲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吝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爱。”

  贪欲在六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中排第一。人有贪欲,贪欲之盛,就成为痛苦之本、罪恶之源,也是生死的根源,所以在修心方面,第一要消灭贪欲,起码要减少,不能增加,要少欲知足,甘于淡泊。持戒以少欲知足为主,假如不能少欲知足,贪心重,戒就无法奉行。下面说明离贪欲可得五种自在。

  戒贪得五种自在

  第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身、口、意都比较解脱,心开意朗,一切看得淡放得下,这种人就像在天空中飞行,无挂无碍;六根感得报就是五官端正,没有盲聋喑哑,诸根具足。

  第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你的钱财、资产得到保护,恶王、怨贼、水火、不孝子孙都不会得到,财物有保障。

  第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不贪,能够少欲知足,就有福德,就能心想事成。当然是正当的想,想什么自然会有感应:想儿孙好,儿孙自然就好;想家庭团圆,家庭就团圆;想某个事情,就会成就,随心所欲,物皆备足。

  第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当了国王,统领国家,就是有德的君王,所感的就是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没有灾难、霍乱,得到自在,所以王位自在。至于宫中,常备珍奇妙物,人民或其他国家乐于奉献给你,财宝充盈。

  第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吝故。等于做生意一样,资本少,收益大。此处何为资本?就是由于不悭吝、不贪,能够给众生以财施。众生有困难,施药、施医、施饮食、施钱财,能够行施,就是资本,以此资本获得最大利润,福德智慧都殊胜。

  无相布施的功德…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讲于上海玉佛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