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可限量
但是要注意,布施应该是无相布施,不是有相布施。有相布施执著我施、受施、施物,我施的是何物?谁在受我施?将来得何果报?有所执著,纵然有功德,不过是人天善果、世间功德,所以这个“施”应是以般若为领导,施而不受报,三轮体空,为无相布施,这个功德就不可限量。
梁武帝笃信佛法,对大乘佛法积极地弘扬,自己也四次舍身求出家,但是他总是“执相而求”,当达摩祖师来到中土的时候,他问:
“朕一生度僧、建寺、抄经无数,有何功德呢?”
达摩祖师回答:“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有何功德?”
达摩祖师与梁武帝说话不投机是何原因呢?因为梁武帝有所执著,做了功德希望功德有何果报。达摩祖师与他谈不到一起,后来就离开他,到少林寺。因为达摩祖师境界高,他要求的是无相布施,而不是有相布施。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爱。”成佛也就是在娑婆世界成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受到众生的尊敬,称为三界特尊。
9.明离嗔恚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嗔恚就是嗔恨,这是根本烦恼之一。人有嗔恚是最大的过失,嗔恚之火,烧尽功德,烧尽法身慧命。莲池大师有篇文章中说:“境风浩浩,凋残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种。”寒山拾得有诗:“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无嗔即是戒
嗔与慈悲相反,愤怒、恨与仁爱相反。有嗔的人、有恨的人,分别性强,斗争性高,在家庭、社会、国家挑起祸乱,破坏团结,引来种种灾害,这是可怕的。所以六祖大师教诲: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能够无嗔就可以持戒,因为不损害人,慈悲为本,无嗔的人,其他戒都能守得住,内心清净,慈悲柔和。
八种喜悦心法
没有嗔恚,功德很大,没有嗔恚心就转过来成为八种喜悦心法,内心常常存在此种心法,得到法乐,就很喜悦。
第一,无损恼心。不会损害别人,不使别人烦恼。
第二,无嗔恚心。常存慈悲,不会憎恨别人。
第三,无诤讼心。诤讼就是与别人争论高下、是非,甚至闹到打官司,离嗔恚就没有这种诤讼心。
第四,柔和质直心。柔,就是心很柔顺;和就是很和蔼、善良;质就是很朴素、很天真;直就是正直,大公无私。我记得《远离魔怨经》讲,佛告诉弟子,你们如何不受魔怨破坏呢?要具四种:一不要离开菩提心;二不要离开善知识,以良师善友为伴;三要忍辱柔和,行忍辱波罗蜜,内心要柔和,这种人得到人天拥护,诸佛欢喜;四要住于寂静处,内心保持安静,在任何地方内心要保持安静、稳定。能够具备这种,可以远离魔怨的残害、破坏,也可以远离灾难。
第五,得圣者慈心。此处圣者为初地以上的菩萨,经过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后,入于初地以上的菩萨叫圣者,圣位;初地以前叫贤者,贤位。这时你的心境就高了,得到圣者慈心,这种慈心是坚定不移的。
第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那么,你的行动只做有利于众生的好事,使别人得到安心、安静。
第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则你感得的身相面貌都很端正。面如满月,心包太虚,是形容佛面的庄严。若你是一个慈悲柔和、有智慧、能够忍辱的人,貌随心生,心态不同,身体面貌都不同,面相端正,使别人能够恭敬。
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由于和忍的因,就感得生梵世的果报。什么叫梵世呢?有两个解释,一是色界的梵天,是清净的天;二是清净佛土,也叫梵天,清净之天。你下一世就可以生梵天,生在清净国土之中,就感得此果报。
“若能以此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何为无碍心,由于内心清净,智慧很高,能够透视观察一些事物,自相共相,都没有障碍,对一切事物、宇宙森罗万象,善于观察,从自相到共相,都通达无碍。佛有四无碍解: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到了佛的果位,对一切法都能通达,对一切法的道理能够了解,在言辞方面,能够表达一切法的道理,没有障碍。
10.明离邪见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邪见就是不信因果,诽谤因果,从而诽谤三宝,诽谤佛法。不邪见就是正见,正见就有正信,信仰三宝,信仰因果,信仰种善积德的功德,其中以三世因果为中心。所以邪见是最有破坏性的,结果也不好。能够离开邪见,具足正见,就有十种功德。
第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就是意乐真正善良,意识方面从中得到安乐寂静。真善等侣,指与你相伴、相接近的都是很真实、很善良、纯洁无瑕的。
第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就是对因果道理深切信仰,宁可牺牲生命,都不作恶,世界上这种事情很难办到,大部分是一碰到利害关系,既不讲正义,也不讲因果,只要为自己得利,什么都做。懂因果的就不做坏事,宁可吃亏,甚至牺牲自己都可以。
第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只归依佛,不归依其他,什么天魔外道都不归依。
第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心里很直,见解很正,同时也能看到吉凶,在具体事物前有决断,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能正确判断道路。哪条路会遇到土匪、悬崖,哪条路安全等一切吉凶,都可以断除疑惑,可以有决断。所以人要正直,要有正见,只有正直正见的人才可以趋吉避凶,若你不正直正见,去问卦占卜,解决不了问题。
佛在《遗教经》里说:不要学占卜星象,推步盈虚,因为佛教讲因果,只问因,不问果。世间上的人说佛法是迷信,殊不知佛早就告诫弟子不要搞这些迷信,要正命,以正法而活命。佛不讲占卜吉凶祸福,只讲正直,行得端坐得正,对事情有决断,知道何吉何凶,就会趋吉避凶,断除疑惑。
第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不会堕入三恶道。
第六,无量福慧,转转增盛。你的福德智慧,辗转增加,不会下落。
第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圣道就是八正道,八正道通行于世间的道德、出世间的道德,这样就不会走邪道。
第八,不取身见,舍诸恶业。身见就是我见、我执,有身见就有颠倒,有身见就有人我之争,就有纷争,就要造业。
第九,住无碍见。无碍就是对事理通达无碍,能够善于观察事相、物理(事物的道理),从现象到本质,佛家讲从缘起到性空,都能了解,达到二谛圆融,因此无往而不自在。
第十,不堕诸难。就是不会堕入八难,八难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世智辩聪、生长寿天、不生中国生边地下贱、六根不具、佛前佛后。如能远离邪见,不昧因果,深信因果,就可以远离这八种灾难。
“若能以此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成了佛以后,速证一切佛法,有最高的智慧,恢复如来的法身,其中就有自在神通,具足如来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四智就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漏尽通。
(四)明十善业胜行
十善业道是五乘共法,修学佛法以人天乘为基础,要奉行十善业道。能够奉行十善业道,声闻、缘觉、菩萨乃至于佛乘都可以成就;能够奉行十善业道,自己净化心灵,也能净化家庭、社会、国家,自觉觉他,功用很大,对于维持家庭和睦、稳定社会秩序、提高人们的道德,起很大作用。但是在修十善业道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与菩萨行相结合。
这一段讲十善业的胜行。胜行就是一种很殊胜的行持。为何殊胜?因为修菩提心,包括大智慧、大悲心、大愿力、大行,大悲大愿大智大行,这种行对象广、范围大、目标高,殊胜广大,叫胜行。
殊胜行包括下面内容:六度、四摄、四无量心、三十七菩提分,另外在佛果方面,所成佛果,包括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佛果殊胜,名相很多,内容很多。
1.明六度
六度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中又各有分类。
第一布施度,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
第二持戒,单是菩萨戒就包括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第三忍辱,菩萨忍辱包括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第四精进,包括被甲精进、摄善法精进、饶益有情精进。
第五禅定,也叫静虑,包括世间禅、出世间禅等。
第六智慧,包括真谛(观空)智慧、俗谛(观缘起)智慧。在修行过程中包括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加行智就是在加功用行过程中的修行,例如多闻熏习、修止观;根本智就是在入见道时观空,证得空性;后得智就是见道之后,为了以悲心救度众生,设立文字语言教,深明缘起,广说经教,方便度生。
(1)明布施度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损害。”
首先广明布施度。布施就是修施舍,施是万行之首,也是万善之首,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施的功德很大,第一能除我执,我执是生死根本;第二能除贪心,贪…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讲于上海玉佛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