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是根本烦恼之一;第三能够修悲心;第四能够修无相布施,就具足般若慧、大智慧。所以施意义很深,功德很大,不能忽略。消除我见、消灭私心,斩断贪的烦恼,能够悲悯众生,能够在施的过程中不执著而无所得,既有悲心又有智慧。所以布施为万行之首,也为万善之首。
财布施就是看见别人没有钱财、生活困难而资助别人钱财,别人有病资助医药,别人资产有困难就帮助解决叫作财布施。
法布施可彻底报恩
法施就是别人不懂佛法,内心愚暗,不明事理,不明因果,而与之讲因果,讲佛法,讲缘起性空道理,使之能够去除内心的愚暗无明,启迪其正见,开发其智慧,能够依法修行,就能得到法身慧命。故法施相当于给他法财,这不是金钱的价值可以计量的。
所以佛法讲我们要报父母恩、众生恩,现在活着的父母我们要教他学习佛法,多念佛、拜佛;过世的父母最好超度而且也要回向他能升净土,学法修行。这样修法施、法供养就可以彻底报恩,报父母恩、报众生恩,故有首偈子说:
假使顶戴经尘劫,
身为床座遍三千,
若不说法度众生,
毕竟无有报恩者。
此话说得很深,你孝顺父母,哪怕将父母亲顶在头顶,经过像微尘一样多的劫,或者把自己化为床座,让父母坐,让父母睡,这个床座哪怕遍于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在物质上不能说不丰富,这样子来孝顺父母,“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有报恩者”,如果不学法、不说法,不能使父母、众生得到解脱,彻底解决生死痛苦,也不能彻底报恩。因为生养死葬只是这一世,对肉身加以尊敬、供养,但父母今后的生死问题没有办法解决,要解决只有教他们学佛法。
无畏施就是给众生以无畏,使其离开恐怖,在众生受到灾难,处于危险中时,使其能够脱离恐怖,保持安全,这叫无畏施。
戒杀行布施得三功德
能够修十善结合修布施,在十善中首先不杀生,在不杀生过程中结合行施,就有下面三种功德。
第一,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常常在生活资产上很富裕,财产不会受侵夺,这点一般人不容易实现。一般人有了财富后,怕自己短命、怕被盗贼侵夺、怕受水灾、怕受火灾、怕忤逆儿子将财产散失,尽管财多,都不可靠。这里说能够结合十善修布施,财产也保住了。
第二,长寿无夭。生命有保证,不会短命。
第三,不为一切怨贼损害。在施中能够修无畏施,保证别人的安全,你自己的安全也有保证,冤家仇敌无法损害你,你能得到善神守护、佛菩萨加持。
离偷盗而行布施的功德
“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
不偷盗又能行布施,除了财宝不受侵夺,无人损害外,而且能够学修佛法,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获得胜法之财。
离邪行而布施的功德
“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贞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
一方面不邪行,一方面行施,除了财产有保障外,最重要的是母亲、妻女都能保持贞顺,很纯洁,节操高,而且不会受外人欺负。不修梵行又悭吝不舍的人,家庭就保不住,家庭幸福被破坏。为什么?你破坏别人家庭幸福,你自己的家庭幸福也受到破坏,你的妻女要受别人欺负。这是一个因果关系。
离妄语而行布施的功德
“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
一方面不说谎话,一方面行施,这样的人,除了财宝能保住,在群众中也有威望,群众不会诽谤你,而且能够“摄持正法”,保持正念,成就自己的誓愿,做到有愿必成,心想事成。
离两舌而行布施的功德
“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诤。”
不破坏别人,不说挑拨离间话,除了财产有保证外,家庭和睦幸福,眷属志向快乐同一,“恒无乖诤”,不会有分歧、诤论。
离恶口而行布施的功德
“离粗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归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
就是不说粗恶话又布施的话,除了能保持财富外,在一切众会中,还能得到众人恭敬。“欢喜归依”就是众人都喜欢你,都要来依止、接近你,不疏远你。
离绮语而行布施的功德
“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
不说绮语、无义语又加上行施的人,除了财产有保证外,他说的话不虚设,人人都能敬受。而且本人能以善巧方便,根据佛法,断除别人的疑惑,为别人解释道理。
以上包括身三种、口四种,下面讲意业的三种。
不贪而行布施的功德
“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慧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
这种人大公无私,舍心很重,对佛法信仰、了解,信心、见解都很坚固,因此具有大威力,在众人之中有威信,有威可畏,有德可服,具备此种功德。
不嗔而行布施的功德
“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
愤怒是烦恼心所里的大随烦恼。愤怒是基于嗔恚。有愤怒就使人丧失理智,不明白一切事理,所以造业,能够离愤怒心而行布施,除自己财产有保证外,能够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
“无碍心智”意思就是一个不愤怒的人,心平气和,很冷静,保持理智,就有正见,有正见就有智慧,以智慧观察一切,由现象到本质,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不受迷惑,对一切事理通达无碍,而且这种人身相端正,诸根严好,见皆敬爱。为何?这种人表现出慈悲柔和,有智慧,很和平,有诸内必形之于诸外,别人看了就很恭敬、爱护。
离邪见而行布施的功德
“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有邪见的人往往颠倒,有不正确的人生观,无常认为常,无我认为我,不净认为净,不安乐认为是安乐,都是一种邪见、颠倒。离邪见的人又能行施,除了有财产保障外,从因果讲,他就生生世世生在正见精进之家,能够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并且不忘失大菩提心。家庭中有这种人,是家庭的福报。
以上是以十善修布施的功德,下面是一结语。
“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
这是修十善业结合布施所获的最大利益。
(2)略明于五度
“如是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除了布施外的其余五度: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十善业而结合修五度,简要地提了一下功德。
“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义利就是有真实内容的利益,一点虚假没有,利益按时间分有现在的利益、未来的利益、究竟圆满的利益。现在的利益就是能持戒今生就好,一切吉祥;未来的利益就可以生人天,得解脱;究竟的利益就是修菩萨行,完成佛果。所以,修十善业结合持戒,不管是世间善还是出世间善,都可以满足你的大愿。
“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由于修十善结合修忍辱,以忍辱而庄严自己,就可以得佛圆音,音声圆满,像佛一样应机说法,满足众生愿望。“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而且具众相好,你的相就庄严,忍辱柔和就感得你的身相端正庄严。
“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能够勤修精进,就能破除一切恶魔怨家仇敌。虽然有恶魔怨家仇敌,但不能阻碍你学法,不能阻碍你走正道,还成就你深入佛法之宝藏。精进很重要,我们学法,不要时冷时热,要有恒常精神、专一精神,不懈怠、不懒惰,虽然有障碍,但不被障碍阻。
“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能够修禅定,以定来庄严自己,功德是能生念、生慧、生惭愧、生轻安。念就是在思念中对佛法道理铭记不忘,了悟在心;慧就是有智慧,明辨事理,不会有愚痴;有惭愧心就不会贪五欲境界,惭就能够尊重贤善,愧就能够轻拒暴恶,在心中尊重贤善,拒绝暴恶,不被其引诱;轻安就是经过定力之后,内心很轻柔、调和、安静。修定可得轻安。这是定庄严的功德。
“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由于智慧庄严,有般若慧,一切虚妄分别以及由一切虚妄分别所产生的不正常见解都可以断,就能建立正确的宇宙观,了解因缘生法、性空无我的道理,就不会执著常、执著断,具有中道正见,消灭常断之见。
2.明众行
六度之后,就要明众行,修六度要结合众行。何为众行?一是四无量心,二是四摄,三是三十七菩提分,四是止观方便。
(1)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慈能够给众生安乐;悲能拔除众生痛苦;喜是见善随喜,不起嫉妒障碍;舍是能够住于平等心态,顺境不贪,逆境不嗔,同时冤亲平等,无怨无嗔,这都是舍的精神。“无量”指心胸很广大,对象是所有的众生也很广大,成就也很广大,故叫无量。不管修显教还是修密教,四无量心都很重要。
我读《大般若经》时,看到经中有一段专门赞扬四无量心的,意思是说,四无量心,可以除魔,可以消灭一切障碍,可以消灭一切灾难,可以消灭一切病苦,功德很大,不管是修禅、修密、学显、学教,从修行角度,发菩提心,在修菩萨行过程中,指导思想必须是四无量心。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有慈心肠,就会使众生得到安乐,而不会恼害众生。
“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由于悲庄严,为了…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讲于上海玉佛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