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解除众生的痛苦,在这方面努力,就不会舍众生,不厌弃众生,这是中心思想。菩萨行就是不舍众生,不离开众生。
守比丘戒,其根本如果对六欲境界有贪求心,就叫犯戒。贪心不断,行为上追求六欲境界,就是根本犯戒。
菩萨戒就是要有悲心,假如厌离、舍弃众生,当众生有难时不顾,有过恶不容改悔,也是犯了菩萨戒。寺庙里的菩萨有各种相,四大菩萨的相是慈悲、庄严、和平,其他护法神则现相不同,有金刚相、愤怒相,其中心点是慈悲感化。
密法里有各种金刚、各种明王现愤怒相,拿着宝刀、宝剑、宝杵,相貌不同。观音菩萨现鬼王相,文殊菩萨现大威德相,但不管现什么相,不过是一种方式,一种度生的方法。现慈悲相救度比较善良、柔和、容易教化的众生,对于暴恶的众生则现愤怒相、威德相来折服他,但是不能离开慈悲喜舍的中心思想。这个中心很重要,就像母亲,对于孝顺儿子很喜欢、很慈蔼,对忤逆儿子虽然有时气愤,拿鞭子抽打,但实际上母爱还在,所谓“打在儿身,痛在娘心”,菩萨心肠就是这样,所以必须以菩萨大悲之心行救度众生的事业。
“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见善随喜,见人修善修功德,高兴、赞扬,不会嫌嫉,嫉妒障碍。
“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在顺境中、逆境中不会起憎恨、爱乐心,住于平等。
以上这四种心的范围是扩大到整个法界,对象扩大到一切众生,中心是慈悲喜舍,广大无边,像虚空一样,所以叫四无量。
(2)四摄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何为四摄?就是以四种方便来摄受众生,使其能够修善,学佛法,同自己一样学菩萨。摄受众生必须用这四种方法、四种行动。
一者布施,包括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其中财施是摄化众生的最大方便。
二者爱语,以柔和语言感化别人。
三者利行,凡是对别人有好处的、有利于群众的行为、动作,比如做慈善事业、公共福利事业、戒杀放生等都是利益众生的行为。
四者同事,与众生共同生活,苦乐与共,以众生之苦乐为苦乐,不能脱离众生。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都是摄受众生的方便行为,修菩萨行要摄受众生,不能离开这四种行为。比如能够帮助别人,别人就感谢你,同你接近,就听你的话;能够语言柔和,不粗恶,不说邪恶语言,就可以感化别人;在实际行动上做好事,使别人也受到感化,同群众同甘共苦,群众就信仰你、恭敬你、爱护你,则你说的话,也可以使别人得到转化。所以四摄很重要,不管是家庭、集体,还是国家,若能够修四摄,就可做到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国家稳定。
(3)三十七菩提分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忘,寂然调顺,断诸烦恼。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何为菩提分?就是分支、部分,修菩提法的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作用,又叫三十七菩提支,也叫三十七道品,就是三十七种成就菩提的条件、部分。包括: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三十七菩提分是三乘共修,声闻、独觉、菩萨共同修学。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是对治众生的四种颠倒。
四正断:已生善法令增长,未生善法令始生,已生恶法令消除,未生恶法令不生。其作用是在精进勇猛中使恶法断除,善法令生。要有这个决心。
四神足:欲、勤、念、慧,重点是修定,修止观。这个欲就是一种愿望、一种希望,指有种希望心,愿求心;勤就是很精勤,不断努力;念就是内心专注于境,不散乱,消灭虚妄分别;慧就是得到智慧,观察事理很明白。神足就是神通基础,能够发神通,必须要有这四种基础,这四种基础都是修止观的,止观修好才可以发慧、发神通。
五根五力。五根就是:信、勤、念、定、慧,指有信仰、精进、正念、禅定、智慧的五种根基。五力就是以这五种修法的力量,可以对治一切烦恼。信对治不信;勤对治懈怠;念就是铭记不忘,对治昏沉;定对治散乱;慧对治无明。五根能生善法,五力能破恶法。
七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念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择法觉支就是对一切法,能够善于抉择分别,了解其自相共相;精进就是勇猛不懈地修行,不懈怠;喜就是获得智慧、法喜、得到法乐;轻安就是在定中得到轻快、安乐;念就是对所修的法明明白白、意念不忘;定就能专注一境,内心不散乱;舍就是对一切法既不贪求,也不粘着,内心住于平等。
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又叫八圣道。
(4)明止观方便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一是明止观,二是明方便。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由于修定,可以消除一切烦恼,结使就是烦恼。
“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由于修观照,就可如实了解一切法的自性。何谓自性?就是空性。
“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如能够修方便,就可以成满一切众生,得到一切快乐,这就是法乐。
止主要是对外不攀缘,能够除烦恼,必须息除虚妄分别,消除虚妄心。观就是观诸法本空,诸法性空,破除无明执著,善于观察诸法事理。方便就是在行动上灵敏善巧,应机说法,就能够成就有为、无为之善,即“速得成满,为无为乐”,就是有为法、无为法的安乐,也就是有为法、无为法之善。
菩萨大行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止观摄在六度中,为禅定智慧;方便摄在行中,摄在万行之中,指根据众生根机、时间、地点的不同,因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修方便行,落实到方便上,就可以成就有为的善业、无为的解脱业,得到安乐。
3.结广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就是结合起来修十善业,从广义方面讲,可以圆成佛果,通达一切法,具足佛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得到圆满。
十力
十力就是显佛大智慧有十种力用。佛具足大智慧,对于一切所知境界、宇宙森罗万象、有情世间、器世间、众生世间、圣者世间等一切境界,无不通达,佛有这个力量,叫十力。包括:
(1)知觉处非处智力,处者道理之义,即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
(2)知三世业报智力,即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之智力。
(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知诸禅定及八解脱三昧之智力。
(4)知诸根胜劣智力,即知众生根性之胜劣与得果大小之智力。
(5)知种种解智力,即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之智力。
(6)知种种界智力,即于世间众生种种境界不同而如实普知之智力。
(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间天上;八正道之无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至。
(8)知天眼无碍智力,即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无障碍之智力。
(9)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又知无漏涅槃之智力。
(10)知永断习气智力,即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四无畏
四无畏即四无所畏,就是佛对众生说法时有四种的泰然无畏。到了佛果,对自己所证得的果报,有福德、有智慧、有神通,这是无畏的。佛在说法中,由于所说佛法是真理,不怕别人批评,不怕驳斥,故无畏。譬如说染污法,指出修行之障,说修道法,可以除一切痛苦,这是真理,具足无畏的威力,叫四无畏。包括:
(1)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乃一切智人而无所畏。
(2)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已断尽一切烦恼而无所畏。
(3)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惑业是障碍佛道之法而无所畏。
(4)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戒定慧等是断尽诸苦之正道而无所畏。
十八不共法
十八不共法,到了佛的境界,具足十八种不与三乘——声闻、独觉、菩萨所共的法,是佛特有的,故名不共。譬如佛的三业清净,就不是声闻、独觉、菩萨所共的,是佛特有的。佛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知见,也是超过声闻、独觉、菩萨,不与三乘所共。佛的知见在空间上——若干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世界,佛都了解;在时间上——过去、现在、未来都了解,智慧无碍。
这十八种不共法包括:
(1)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和慈悲以修其身,由于功德圆满,一切烦恼皆尽,是名“身无失”。
(2)口无失。佛具无量智慧辩才,从佛金口所说的话,字字句句,契合真理,是名“口无失”。
(3)念无失。佛具无上深妙禅定,心不散乱,常在定中,对一切法,心无所住,故名“念无失”。
(4)无异想。佛对众生,平等普度,心无分别,是名“无异想”。
(5)无不定心。佛于行住坐卧,不离甚深禅定,是名“无不定心”。
(6)无不知己舍。佛说法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未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是名“无不知己舍”。
(7)欲无减。佛悲悯众生,欲度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8)精进无减。佛以救度众生为己任,故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9)念无减。佛于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圆满,无有退转,是名“念无减”。
(10)慧无减。佛具一切智慧,无量无际不可尽,故名“慧无减”。
(11)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即与无漏智慧相应之解脱),二者无为解脱(即一切烦恼净尽而无余),是名“解脱无减”。
(12)解脱知见无减。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身之所作,皆以智慧为前导,故无不充满智慧,是名“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口之所言,亦皆以智慧前导,故无不充满智慧,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心之所思,亦皆以智慧先行,故无不充满智慧,是名“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16)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以智慧照见过去世一切法,悉能遍知而无障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17)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以智慧照见未来世所有一切,悉能遍知而无障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18)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以智慧照见现在世所有一切,悉能遍知而无障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五)明十善业殊胜
“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这是总结修十善业的殊胜功德。总的来说,十善业是通于五乘:人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佛乘。修习五乘,十善业是共同的基础、共依的根本。修习五乘以此为基础可以得到有漏的善果、无漏的善果。有漏的善果是人天果,无漏的善果是声闻果、独觉果、菩萨果、佛果。所以能够修五戒十善,就通于人天善、解脱善、菩萨善,其果报通于人天果、声闻果、独觉果、菩萨果、佛果。
《佛说十善业道经》是我们今天提倡人间佛教的一个根据、一个宝典。玉佛寺举行“觉群文化周”,还办刊物、办佛学院、放生、修禅、做慈善事业,这都是围绕着“既修十善业,又修菩萨行”的中心,总的来说,都是以人间佛教为中心,推行人间佛教。这次又结合讲《佛说十善业道经》,我觉得很有意义。这七天以来,师父们、居士们都能聚精会神听讲,很整齐,这是很难得的,因缘殊胜啊,希望大家珍重这个因缘。
三、流通分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最后是流通分。佛说完以后,在法会中,娑竭罗龙王、天龙八部、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当然也包括比丘、比丘尼、诸大菩萨,听佛说法以后,都很欢喜,信受奉行。
今天是“觉群文化周”的最后一天,《佛说十善业道经》也全部讲完了,因为时间关系,只是简要地讲,有些地方不能详细讲,希望大家听了以后,回去继续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增加福慧,在日常, 生活工作中践行十善业道,这就是一条成佛的光明大道!祝愿大家精勤修学,福慧增长,一切吉祥!
(录音整理:正航;文字编辑:正根)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讲于上海玉佛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