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講于上海玉佛寺)▪P17

  ..續本文上一頁心是根本煩惱之一;第叁能夠修悲心;第四能夠修無相布施,就具足般若慧、大智慧。所以施意義很深,功德很大,不能忽略。消除我見、消滅私心,斬斷貪的煩惱,能夠悲憫衆生,能夠在施的過程中不執著而無所得,既有悲心又有智慧。所以布施爲萬行之首,也爲萬善之首。

  財布施就是看見別人沒有錢財、生活困難而資助別人錢財,別人有病資助醫藥,別人資産有困難就幫助解決叫作財布施。

  法布施可徹底報恩

  法施就是別人不懂佛法,內心愚暗,不明事理,不明因果,而與之講因果,講佛法,講緣起性空道理,使之能夠去除內心的愚暗無明,啓迪其正見,開發其智慧,能夠依法修行,就能得到法身慧命。故法施相當于給他法財,這不是金錢的價值可以計量的。

  所以佛法講我們要報父母恩、衆生恩,現在活著的父母我們要教他學習佛法,多念佛、拜佛;過世的父母最好超度而且也要回向他能升淨土,學法修行。這樣修法施、法供養就可以徹底報恩,報父母恩、報衆生恩,故有首偈子說:

  假使頂戴經塵劫,

  身爲床座遍叁千,

  若不說法度衆生,

  畢竟無有報恩者。

  此話說得很深,你孝順父母,哪怕將父母親頂在頭頂,經過像微塵一樣多的劫,或者把自己化爲床座,讓父母坐,讓父母睡,這個床座哪怕遍于叁千大千世界那麼多,在物質上不能說不豐富,這樣子來孝順父母,“若不說法度衆生,畢竟無有報恩者”,如果不學法、不說法,不能使父母、衆生得到解脫,徹底解決生死痛苦,也不能徹底報恩。因爲生養死葬只是這一世,對肉身加以尊敬、供養,但父母今後的生死問題沒有辦法解決,要解決只有教他們學佛法。

  無畏施就是給衆生以無畏,使其離開恐怖,在衆生受到災難,處于危險中時,使其能夠脫離恐怖,保持安全,這叫無畏施。

  戒殺行布施得叁功德

  能夠修十善結合修布施,在十善中首先不殺生,在不殺生過程中結合行施,就有下面叁種功德。

  第一,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常常在生活資産上很富裕,財産不會受侵奪,這點一般人不容易實現。一般人有了財富後,怕自己短命、怕被盜賊侵奪、怕受水災、怕受火災、怕忤逆兒子將財産散失,盡管財多,都不可靠。這裏說能夠結合十善修布施,財産也保住了。

  第二,長壽無夭。生命有保證,不會短命。

  第叁,不爲一切怨賊損害。在施中能夠修無畏施,保證別人的安全,你自己的安全也有保證,冤家仇敵無法損害你,你能得到善神守護、佛菩薩加持。

  離偷盜而行布施的功德

  “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最勝無比,悉能備集,諸佛法藏。”

  不偷盜又能行布施,除了財寶不受侵奪,無人損害外,而且能夠學修佛法,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獲得勝法之財。

  離邪行而布施的功德

  “離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其家貞順,母及妻子,無有能以欲心視者。”

  一方面不邪行,一方面行施,除了財産有保障外,最重要的是母親、妻女都能保持貞順,很純潔,節操高,而且不會受外人欺負。不修梵行又悭吝不舍的人,家庭就保不住,家庭幸福被破壞。爲什麼?你破壞別人家庭幸福,你自己的家庭幸福也受到破壞,你的妻女要受別人欺負。這是一個因果關系。

  離妄語而行布施的功德

  “離虛诳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離衆毀謗,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

  一方面不說謊話,一方面行施,這樣的人,除了財寶能保住,在群衆中也有威望,群衆不會誹謗你,而且能夠“攝持正法”,保持正念,成就自己的誓願,做到有願必成,心想事成。

  離兩舌而行布施的功德

  “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恒無乖诤。”

  不破壞別人,不說挑撥離間話,除了財産有保證外,家庭和睦幸福,眷屬志向快樂同一,“恒無乖诤”,不會有分歧、诤論。

  離惡口而行布施的功德

  “離粗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衆會,歡喜歸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

  就是不說粗惡話又布施的話,除了能保持財富外,在一切衆會中,還能得到衆人恭敬。“歡喜歸依”就是衆人都喜歡你,都要來依止、接近你,不疏遠你。

  離绮語而行布施的功德

  “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斷諸疑惑。”

  不說绮語、無義語又加上行施的人,除了財産有保證外,他說的話不虛設,人人都能敬受。而且本人能以善巧方便,根據佛法,斷除別人的疑惑,爲別人解釋道理。

  以上包括身叁種、口四種,下面講意業的叁種。

  不貪而行布施的功德

  “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慧舍。信解堅固,具大威力。”

  這種人大公無私,舍心很重,對佛法信仰、了解,信心、見解都很堅固,因此具有大威力,在衆人之中有威信,有威可畏,有德可服,具備此種功德。

  不嗔而行布施的功德

  “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

  憤怒是煩惱心所裏的大隨煩惱。憤怒是基于嗔恚。有憤怒就使人喪失理智,不明白一切事理,所以造業,能夠離憤怒心而行布施,除自己財産有保證外,能夠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

  “無礙心智”意思就是一個不憤怒的人,心平氣和,很冷靜,保持理智,就有正見,有正見就有智慧,以智慧觀察一切,由現象到本質,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不受迷惑,對一切事理通達無礙,而且這種人身相端正,諸根嚴好,見皆敬愛。爲何?這種人表現出慈悲柔和,有智慧,很和平,有諸內必形之于諸外,別人看了就很恭敬、愛護。

  離邪見而行布施的功德

  “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恒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衆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有邪見的人往往顛倒,有不正確的人生觀,無常認爲常,無我認爲我,不淨認爲淨,不安樂認爲是安樂,都是一種邪見、顛倒。離邪見的人又能行施,除了有財産保障外,從因果講,他就生生世世生在正見精進之家,能夠見佛聞法,供養衆僧,並且不忘失大菩提心。家庭中有這種人,是家庭的福報。

  以上是以十善修布施的功德,下面是一結語。

  “是爲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

  這是修十善業結合布施所獲的最大利益。

  (2)略明于五度

  “如是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衆相好。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

  除了布施外的其余五度: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修十善業而結合修五度,簡要地提了一下功德。

  “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義利就是有真實內容的利益,一點虛假沒有,利益按時間分有現在的利益、未來的利益、究竟圓滿的利益。現在的利益就是能持戒今生就好,一切吉祥;未來的利益就可以生人天,得解脫;究竟的利益就是修菩薩行,完成佛果。所以,修十善業結合持戒,不管是世間善還是出世間善,都可以滿足你的大願。

  “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衆相好。”由于修十善結合修忍辱,以忍辱而莊嚴自己,就可以得佛圓音,音聲圓滿,像佛一樣應機說法,滿足衆生願望。“佛以一音而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而且具衆相好,你的相就莊嚴,忍辱柔和就感得你的身相端正莊嚴。

  “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能夠勤修精進,就能破除一切惡魔怨家仇敵。雖然有惡魔怨家仇敵,但不能阻礙你學法,不能阻礙你走正道,還成就你深入佛法之寶藏。精進很重要,我們學法,不要時冷時熱,要有恒常精神、專一精神,不懈怠、不懶惰,雖然有障礙,但不被障礙阻。

  “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能夠修禅定,以定來莊嚴自己,功德是能生念、生慧、生慚愧、生輕安。念就是在思念中對佛法道理銘記不忘,了悟在心;慧就是有智慧,明辨事理,不會有愚癡;有慚愧心就不會貪五欲境界,慚就能夠尊重賢善,愧就能夠輕拒暴惡,在心中尊重賢善,拒絕暴惡,不被其引誘;輕安就是經過定力之後,內心很輕柔、調和、安靜。修定可得輕安。這是定莊嚴的功德。

  “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由于智慧莊嚴,有般若慧,一切虛妄分別以及由一切虛妄分別所産生的不正常見解都可以斷,就能建立正確的宇宙觀,了解因緣生法、性空無我的道理,就不會執著常、執著斷,具有中道正見,消滅常斷之見。

  2.明衆行

  六度之後,就要明衆行,修六度要結合衆行。何爲衆行?一是四無量心,二是四攝,叁是叁十七菩提分,四是止觀方便。

  (1)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慈莊嚴故,于諸衆生,不起惱害。悲莊嚴故,憫諸衆生,常不厭舍。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舍莊嚴故,于順違境,無愛恚心。”

  四無量心是慈、悲、喜、舍。慈能夠給衆生安樂;悲能拔除衆生痛苦;喜是見善隨喜,不起嫉妒障礙;舍是能夠住于平等心態,順境不貪,逆境不嗔,同時冤親平等,無怨無嗔,這都是舍的精神。“無量”指心胸很廣大,對象是所有的衆生也很廣大,成就也很廣大,故叫無量。不管修顯教還是修密教,四無量心都很重要。

  我讀《大般若經》時,看到經中有一段專門贊揚四無量心的,意思是說,四無量心,可以除魔,可以消滅一切障礙,可以消滅一切災難,可以消滅一切病苦,功德很大,不管是修禅、修密、學顯、學教,從修行角度,發菩提心,在修菩薩行過程中,指導思想必須是四無量心。

  “慈莊嚴故,于諸衆生,不起惱害。”有慈心腸,就會使衆生得到安樂,而不會惱害衆生。

  “悲莊嚴故,憫諸衆生,常不厭舍。”由于悲莊嚴,爲了…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講于上海玉佛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