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可限量
但是要注意,布施應該是無相布施,不是有相布施。有相布施執著我施、受施、施物,我施的是何物?誰在受我施?將來得何果報?有所執著,縱然有功德,不過是人天善果、世間功德,所以這個“施”應是以般若爲領導,施而不受報,叁輪體空,爲無相布施,這個功德就不可限量。
梁武帝笃信佛法,對大乘佛法積極地弘揚,自己也四次舍身求出家,但是他總是“執相而求”,當達摩祖師來到中土的時候,他問:
“朕一生度僧、建寺、抄經無數,有何功德呢?”
達摩祖師回答:“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有何功德?”
達摩祖師與梁武帝說話不投機是何原因呢?因爲梁武帝有所執著,做了功德希望功德有何果報。達摩祖師與他談不到一起,後來就離開他,到少林寺。因爲達摩祖師境界高,他要求的是無相布施,而不是有相布施。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叁界特尊,皆共敬愛。”成佛也就是在娑婆世界成爲叁界導師、四生慈父,受到衆生的尊敬,稱爲叁界特尊。
9.明離嗔恚功德
“複次龍王,若離嗔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爲八?一、無損惱心。二、無嗔恚心。叁、無诤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衆生心。七、身相端嚴,衆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爲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
嗔恚就是嗔恨,這是根本煩惱之一。人有嗔恚是最大的過失,嗔恚之火,燒盡功德,燒盡法身慧命。蓮池大師有篇文章中說:“境風浩浩,凋殘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燒盡菩提之種。”寒山拾得有詩:“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
無嗔即是戒
嗔與慈悲相反,憤怒、恨與仁愛相反。有嗔的人、有恨的人,分別性強,鬥爭性高,在家庭、社會、國家挑起禍亂,破壞團結,引來種種災害,這是可怕的。所以六祖大師教誨:無嗔即是戒,心淨即出家。能夠無嗔就可以持戒,因爲不損害人,慈悲爲本,無嗔的人,其他戒都能守得住,內心清淨,慈悲柔和。
八種喜悅心法
沒有嗔恚,功德很大,沒有嗔恚心就轉過來成爲八種喜悅心法,內心常常存在此種心法,得到法樂,就很喜悅。
第一,無損惱心。不會損害別人,不使別人煩惱。
第二,無嗔恚心。常存慈悲,不會憎恨別人。
第叁,無诤訟心。诤訟就是與別人爭論高下、是非,甚至鬧到打官司,離嗔恚就沒有這種诤訟心。
第四,柔和質直心。柔,就是心很柔順;和就是很和藹、善良;質就是很樸素、很天真;直就是正直,大公無私。我記得《遠離魔怨經》講,佛告訴弟子,你們如何不受魔怨破壞呢?要具四種:一不要離開菩提心;二不要離開善知識,以良師善友爲伴;叁要忍辱柔和,行忍辱波羅蜜,內心要柔和,這種人得到人天擁護,諸佛歡喜;四要住于寂靜處,內心保持安靜,在任何地方內心要保持安靜、穩定。能夠具備這種,可以遠離魔怨的殘害、破壞,也可以遠離災難。
第五,得聖者慈心。此處聖者爲初地以上的菩薩,經過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後,入于初地以上的菩薩叫聖者,聖位;初地以前叫賢者,賢位。這時你的心境就高了,得到聖者慈心,這種慈心是堅定不移的。
第六,常作利益安衆生心。那麼,你的行動只做有利于衆生的好事,使別人得到安心、安靜。
第七,身相端嚴,衆共尊敬。則你感得的身相面貌都很端正。面如滿月,心包太虛,是形容佛面的莊嚴。若你是一個慈悲柔和、有智慧、能夠忍辱的人,貌隨心生,心態不同,身體面貌都不同,面相端正,使別人能夠恭敬。
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由于和忍的因,就感得生梵世的果報。什麼叫梵世呢?有兩個解釋,一是色界的梵天,是清淨的天;二是清淨佛土,也叫梵天,清淨之天。你下一世就可以生梵天,生在清淨國土之中,就感得此果報。
“若能以此心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後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何爲無礙心,由于內心清淨,智慧很高,能夠透視觀察一些事物,自相共相,都沒有障礙,對一切事物、宇宙森羅萬象,善于觀察,從自相到共相,都通達無礙。佛有四無礙解: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到了佛的果位,對一切法都能通達,對一切法的道理能夠了解,在言辭方面,能夠表達一切法的道理,沒有障礙。
10.明離邪見功德
“複次龍王,若離邪見,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爲十?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二、深信因果,甯殒身命,終不作惡。叁、惟歸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于聖道。八、不起身見,舍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十、不墮諸難。是爲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邪見就是不信因果,誹謗因果,從而誹謗叁寶,誹謗佛法。不邪見就是正見,正見就有正信,信仰叁寶,信仰因果,信仰種善積德的功德,其中以叁世因果爲中心。所以邪見是最有破壞性的,結果也不好。能夠離開邪見,具足正見,就有十種功德。
第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就是意樂真正善良,意識方面從中得到安樂寂靜。真善等侶,指與你相伴、相接近的都是很真實、很善良、純潔無瑕的。
第二,深信因果,甯殒身命,終不作惡。就是對因果道理深切信仰,甯可犧牲生命,都不作惡,世界上這種事情很難辦到,大部分是一碰到利害關系,既不講正義,也不講因果,只要爲自己得利,什麼都做。懂因果的就不做壞事,甯可吃虧,甚至犧牲自己都可以。
第叁,惟歸依佛,非余天等。只歸依佛,不歸依其他,什麼天魔外道都不歸依。
第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心裏很直,見解很正,同時也能看到吉凶,在具體事物前有決斷,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能正確判斷道路。哪條路會遇到土匪、懸崖,哪條路安全等一切吉凶,都可以斷除疑惑,可以有決斷。所以人要正直,要有正見,只有正直正見的人才可以趨吉避凶,若你不正直正見,去問卦占蔔,解決不了問題。
佛在《遺教經》裏說:不要學占蔔星象,推步盈虛,因爲佛教講因果,只問因,不問果。世間上的人說佛法是迷信,殊不知佛早就告誡弟子不要搞這些迷信,要正命,以正法而活命。佛不講占蔔吉凶禍福,只講正直,行得端坐得正,對事情有決斷,知道何吉何凶,就會趨吉避凶,斷除疑惑。
第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不會墮入叁惡道。
第六,無量福慧,轉轉增盛。你的福德智慧,輾轉增加,不會下落。
第七,永離邪道,行于聖道。聖道就是八正道,八正道通行于世間的道德、出世間的道德,這樣就不會走邪道。
第八,不取身見,舍諸惡業。身見就是我見、我執,有身見就有顛倒,有身見就有人我之爭,就有紛爭,就要造業。
第九,住無礙見。無礙就是對事理通達無礙,能夠善于觀察事相、物理(事物的道理),從現象到本質,佛家講從緣起到性空,都能了解,達到二谛圓融,因此無往而不自在。
第十,不墮諸難。就是不會墮入八難,八難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世智辯聰、生長壽天、不生中國生邊地下賤、六根不具、佛前佛後。如能遠離邪見,不昧因果,深信因果,就可以遠離這八種災難。
“若能以此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成了佛以後,速證一切佛法,有最高的智慧,恢複如來的法身,其中就有自在神通,具足如來的叁身四智、五眼六通。叁身就是法身、報身、化身;四智就是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漏盡通。
(四)明十善業勝行
十善業道是五乘共法,修學佛法以人天乘爲基礎,要奉行十善業道。能夠奉行十善業道,聲聞、緣覺、菩薩乃至于佛乘都可以成就;能夠奉行十善業道,自己淨化心靈,也能淨化家庭、社會、國家,自覺覺他,功用很大,對于維持家庭和睦、穩定社會秩序、提高人們的道德,起很大作用。但是在修十善業道的基礎上,必須進一步與菩薩行相結合。
這一段講十善業的勝行。勝行就是一種很殊勝的行持。爲何殊勝?因爲修菩提心,包括大智慧、大悲心、大願力、大行,大悲大願大智大行,這種行對象廣、範圍大、目標高,殊勝廣大,叫勝行。
殊勝行包括下面內容:六度、四攝、四無量心、叁十七菩提分,另外在佛果方面,所成佛果,包括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佛果殊勝,名相很多,內容很多。
1.明六度
六度爲: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其中又各有分類。
第一布施度,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叁種。
第二持戒,單是菩薩戒就包括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第叁忍辱,菩薩忍辱包括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第四精進,包括被甲精進、攝善法精進、饒益有情精進。
第五禅定,也叫靜慮,包括世間禅、出世間禅等。
第六智慧,包括真谛(觀空)智慧、俗谛(觀緣起)智慧。在修行過程中包括加行智、根本智、後得智,加行智就是在加功用行過程中的修行,例如多聞熏習、修止觀;根本智就是在入見道時觀空,證得空性;後得智就是見道之後,爲了以悲心救度衆生,設立文字語言教,深明緣起,廣說經教,方便度生。
(1)明布施度
“爾時世尊,複告龍王言,若有菩薩,依此善業,于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不爲一切怨賊損害。”
首先廣明布施度。布施就是修施舍,施是萬行之首,也是萬善之首,施分爲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叁種。施的功德很大,第一能除我執,我執是生死根本;第二能除貪心,貪…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講于上海玉佛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