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因緣果,或染汙或清淨,這一段裏面講得很詳細。
乙二正明十善業道。十善業是哪十善,十善業的功德如何,最重要的是說明善法的作用、善法的名稱、善法的體相。
乙叁明十善業的功德。修不殺生有何功德,修不盜有何功德,乃至于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有何功德,相反,十善業的反面叫十惡業,不行十善而行十惡有何過失。
乙四明十善業的勝行。就是結合修十善業同時發菩提心,修菩薩行,這是一種殊勝之行,其中就要發四無量心:慈、悲、喜、舍,行動上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這六度都是自度度他。結合六度,攝受群衆,感化群衆,要修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以四種法攝受衆生,教化衆生。除六度四攝外,還有叁十七菩提分,此外,還要修止觀,修方便,所以這一段內容很廣。
六度四攝、四無量心、叁十七菩提分、止觀方便,都是屬于菩薩的殊勝之行。我們雖然是凡夫,除了奉行五戒十善外,必須要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菩薩行就包含上述內容,這種行很殊勝,沿著菩提的道路會得到佛果,即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位次在《華嚴經》裏講得很清楚。
《華嚴經》的內容除了講法界觀、一切唯心造以外,就是由菩薩到成佛的路線圖,五十二個成佛的階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都屬于資糧位。首先建立信仰,在信仰的基礎上多聞熏習,修福修慧,內容很具體;十住要保持正念,思維要端正,見解要正確,正念相續;十行就是必須在行動上要自利利他,搞慈善福利,救苦救難,救度災厄;十回向就是不能把功德獨占爲己有,要把這些功德回向給所有衆生,包括我們的六親眷屬。有了這個資糧,再經過加行位,唯識法相的加行位是止觀,破除能取、所取,對外境的追求,對自己的主觀執著,心境雙亡,證入見道位,然後登上十地,進入初地;從初地本著緣起性空的見解,逐步修持,分分斷除煩惱障、所知障,分分證得真如,逐步上升,到十地圓滿;在金剛道斷除二障的種子,進入解脫道,到等覺、妙覺,圓成佛果。
修菩薩行,必須發長遠心,走這條道路,在走的過程中,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失菩提心,不斷菩薩行,要有這個精神,所以稱爲殊勝之行,表示菩薩精神煥發,勇猛無畏。另外菩薩行經曆的階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很殊勝,功德也很大,當然這些具體功德、具體內容,大家學《金剛經》、《華嚴經》、《法華經》、《般若經》,逐漸就可以體會。
乙五明十善業的殊勝。修十善業有何殊勝,特別提出修十善業結合菩薩行的殊勝之處,這是正文的第五大段,都屬于正宗分。
第叁大段甲叁流通分,也就是最後一段,佛說經以後,聽衆得了法喜,歡喜踴躍,同時佛指示要廣爲流通,使所有信衆都能依教奉行,傳播佛音。
(一)明世出世間業果
世間有世間因果,出世間有出世間因果,世間的因果屬于雜染行,出世間的因果屬于清淨行。
1.就因明果
鹿野苑叁轉*輪
佛在成道以後,最初在印度鹿野苑爲五比丘講法。五比丘原來是五大臣,佛出家以後,先修苦行,後到雪山修行,因爲父王不放心,派遣五大臣暗中保護,從苦行林到雪山,這五大臣都是跟隨佛的。但是釋迦牟尼佛在雪山苦行六年,因爲太苦了,沒有完成道業,所以佛就感覺到修行不能過于苦,要適當保護身體,借假修真,故離開雪山,在尼連禅河沐浴,沐浴後接受牧女的供養,身體恢複後,繼續在菩提樹下靜坐修道。此時五大臣認爲佛離開雪山後退了道心,就離開了佛,離開佛後在鹿野苑繼續修行。佛在成道之後,憶念五大臣,首先到鹿野苑度化他們。
當佛走進鹿野苑時,五大臣最初心理狀態不正常,有點輕視佛,但是佛寶相莊嚴,巍然不動,形象慈悲莊嚴,令他們感動。于是五大臣起立接佛,佛就度化他們出家,這就是阿若憍陳如等五人,從此時開始,佛就爲他們講法,內容是四谛法:苦集滅道,共講了叁次,稱爲叁轉*輪。
苦集滅道四谛法
四谛就代表世出世間因果道理,是真實不虛的,故爲谛,就是真理、四種真理;苦集就是世間因果,滅道就是出世間因果。世間因果從果來講,衆生是苦,作爲一個人、一個生命,八苦交加,《瑜伽師地論》裏講“一百零八種煩惱就有一百零八種痛苦”,內心的憂慮、身體的逼迫,無非是苦,外面還有叁災八難、天災人禍,各種災害威脅,所以常在恐怖中。
《法華經》比喻人是在叁界火宅中,沒有安全。這種苦果的來源就是無明煩惱。根本無明是我執,枝末無明是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等。由我執這個根本無明就産生枝末無明貪嗔癡等一切煩惱,有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由于煩惱就造業,有善業、惡業、不動業,善業生人天,惡業墮叁惡道,不動業升入世間禅定、色界天、無色界天。總之,這都是世間的因果,在六道輪回之中。所以佛教講你的際遇不好,受逼迫、受痛苦、受災害,不要怨天尤人,要找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過去生中,由無明引起煩惱,由煩惱造業種下因,如現在再不改悔,還是繼續種因,就會繼續在六道輪回中不能出離。
那麼如何出離呢?要知道滅道二谛。滅道是出世間的因果,滅就是消滅,消滅世間的痛苦,消滅煩惱,也就是痛苦的根源,證得涅槃。如何消滅?就要修八正道,就是佛在此時爲五大臣講的八正道的內容,要具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要消滅苦果,證得涅槃,必須履行八正道。
八正道
正見就是正確的見解,有正確的見解才有智慧,這種見解就是緣起性空,由緣起知因果,由性空了解無我的道理,這是正確見解。有正確見解就要去掉邊見邪見,邊見就是常見斷見,邪見就是不相信因果、誹謗因果,這種人很多。
正思維就是正確的思想,有正確的見解才有正確的思想,即有正見才有正思維,你的思想、觀察、結論,才有正確的結果,而後才有正確的行動,即正語、正業、正命。
正語就是正確的語言,不說謊話、挑撥離間話、粗惡話、下流庸俗話,而要說誠實語、正直語、柔軟語、和合語。
正業是正當的行動,不殺不盜不邪淫,凡是損人利己的事情不要做,損害他人而利益自己這是惡,惡業不要造,行動要正,要善良。
正命,就是以正法而活命,不以邪法而活命,在家搞工農商,正當的積累、收入、開支,不要欺心昧己,這就叫正命。
正精進就是對善法不斷努力,不懈怠,不退墮。
正念是保持正確的念頭,不要有邪念。
正念相續,就是定的功夫,爲正定。
八正道是佛最初爲五比丘講四谛法時而講的佛教基本修行方法。正見、正思維屬于慧,正語、正業、正命屬于戒,正念、正定屬于定,合起來就是戒定慧;正精進通于“戒定慧”叁種,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
修出世因得出世果,其性質是清淨的。至于世間因,就難免雜染,有業雜染、煩惱雜染、生雜染。業雜染就是屬于行動、惡業;煩惱雜染就代表貪嗔癡等等;生雜染就代表我們這個報身,隨業受報,是雜染的。
佛最初爲五比丘講法,具體記載就在《阿含經》中,《阿含經》有四大部:《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壹阿含經》。《阿含經》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一般史學家稱爲原始佛教。解釋《阿含經》的有《大毗婆沙論》、《俱舍論》。
佛的十一種名號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衆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世尊”,是佛的名號之一。佛的名號有十一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尊”的含義爲:佛是叁界導師,由于福德圓滿具足,被世間恭敬禮拜,故稱爲世尊。
衆生的由來
在此法會上,佛就告訴龍王說:“一切衆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當時代表應機的群衆以龍王爲首,因爲是龍王請佛到龍宮講法,故直接稱爲龍王,像《彌陀經》是以舍利弗爲代表,《金剛經》以須菩提爲代表,指具有代表性。
什麼是衆生?衆生的生命以人舉例,不是孤立在空間,是靠衆緣而成就,生長養育離不開父母,教育離不開師長,幫助離不開朋友、兄弟姐妹,吃飯離不開農夫,住房離不開建築工人,保持安靜過安定生活離不開國家。有衆力因緣才能使生命維持下去,一切衆生都是如此,是因緣生法。
無始以來一切衆生都在生命的長河中不斷相續,多生多世都在生命的長河中分段生死,生命相續不斷。講到衆生就很多,包括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各類衆生都在其中。衆生在生死中輪轉,原因是“心想異故,造業亦異”。
五遍行心所
心代表心王,想代表心所,每人都有各自的想法,衆生界也各有想法,因爲處境不同,煩惱不同,想法也不同。想在五十一個心所法裏面屬于五遍行之一,五遍行心所爲:觸、作意、受、想、思,指心生起來時,此五個心所統統都有,遍于叁界五趣,稱爲遍行。觸就是感觸,感觸以後就注意,注意以後就領受,領受以後就想象,想象以後內心就動了,有所造作,此爲觸、作意、受、想、思。所以佛教的唯識法相這門學問比世間的心理學還深,分析得很微細。
有想象就有造作,造作就是由于思心所發動,思心所屬于第六意識,第六意識以思爲主,“動身發語獨爲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動身發語”,指身業、口業首先就是由意業發動,沒有意業就不會有身業、口業。意業這個思心所是正確的,則行動和語言都是正確的;假如是邪惡的,則行動和語言也是邪惡的,就造出惡業,熏成業種。業種子是潛伏在阿賴耶識中的善惡業能力,成熟以後又感報,所以身意相應。從佛經角度,基本上有四種:貪行人、嗔行人、癡行人、等行人,等行人就是貪嗔癡都具足。
菩薩畏因,衆生畏果
一般來說,凡夫的心想都是有煩惱的,有根本煩…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講于上海玉佛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