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因缘果,或染污或清净,这一段里面讲得很详细。
乙二正明十善业道。十善业是哪十善,十善业的功德如何,最重要的是说明善法的作用、善法的名称、善法的体相。
乙三明十善业的功德。修不杀生有何功德,修不盗有何功德,乃至于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有何功德,相反,十善业的反面叫十恶业,不行十善而行十恶有何过失。
乙四明十善业的胜行。就是结合修十善业同时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这是一种殊胜之行,其中就要发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行动上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都是自度度他。结合六度,摄受群众,感化群众,要修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以四种法摄受众生,教化众生。除六度四摄外,还有三十七菩提分,此外,还要修止观,修方便,所以这一段内容很广。
六度四摄、四无量心、三十七菩提分、止观方便,都是属于菩萨的殊胜之行。我们虽然是凡夫,除了奉行五戒十善外,必须要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菩萨行就包含上述内容,这种行很殊胜,沿着菩提的道路会得到佛果,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位次在《华严经》里讲得很清楚。
《华严经》的内容除了讲法界观、一切唯心造以外,就是由菩萨到成佛的路线图,五十二个成佛的阶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都属于资粮位。首先建立信仰,在信仰的基础上多闻熏习,修福修慧,内容很具体;十住要保持正念,思维要端正,见解要正确,正念相续;十行就是必须在行动上要自利利他,搞慈善福利,救苦救难,救度灾厄;十回向就是不能把功德独占为己有,要把这些功德回向给所有众生,包括我们的六亲眷属。有了这个资粮,再经过加行位,唯识法相的加行位是止观,破除能取、所取,对外境的追求,对自己的主观执著,心境双亡,证入见道位,然后登上十地,进入初地;从初地本着缘起性空的见解,逐步修持,分分断除烦恼障、所知障,分分证得真如,逐步上升,到十地圆满;在金刚道断除二障的种子,进入解脱道,到等觉、妙觉,圆成佛果。
修菩萨行,必须发长远心,走这条道路,在走的过程中,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失菩提心,不断菩萨行,要有这个精神,所以称为殊胜之行,表示菩萨精神焕发,勇猛无畏。另外菩萨行经历的阶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很殊胜,功德也很大,当然这些具体功德、具体内容,大家学《金刚经》、《华严经》、《法华经》、《般若经》,逐渐就可以体会。
乙五明十善业的殊胜。修十善业有何殊胜,特别提出修十善业结合菩萨行的殊胜之处,这是正文的第五大段,都属于正宗分。
第三大段甲三流通分,也就是最后一段,佛说经以后,听众得了法喜,欢喜踊跃,同时佛指示要广为流通,使所有信众都能依教奉行,传播佛音。
(一)明世出世间业果
世间有世间因果,出世间有出世间因果,世间的因果属于杂染行,出世间的因果属于清净行。
1.就因明果
鹿野苑三转*轮
佛在成道以后,最初在印度鹿野苑为五比丘讲法。五比丘原来是五大臣,佛出家以后,先修苦行,后到雪山修行,因为父王不放心,派遣五大臣暗中保护,从苦行林到雪山,这五大臣都是跟随佛的。但是释迦牟尼佛在雪山苦行六年,因为太苦了,没有完成道业,所以佛就感觉到修行不能过于苦,要适当保护身体,借假修真,故离开雪山,在尼连禅河沐浴,沐浴后接受牧女的供养,身体恢复后,继续在菩提树下静坐修道。此时五大臣认为佛离开雪山后退了道心,就离开了佛,离开佛后在鹿野苑继续修行。佛在成道之后,忆念五大臣,首先到鹿野苑度化他们。
当佛走进鹿野苑时,五大臣最初心理状态不正常,有点轻视佛,但是佛宝相庄严,巍然不动,形象慈悲庄严,令他们感动。于是五大臣起立接佛,佛就度化他们出家,这就是阿若憍陈如等五人,从此时开始,佛就为他们讲法,内容是四谛法:苦集灭道,共讲了三次,称为三转*轮。
苦集灭道四谛法
四谛就代表世出世间因果道理,是真实不虚的,故为谛,就是真理、四种真理;苦集就是世间因果,灭道就是出世间因果。世间因果从果来讲,众生是苦,作为一个人、一个生命,八苦交加,《瑜伽师地论》里讲“一百零八种烦恼就有一百零八种痛苦”,内心的忧虑、身体的逼迫,无非是苦,外面还有三灾八难、天灾人祸,各种灾害威胁,所以常在恐怖中。
《法华经》比喻人是在三界火宅中,没有安全。这种苦果的来源就是无明烦恼。根本无明是我执,枝末无明是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等。由我执这个根本无明就产生枝末无明贪嗔痴等一切烦恼,有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由于烦恼就造业,有善业、恶业、不动业,善业生人天,恶业堕三恶道,不动业升入世间禅定、色界天、无色界天。总之,这都是世间的因果,在六道轮回之中。所以佛教讲你的际遇不好,受逼迫、受痛苦、受灾害,不要怨天尤人,要找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过去生中,由无明引起烦恼,由烦恼造业种下因,如现在再不改悔,还是继续种因,就会继续在六道轮回中不能出离。
那么如何出离呢?要知道灭道二谛。灭道是出世间的因果,灭就是消灭,消灭世间的痛苦,消灭烦恼,也就是痛苦的根源,证得涅槃。如何消灭?就要修八正道,就是佛在此时为五大臣讲的八正道的内容,要具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要消灭苦果,证得涅槃,必须履行八正道。
八正道
正见就是正确的见解,有正确的见解才有智慧,这种见解就是缘起性空,由缘起知因果,由性空了解无我的道理,这是正确见解。有正确见解就要去掉边见邪见,边见就是常见断见,邪见就是不相信因果、诽谤因果,这种人很多。
正思维就是正确的思想,有正确的见解才有正确的思想,即有正见才有正思维,你的思想、观察、结论,才有正确的结果,而后才有正确的行动,即正语、正业、正命。
正语就是正确的语言,不说谎话、挑拨离间话、粗恶话、下流庸俗话,而要说诚实语、正直语、柔软语、和合语。
正业是正当的行动,不杀不盗不邪淫,凡是损人利己的事情不要做,损害他人而利益自己这是恶,恶业不要造,行动要正,要善良。
正命,就是以正法而活命,不以邪法而活命,在家搞工农商,正当的积累、收入、开支,不要欺心昧己,这就叫正命。
正精进就是对善法不断努力,不懈怠,不退堕。
正念是保持正确的念头,不要有邪念。
正念相续,就是定的功夫,为正定。
八正道是佛最初为五比丘讲四谛法时而讲的佛教基本修行方法。正见、正思维属于慧,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正念、正定属于定,合起来就是戒定慧;正精进通于“戒定慧”三种,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修出世因得出世果,其性质是清净的。至于世间因,就难免杂染,有业杂染、烦恼杂染、生杂染。业杂染就是属于行动、恶业;烦恼杂染就代表贪嗔痴等等;生杂染就代表我们这个报身,随业受报,是杂染的。
佛最初为五比丘讲法,具体记载就在《阿含经》中,《阿含经》有四大部:《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壹阿含经》。《阿含经》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一般史学家称为原始佛教。解释《阿含经》的有《大毗婆沙论》、《俱舍论》。
佛的十一种名号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世尊”,是佛的名号之一。佛的名号有十一个: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尊”的含义为:佛是三界导师,由于福德圆满具足,被世间恭敬礼拜,故称为世尊。
众生的由来
在此法会上,佛就告诉龙王说:“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当时代表应机的群众以龙王为首,因为是龙王请佛到龙宫讲法,故直接称为龙王,像《弥陀经》是以舍利弗为代表,《金刚经》以须菩提为代表,指具有代表性。
什么是众生?众生的生命以人举例,不是孤立在空间,是靠众缘而成就,生长养育离不开父母,教育离不开师长,帮助离不开朋友、兄弟姐妹,吃饭离不开农夫,住房离不开建筑工人,保持安静过安定生活离不开国家。有众力因缘才能使生命维持下去,一切众生都是如此,是因缘生法。
无始以来一切众生都在生命的长河中不断相续,多生多世都在生命的长河中分段生死,生命相续不断。讲到众生就很多,包括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各类众生都在其中。众生在生死中轮转,原因是“心想异故,造业亦异”。
五遍行心所
心代表心王,想代表心所,每人都有各自的想法,众生界也各有想法,因为处境不同,烦恼不同,想法也不同。想在五十一个心所法里面属于五遍行之一,五遍行心所为:触、作意、受、想、思,指心生起来时,此五个心所统统都有,遍于三界五趣,称为遍行。触就是感触,感触以后就注意,注意以后就领受,领受以后就想象,想象以后内心就动了,有所造作,此为触、作意、受、想、思。所以佛教的唯识法相这门学问比世间的心理学还深,分析得很微细。
有想象就有造作,造作就是由于思心所发动,思心所属于第六意识,第六意识以思为主,“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动身发语”,指身业、口业首先就是由意业发动,没有意业就不会有身业、口业。意业这个思心所是正确的,则行动和语言都是正确的;假如是邪恶的,则行动和语言也是邪恶的,就造出恶业,熏成业种。业种子是潜伏在阿赖耶识中的善恶业能力,成熟以后又感报,所以身意相应。从佛经角度,基本上有四种:贪行人、嗔行人、痴行人、等行人,等行人就是贪嗔痴都具足。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一般来说,凡夫的心想都是有烦恼的,有根本烦…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讲于上海玉佛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