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依我而住,我不在依四念处而住,要保持正见,有正见才有正念。
以戒为师
阿难又问:“佛在我们依佛为师,佛是我们的导师,佛圆寂后我们依止谁为师?”佛答复:“以戒为师。”《四十二章经》讲:“佛子离佛数千里,当念佛戒。”能实行戒,佛就在,就是依佛而住。这里就说到戒律的重要。《华严经》讲:“戒为无上菩提本。”
戒的三个含义
戒有三个名称,第一名为波罗提木叉。“以戒为师”就是“以波罗提木叉为师”。此戒以防护诸根,增长善法,乃诸善法中之最初门,故称波罗提木叉,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学等。能够依止戒律,遵守戒律,就能得到身解脱、心解脱、慧解脱,三业就可清净。身解脱不为业障所累,心解脱不为烦恼所障,慧解脱不为无明愚痴所蔽。
戒的第二名为尸罗,意为清凉。能够守戒,内心的烦恼火就可以熄灭,得到清凉。消除内心的热恼,由热恼转为清凉,这是尸罗的意思。
戒的第三名为毗尼,意为调伏。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依法依律,就可以调伏烦恼,调伏一切障碍。
以上对戒的三个解释都说明戒的功德很大,意义很深。故有几个譬喻:能守戒持戒,戒如良医良药,可以治病,人生最大的苦是病苦,戒是良药;戒如甘露,甘露洒下来可以得到清凉,观音菩萨的甘露水可以消除众生的烦恼,消灭一切灾难;戒如船筏,由生死的此岸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必须乘船,如果没有船,不守戒是达不到的;戒又像暗夜中的明灯和火炬,有火炬,有明灯,在暗夜中行走就可以走光明正道,不至于有危险,可以保证安全。
如是我闻的来历
阿难又问:“佛,您灭度后,我们要结集经典,佛所说经典的头一句应如何说?”佛回答:“如是我闻。”意思是:这是我阿难亲自听到佛说的,以此证明这部经是佛说的,是阿难亲自听到的。
默摈的含义
阿难最后提的问题是:“佛灭度前,大众和合无诤,佛圆寂后,假如僧团有恶性比丘,即不遵守戒律、纪律的比丘,该如何办?”佛回答:“默摈。”意思是大家孤立他,使他从中得到教育和转化,以德来感化。僧团中有比丘违反了纪律,并不是说马上就开除,赶出山门,而是尽量转化,先孤立他,后大家帮他转化。所以后来百丈建立丛林清规,班首拿块香板,实际是警示,不一定真打。
所以“如是我闻”这句话,是佛教授阿难这么写的。“如是”代表信成就,“我”代表闻成就,“一时”代表时成就,“佛”,代表释迦牟尼佛。佛,梵语佛陀,此云觉者,是觉悟了真理的圣人,这里的佛,就是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教主。
为何提倡人间佛教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提倡人间佛教、人生佛教呢?大家要了解一个内容:释迦牟尼佛,过去多生累劫以来,都是以人身修菩萨行,在经典中,有《佛说本生经》、《佛说本事经》。《本生经》讲述佛过去生中行菩萨道的一些经历,如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等等,都是以人出现;《本事经》讲述声闻、独觉、菩萨,在过去生中修行的事迹。所以佛在修行因中,修菩萨行,是以人身出现。
此生示现成佛,还是以人身出现,生在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宫,为净饭王的太子,后来出家修行,在雪山,在菩提树下静坐成道,成道后说法,都是以人身出现。所以佛诞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说法在人间,而且是因机施教;同时听法的人都是比丘、菩萨众,占绝对多数,百分之九十多,其余才是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其中心点是教化众生,以人为主。
中国的《易经》讲三才:天、地、人。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间,顶天立地,天地的变化是随着人心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易家哲学思想。中国的传统文化过去是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尽管派别很多,但是其思想的根源就是《易经》。《易经》是最早的,《易经》的思想是很伟大的。孔子讲仁,孟子讲中庸,离不开《易经》;道家讲道,讲天人相应,也离不开《易经》;各个学派的中心思想均以此为基础。
和合哲学不新鲜
我从报纸上看到,目前有一种提倡和合的哲学,“和合”二字就是佛家所讲的,佛教讲六和敬: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持,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这种团结精神超出一般的团结,非常高大,意义很深,能够化解一切矛盾,消除一切鸿沟,使人与人、人与生物、人与自然环境相处都和谐。所以和合哲学也不是新鲜的,它来源于佛家思想。
人在天地中间,顶天立地,一切事物的变化,以人为枢纽,因此我们要根据佛的本怀、佛教的传统,上弘下化,这就离不开人间佛教。提倡人间佛教,就是既不违背传统,又适应时代,以人为本。温家宝总理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切都要协调,这就是和合哲学。
海龙王请佛说法
经文中的“佛”是代表释迦牟尼佛,释迦是种族名称,牟尼是名。释迦翻译成中文就是能仁、慈悲的意思;牟尼代表寂灭、智慧,经常在定中,静中思虑,很有智慧。佛具足大悲大智,这是佛的功德,代表主成就;娑竭罗龙宫是处成就,娑竭罗是印度语,译成中文意思是咸海之下的龙宫。
龙的种类有天龙、空龙、陆龙、海龙,就是天上有龙,空中有龙,陆地有龙,海里有龙,此处的龙指海龙。陆地上原来也是有龙的,中国历史书上记载得有,《山海经》讲:“深山大泽,适生龙蛇。”根据考古,也发现过龙的骨头。
龙是畜生道,但有福德和威力,龙腾致雨。《海龙王经请佛品》有一段记载:有一次佛在灵鹫山说法,其中海龙王也参加听法,他闻法欢喜,佛说法以后,他就请佛到龙宫讲法、受供,海龙王从陆地到海底,化作了三道宝阶,从海面通向海底的龙宫,佛和大弟子们就从宝阶走下到龙宫说法,讲《佛说十善业道经》。根据历史记载,大乘经典《华严经》也是从龙宫取出来的。
当时听众有哪些呢?有八千大比丘众。八千是个数字,大比丘就是有所成就的阿罗汉等。
比丘就是乞士
比丘是印度语,译为汉语就是“乞士”,乞求的人,这是根据当时印度的情况讲的,印度当时比丘众按佛教的制度,不持银钱,不得积聚财物,过午不食,在外面根据信众的要求托钵受食,故称为乞士。其中心内容是:对内向佛陀乞求法教,以养法身;对外向施主乞求饮食,以资色身,借假修真。这个色身的存在虽然是假的,但由假可以修真,还不能离开这个假。
佛法讲资生资具: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要维持生活,就不能没有。当然,出家人、比丘的生活以戒为主。戒就要过淡泊的生活,少欲知足,戒的中心就是淡泊朴素、勤劳刻苦、少欲知足,这是戒对我们的要求,希望大家注意。能够守戒,就能修定,然后才能发慧,才能坚定信念,增长道风,这是首要的标准。
比丘的资生资具随着地方、气候的变化也有所不同。由于中国汉地既不像印度,也不像泰国、缅甸等地,制度不同,气候不同,随着环境的变化,生活习惯也有所不同。汉地的习惯是寺庙有财产,每天吃三顿饭,不如此就无法生活。最关键的是要维护“淡泊少欲”的中心思想,在家众也同样要注意这个问题。
淡泊少欲、勤劳刻苦是最高的道德。人世的矛盾纷争、各种灾难,就是因为缺乏这个思想。人与人争,国与国争,家庭中弟兄姊妹相争,也是缺乏这个思想。由于贪心重,为了争夺财产、地位、金钱,家不家国不国,形成混乱,形成矛盾,灾难就随之而起。
当今时代,信息瞬息万变,特别是人的物欲很盛,权钱斗争激烈。我们出家众在道场里,千万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要计较我的生活如何,待遇如何,不要比较那处钱多此处钱少,否则,你守不了庙,也持不了戒。违反根本精神,久而久之就变化了,寺庙变质,佛教变质,是很危险的事情,我们要严防这一点。
比丘的三种翻译
比丘的翻译一是乞士,二是破魔,三是怖魔。破魔是可以破除烦恼,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怖魔是指你能守戒,作一个清净比丘,可使魔王、魔子魔孙恐怖,魔道不能盛行。此经中的比丘有八千众。
菩萨就是觉悟有情
“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同时在会的菩萨也很多。菩萨在印度语叫菩提萨埵,翻译成中文叫觉悟有情,意思是菩萨就是觉悟真理的有情,已经觉悟到真理的有情,具足正见正念的有情,同时作为菩萨既要自觉也要觉他。
玉佛寺举行的“觉群文化周”,觉群,就是菩萨的意思,觉悟群众嘛!菩萨的精神是具备大悲、大愿、大智、大力,四大菩萨中,观音菩萨代表大悲,文殊菩萨代表大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大行,地藏菩萨代表大愿,悲智行愿,体现菩萨的精神。
菩萨戒叫金刚光明宝戒
菩萨戒叫佛戒,又叫金刚光明宝戒,形容它的重要,地位比较高。高在何处?因为具足悲心,有智慧,有大愿,有大行。菩萨又分为因位菩萨、果位菩萨,受了菩萨戒,叫因位菩萨,果位菩萨就是初地以上到十地,都叫果位菩萨。
我在韩国参加中日韩三国会议时,看到韩国的佛教徒比较多,佛教传统没有丧失,韩国的佛教徒设有电视台、广播台,宣传佛法,建筑都是很新的高楼大厦,外面贴的标语是:愿人人学菩萨。假如学菩萨的人多了,佛教的教义就可以宣传出去,净化人心,稳定社会,度脱众生,我们就要发这个菩提心。
传授菩萨戒的师父有:传戒师、羯摩阿阇黎、教授阿阇黎。传戒师代表释迦牟尼佛;羯摩阿阇黎代表文殊菩萨;教授阿阇黎代表弥勒菩萨。传戒过程中求十方菩萨为证明,十方诸佛都是师父,十方菩萨都是同学。戒叫金刚光明宝戒,叫佛戒,所以菩萨境界是很高的,位次也很高,而菩萨广度众生的作用发挥起来很大。
以上这一段就是序分,就是说法因缘,六种成就。
二、正宗分
概说各段大义
第二大段,为甲二正文,正文内容共分为五大段。
乙一明世出世间业果。入世间因果属于染污性,出世间因果属于清净性,世出世间…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讲于上海玉佛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