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另外宋代的施护三藏也曾译过这部经,他译的名称叫《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
(肆)释经文
一、序分
传统上经文全文要分成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第一是序分,说明说法因缘;第二是正宗分,讲经文内容;第三流通分,就是最后的结论。
分这三分,我们要怀念晋代的道安法师,他在那个离乱的年代,讲经弘法,对振兴佛教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师父就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神僧佛图澄。
佛图澄现神通降服石勒
佛教在东汉明帝时,正式传入中国,经过三国魏晋南北朝,此时北方的五胡十六国,不断地兴起,又不断地灭亡。其中后赵这个国家有两个暴君,石勒、石虎,这两个暴君,杀人都不眨眼。
这个时候,佛图澄就从西域来。佛图澄是一个神僧,善于咒术,同时也能够预知吉凶,他来了以后,群众很欢迎他。石勒听后不相信,就把佛图澄召到宫中,说:别人喊你神僧,你把神通显给我看看。佛图澄为了感化他,当时就盛一钵水,对着水画符号念咒,这水里面刹那之间就生出青莲花。石勒说你再显一下,接着他就在地上画一条龙,念了咒以后,龙马上就飞向天空,弄得石勒眼花缭乱,很佩服,于是就把他留在军中。
佛图澄善知吉凶,听到铃声,就知行军利不利,是打胜仗还是打败仗,后来石勒起了一种坏心:佛图澄这么厉害,这个人不能留啊!就打算杀他。在这个情况之下,佛图澄就离开他了。
道安依止佛图澄出家
佛图澄在当时的京都长安讲法,这个时候道安就依止他出家。因为道安法师貎不出众,佛图澄为了锻炼他,就派他到农田耕种,进行劳动。在辛勤耕种之下,道安法师能够经得起锻炼,后来为佛图澄所赏识,就正式给他剃发出家。
道安出家以后,学习经论,由于智慧很高,很快就通达经论,也通达世间的学问,于是就在长安弘法,依止他学法的人数以千计,庐山慧远大师就是其中之一。慧远大师是净土宗的第一代祖师,学问很高,博通经史。在此过程中,道安法师对佛教振兴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卓越成绩。
首先,开始建立各种制度。佛教刚传到中国时,生活、讲经说法、参禅、授戒等各种制度都没有建立,道安法师就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各种规范,建立了制度。所以从道安法师开始,中国的僧伽制度初具规模。到了唐代,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就比较具体化了,但是道安法师是这方面的创始人,功劳很大。
出家人都姓释的来历
第二,统一出家人的姓。原来僧人的姓名,出了家以后还是用的俗姓,张××、王××、李××,道安法师根据佛说《阿含经》的“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同尊释种”,就是说各条大河最后归入大海,就没有河的名字了,都是大海,各种姓氏的人出家,跟着释迦牟尼佛姓,释迦以种族为姓,都姓释。于是从道安法师开始,出家人就统一姓释。
道安法师分科判教
第三是分科判教。他当时对于翻译过来的经典进行归类、整理,在讲经之前把经文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使经文内容很突出,层次很清楚,一看就明白。当然以后各祖师有更详细的分科,但最早是从道安法师开始的。
经文根据内容,分为三段:甲一、甲二、甲三。甲一就是序分,内容就是说明因缘,为证信分,这一段就证信经文是正确的,是佛说的;甲二为正宗分,宣说经文内容,就是正文;甲三就是最后的结论,为流通分。
现在根据经文的甲一、甲二、甲三,从序分开始讲。
六种成就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这一段序文里面,根据传统的讲法,包括了六种成就。“如是”代表信成就,“我”代表闻成就,“时”代表时成就,“佛”代表主成就,“娑竭罗龙宫”代表处成就,“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代表众成就,即听众的成就。
从六成就来看,说明佛典是有根据的,内容可靠可信。有听的人、闻的人,闻的人是阿难,以阿难为代表。有时间,这个时间虽然没有明确标出,但是根据各个国家历法不同,同时当时佛说法,也没有一定的处所,天上、人间、龙宫,都曾说法,所以时间没有明确标定。
佛就是说法主,娑竭罗龙宫是地方,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就说明有很多听众:比丘、菩萨、群众、人非人等。这些均说明这部佛经是有根据的。
佛经的内容是真是假,除了这六种根据以外,还有一个判断标准,就是根据佛说法内容来判断。佛最初说四谛法,讲《阿含经》,同时也讲大乘经,大乘经的内容一是般若,二是瑜伽。般若讲缘起性空,瑜伽讲唯识法相。
三法印是三乘共通的思想
那么,三乘共通的思想是什么呢?就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称之为三法印。所谓印者,即是佛教的心印、中心思想,以此印可分辨佛教与外道的差别、与世间学问的差别。
判断经典真假的标准
过去曾经有些人根据考证学,说那部经是真的、这部经是假的,那部论是真的、这部论是假的,引发了许多争论。根据考证,根据进化论的眼光来对待佛经,是不正确的。殊不知,佛经是佛陀自证境界,超越了世间法,超越了时间空间,不能用世间法的眼光在时空的范围内衡量佛法,最重要的要看这一部经典是不是讲“四谛、十二因缘、三法印”,是不是讲“缘起性空”,是不是讲“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违反这些内容,违背佛教的规律,那就不是佛说的,肯定是假的;不违反这些内容,符合佛教的大小乘共通的基本教义,就是佛说的。
现在各个大学有研究佛学的,各个社科院也有研究佛学的,他们只是在研究学问,但不是实行者。他们中有些是根据历史的进步、历史的变化来看问题,有些是根据某种立场来看问题,所以你们读佛学院的、信三宝的,去新华书店等处买佛教方面的书,阅读时千万要注意这个问题。
在解放初期至“文革”期间也办过佛学院,为何从佛学院出来的人成就很少、变化很大呢?大家想想历史原因,就是这些教师根据某种观点、某种哲学思想来对待佛法,假如学生听他们的话,服从他们,学生自己也就变了。这是需要提高警惕的啊!佛法要建立信仰,建立道心,如不依教奉行,如何建立信仰和道心?戒律松驰,道风淡化,不能说是没有原因的。所以在佛学院或不在佛学院但都属于研究佛法的人,要注意这点,非常重要。
佛入涅槃时与魔的对话
“如是”,就是说这一部经的内容,叫“如是我闻”;“我”代表阿难,“我”是一个代名词、一个符号,不是真正的我体,是假名安立的;“闻”是亲自听闻。佛临涅槃时,阿难请示佛,经首句该如何写,佛就告诉他写“如是我闻”。这里再讲一下历史。
佛在八十岁入涅槃,一般说来是19岁出家,30岁成道,说法49年,80岁入涅槃。在入涅槃之前,佛知道要走了,机缘已尽,于是移居双林树下。此时,据说魔王的心情迫不及待。因为有佛住世,有僧众出家,邪魔不甘心,所谓正邪不两立,就像水火不相容一样。佛初成道时,魔就来干扰,被佛战胜了,佛要入涅槃,魔王波旬出现,对佛说:
“佛,你说法这么多年,因缘已尽,你应该入灭了。”
佛说:“你讲错了,佛要住世,一劫多劫,是佛的悲愿,也是众生的法缘。”
魔就退了。不久魔又再次出现,说:“佛,你应该入灭了。”
佛自己也知道因缘要尽了,他对魔说:“你不用说了,去吧。”魔就隐退了。
佛遗教三经
此时阿难尊者知道佛要入涅槃了,就感情冲动,痛哭流涕,因为阿难随佛很久,年纪较小,经常接近佛,听佛的教授和教诫,形影不离。后来阿耨楼陀尊者就对他说:阿难,因缘已尽,哭有何益?现在唯一要做的是有什么问题赶紧向佛请示!
佛最后说法有几部经典,即佛遗教三经:《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佛学院都开有这门课程,是必须要学习的。佛遗教三经的内容就是关于行住坐卧四威仪、应如何守戒等方面,是很实际的。
依四念处而住
阿难此时问佛:“佛,您在世,我们依佛而住,有依止,您入灭后,我们依何为住?”佛告诉阿难:“要以四念处而住。”
这个四念处大家不要忽略,是学佛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四念处就是时时刻刻保持正念: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观身不净”,要经常观察自己的五蕴身是不干净的,是脆弱的、变化的,所以不要围着这个色壳子整天打转转,贪这贪那。
“观受是苦”,就是说我们所接触的一切外境,所领受到的都是痛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悲欢离合等等,都是痛苦,因为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今天钱多,明天不见得钱多;今天地位高,明天不见得还高;今天家庭团聚,到了有一天也要分散,谁也不能保证永远不分离。所以《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有一句偈:
积聚终消散,
崇高必堕落。
合会当别离,
有生无不死。
观一切法是苦的,无常故苦,认识到这一点,对外境的攀缘追逐,就可以看淡放下。
“观心无常”,这个“心”是什么心?妄心,众生心,有漏心。心是刹那刹那变化的,事物也是随着心在变化。《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因为这个“心”是变化的,故不可得,一切事物也是无常变化的,刹那即逝。
“观法无我”,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其中没有一个实际主宰的东西,没有一个不变化的东西,大家想想,俗语说的沧海桑田、桑田沧海,十年变化许多人。哪件事情没有变化?哪件事情是主宰?我有变化,一切法有变化,故要建立无我观点。
以上这四种观点就是佛教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作为学佛的人,如果没有这个观点,信仰就建立不起来,道心不够稳定。所以佛对阿难说:我在…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讲于上海玉佛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