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另外宋代的施護叁藏也曾譯過這部經,他譯的名稱叫《佛爲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
(肆)釋經文
一、序分
傳統上經文全文要分成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叁部分。第一是序分,說明說法因緣;第二是正宗分,講經文內容;第叁流通分,就是最後的結論。
分這叁分,我們要懷念晉代的道安法師,他在那個離亂的年代,講經弘法,對振興佛教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師父就是我們中國曆史上有名的神僧佛圖澄。
佛圖澄現神通降服石勒
佛教在東漢明帝時,正式傳入中國,經過叁國魏晉南北朝,此時北方的五胡十六國,不斷地興起,又不斷地滅亡。其中後趙這個國家有兩個暴君,石勒、石虎,這兩個暴君,殺人都不眨眼。
這個時候,佛圖澄就從西域來。佛圖澄是一個神僧,善于咒術,同時也能夠預知吉凶,他來了以後,群衆很歡迎他。石勒聽後不相信,就把佛圖澄召到宮中,說:別人喊你神僧,你把神通顯給我看看。佛圖澄爲了感化他,當時就盛一缽水,對著水畫符號念咒,這水裏面刹那之間就生出青蓮花。石勒說你再顯一下,接著他就在地上畫一條龍,念了咒以後,龍馬上就飛向天空,弄得石勒眼花缭亂,很佩服,于是就把他留在軍中。
佛圖澄善知吉凶,聽到鈴聲,就知行軍利不利,是打勝仗還是打敗仗,後來石勒起了一種壞心:佛圖澄這麼厲害,這個人不能留啊!就打算殺他。在這個情況之下,佛圖澄就離開他了。
道安依止佛圖澄出家
佛圖澄在當時的京都長安講法,這個時候道安就依止他出家。因爲道安法師貎不出衆,佛圖澄爲了鍛煉他,就派他到農田耕種,進行勞動。在辛勤耕種之下,道安法師能夠經得起鍛煉,後來爲佛圖澄所賞識,就正式給他剃發出家。
道安出家以後,學習經論,由于智慧很高,很快就通達經論,也通達世間的學問,于是就在長安弘法,依止他學法的人數以千計,廬山慧遠大師就是其中之一。慧遠大師是淨土宗的第一代祖師,學問很高,博通經史。在此過程中,道安法師對佛教振興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卓越成績。
首先,開始建立各種製度。佛教剛傳到中國時,生活、講經說法、參禅、授戒等各種製度都沒有建立,道安法師就根據實際情況製定了各種規範,建立了製度。所以從道安法師開始,中國的僧伽製度初具規模。到了唐代,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就比較具體化了,但是道安法師是這方面的創始人,功勞很大。
出家人都姓釋的來曆
第二,統一出家人的姓。原來僧人的姓名,出了家以後還是用的俗姓,張××、王××、李××,道安法師根據佛說《阿含經》的“四河入海,無複河名,四姓出家,同尊釋種”,就是說各條大河最後歸入大海,就沒有河的名字了,都是大海,各種姓氏的人出家,跟著釋迦牟尼佛姓,釋迦以種族爲姓,都姓釋。于是從道安法師開始,出家人就統一姓釋。
道安法師分科判教
第叁是分科判教。他當時對于翻譯過來的經典進行歸類、整理,在講經之前把經文分爲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使經文內容很突出,層次很清楚,一看就明白。當然以後各祖師有更詳細的分科,但最早是從道安法師開始的。
經文根據內容,分爲叁段:甲一、甲二、甲叁。甲一就是序分,內容就是說明因緣,爲證信分,這一段就證信經文是正確的,是佛說的;甲二爲正宗分,宣說經文內容,就是正文;甲叁就是最後的結論,爲流通分。
現在根據經文的甲一、甲二、甲叁,從序分開始講。
六種成就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衆,叁萬二千菩薩摩诃薩俱。”
這一段序文裏面,根據傳統的講法,包括了六種成就。“如是”代表信成就,“我”代表聞成就,“時”代表時成就,“佛”代表主成就,“娑竭羅龍宮”代表處成就,“與八千大比丘衆,叁萬二千菩薩摩诃薩俱”代表衆成就,即聽衆的成就。
從六成就來看,說明佛典是有根據的,內容可靠可信。有聽的人、聞的人,聞的人是阿難,以阿難爲代表。有時間,這個時間雖然沒有明確標出,但是根據各個國家曆法不同,同時當時佛說法,也沒有一定的處所,天上、人間、龍宮,都曾說法,所以時間沒有明確標定。
佛就是說法主,娑竭羅龍宮是地方,八千大比丘衆、叁萬二千菩薩就說明有很多聽衆:比丘、菩薩、群衆、人非人等。這些均說明這部佛經是有根據的。
佛經的內容是真是假,除了這六種根據以外,還有一個判斷標准,就是根據佛說法內容來判斷。佛最初說四谛法,講《阿含經》,同時也講大乘經,大乘經的內容一是般若,二是瑜伽。般若講緣起性空,瑜伽講唯識法相。
叁法印是叁乘共通的思想
那麼,叁乘共通的思想是什麼呢?就是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稱之爲叁法印。所謂印者,即是佛教的心印、中心思想,以此印可分辨佛教與外道的差別、與世間學問的差別。
判斷經典真假的標准
過去曾經有些人根據考證學,說那部經是真的、這部經是假的,那部論是真的、這部論是假的,引發了許多爭論。根據考證,根據進化論的眼光來對待佛經,是不正確的。殊不知,佛經是佛陀自證境界,超越了世間法,超越了時間空間,不能用世間法的眼光在時空的範圍內衡量佛法,最重要的要看這一部經典是不是講“四谛、十二因緣、叁法印”,是不是講“緣起性空”,是不是講“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違反這些內容,違背佛教的規律,那就不是佛說的,肯定是假的;不違反這些內容,符合佛教的大小乘共通的基本教義,就是佛說的。
現在各個大學有研究佛學的,各個社科院也有研究佛學的,他們只是在研究學問,但不是實行者。他們中有些是根據曆史的進步、曆史的變化來看問題,有些是根據某種立場來看問題,所以你們讀佛學院的、信叁寶的,去新華書店等處買佛教方面的書,閱讀時千萬要注意這個問題。
在解放初期至“文革”期間也辦過佛學院,爲何從佛學院出來的人成就很少、變化很大呢?大家想想曆史原因,就是這些教師根據某種觀點、某種哲學思想來對待佛法,假如學生聽他們的話,服從他們,學生自己也就變了。這是需要提高警惕的啊!佛法要建立信仰,建立道心,如不依教奉行,如何建立信仰和道心?戒律松馳,道風淡化,不能說是沒有原因的。所以在佛學院或不在佛學院但都屬于研究佛法的人,要注意這點,非常重要。
佛入涅槃時與魔的對話
“如是”,就是說這一部經的內容,叫“如是我聞”;“我”代表阿難,“我”是一個代名詞、一個符號,不是真正的我體,是假名安立的;“聞”是親自聽聞。佛臨涅槃時,阿難請示佛,經首句該如何寫,佛就告訴他寫“如是我聞”。這裏再講一下曆史。
佛在八十歲入涅槃,一般說來是19歲出家,30歲成道,說法49年,80歲入涅槃。在入涅槃之前,佛知道要走了,機緣已盡,于是移居雙林樹下。此時,據說魔王的心情迫不及待。因爲有佛住世,有僧衆出家,邪魔不甘心,所謂正邪不兩立,就像水火不相容一樣。佛初成道時,魔就來幹擾,被佛戰勝了,佛要入涅槃,魔王波旬出現,對佛說:
“佛,你說法這麼多年,因緣已盡,你應該入滅了。”
佛說:“你講錯了,佛要住世,一劫多劫,是佛的悲願,也是衆生的法緣。”
魔就退了。不久魔又再次出現,說:“佛,你應該入滅了。”
佛自己也知道因緣要盡了,他對魔說:“你不用說了,去吧。”魔就隱退了。
佛遺教叁經
此時阿難尊者知道佛要入涅槃了,就感情沖動,痛哭流涕,因爲阿難隨佛很久,年紀較小,經常接近佛,聽佛的教授和教誡,形影不離。後來阿耨樓陀尊者就對他說:阿難,因緣已盡,哭有何益?現在唯一要做的是有什麼問題趕緊向佛請示!
佛最後說法有幾部經典,即佛遺教叁經:《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佛學院都開有這門課程,是必須要學習的。佛遺教叁經的內容就是關于行住坐臥四威儀、應如何守戒等方面,是很實際的。
依四念處而住
阿難此時問佛:“佛,您在世,我們依佛而住,有依止,您入滅後,我們依何爲住?”佛告訴阿難:“要以四念處而住。”
這個四念處大家不要忽略,是學佛的人生觀和宇宙觀,四念處就是時時刻刻保持正念: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觀身不淨”,要經常觀察自己的五蘊身是不幹淨的,是脆弱的、變化的,所以不要圍著這個色殼子整天打轉轉,貪這貪那。
“觀受是苦”,就是說我們所接觸的一切外境,所領受到的都是痛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悲歡離合等等,都是痛苦,因爲一切都是無常變化的。今天錢多,明天不見得錢多;今天地位高,明天不見得還高;今天家庭團聚,到了有一天也要分散,誰也不能保證永遠不分離。所以《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有一句偈:
積聚終消散,
崇高必墮落。
合會當別離,
有生無不死。
觀一切法是苦的,無常故苦,認識到這一點,對外境的攀緣追逐,就可以看淡放下。
“觀心無常”,這個“心”是什麼心?妄心,衆生心,有漏心。心是刹那刹那變化的,事物也是隨著心在變化。《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是因爲這個“心”是變化的,故不可得,一切事物也是無常變化的,刹那即逝。
“觀法無我”,一切法都是夢幻泡影,其中沒有一個實際主宰的東西,沒有一個不變化的東西,大家想想,俗語說的滄海桑田、桑田滄海,十年變化許多人。哪件事情沒有變化?哪件事情是主宰?我有變化,一切法有變化,故要建立無我觀點。
以上這四種觀點就是佛教正確的人生觀、宇宙觀,作爲學佛的人,如果沒有這個觀點,信仰就建立不起來,道心不夠穩定。所以佛對阿難說:我在…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講于上海玉佛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