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讲于上海玉佛寺)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

  (2004年9月19-25日讲于上海玉佛寺)

  (壹)缘起

  

  各位师父们、居士们:

  今天是上海玉佛寺举行第三届“觉群佛教文化周”的第一天,我承蒙玉佛寺方丈觉醒大和尚的邀请,来这里讲《佛说十善业道经》。昨天到了以后,承蒙玉佛寺师父们和居士们的热情接待,在这里,我首先对觉群文化周的开幕表示祝贺,并对师父们、居士们对我的热情接待,表示衷心的感谢,祝贺师父们、居士们身体健康、吉祥如意!

  我到上海已经是多次,最有意义的就是两次。第一次是1992年,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在龙华寺召集的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第二次是在1995年,在沉香阁举行的应慈老法师思想文化研讨会。在这个文化研讨会的前一天,恰恰是玉佛寺方丈真禅大和尚的八十岁诞辰,我参加了大和尚八十诞辰的庆祝会。同时,为庆祝大和尚的八十诞辰,在上海举行了佛教音乐演唱会。

  在庆祝会议上,我同真禅大和尚谈了话,真禅大和尚同我谈的内容,就是关于人间佛教如何建设的问题,关于佛教的音乐如何发展的问题。我回到重庆以后,在12月份就听说真禅大和尚已经圆寂了,我表示非常沉痛的哀悼。真禅大和尚在玉佛寺时期,做了很多好事,譬如关于讲经说法、佛教文化的创办、佛学院对于僧才的培养,以及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兴办等,这些内容都合乎人间佛教的精神。

  我又想到:解放前我在汉藏教理院读书,我们的院长,也是我的亲教师——太虚大师曾经在玉佛寺住过,而且在玉佛寺圆寂。同时,他的弟子震华法师、苇舫法师、福善法师都在玉佛寺住过,福善法师受太虚大师的指示,开始编辑《觉群》月刊,就从这里开始。

  真禅法师圆寂以后,僧俗二界共同推举觉醒法师担任了玉佛寺的方丈,觉醒法师担任方丈以后,继承了真禅大和尚的遗志,以五戒十善净化内心,以六度四摄广度群众,这就是人间佛教的中心思想。几年以来,玉佛寺以实际行动,为全国实践人间佛教做了模范,譬如:兴办教育,以教育建寺;提倡文化交流,以文化兴寺;除此以外,进行禅修活动、各种佛事活动,社会慈善事业的创办,国内外文化的交流,做了大量工作。这些活动,就体现了人间佛教的思想。所以,我感觉真禅大和尚之后,后继有人,加上玉佛寺的青年法师,还有全体的师父们、护法的居士们,共同努力,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上海文化、经济各方面的建设,在全国都是处于领先地位,而玉佛寺能够推动这些工作,也就把人间佛教的思想传播到全国,传播到海外,这个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我很高兴。我的亲教师太虚大师,加上太虚大师的弟子——福善法师、震华法师、苇舫法师,我都亲近过,印象很深,所以我到了玉佛寺以后,看到今天的形象、今天的成绩,感慨很多。

  从今天开始讲《佛说十善业道经》,共讲七天,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听。

  (贰)题前概述

  在讲经之前,我先讲一个题前概述,这个概述就是把《佛说十善业道经》的内容和精神首先提一下。共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佛说十善业道经》是倡导人生佛教的宝典,倡导人生佛教,就是以这个为根据;二、业报论是五乘共通的教义;三、净土宗的三福业和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以人天乘为基础;四、五戒十善与中国儒家的伦理比较;五、道德与和谐为今时人类的亟需。

  一、《佛说十善业道经》是倡导人生佛教的宝典

  太虚大师的“三依三趣”

  人生佛教是太虚大师提出来的,我在汉藏教理院读书时,太虚大师亲自给我们讲了《真现实论》、《人生佛教》、《菩萨学处》,还有《今菩萨行》。太虚大师在他的《判摄佛法》一文中,提出对佛法的判摄,有三个要点:教之佛本,三期三系;理之实际,三级三宗;行之当机,三依三趣。其中“三依三趣”:第一个依,依小乘趣向大乘;第二个依,依天乘趣向佛乘;第三个依,依人乘趣向菩萨乘。

  依小乘趣向大乘

  在三依三趣中,他只取了第三个依,因为第一个依是小乘思想,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和时代。假如你专门修小乘,在水边林下专修,求自己解脱,那么社会上的人,他就认为你这个佛教是消极的、保守的,难免会有这种讥嫌。可是佛教本身,并不是消极厌世的,而是积极救世的,所以这一个依,他没取。

  依天乘趣向佛乘

  第二个依,依天乘趣向佛乘,那是印度后期密教的思想。密教的思想,它的形式,主要就是即身成佛,以天人身作为本尊,修各种密法而求得即身成佛。于是乎,就有设坛、修供、念咒、修三密相应。那么像这一个修法呢,在中国汉地,历史上是大乘佛教盛行,显密是融通的,假如专门流于这种形式,普通人就认为是神话、迷信。所以第二个依他也不取。

  依人乘趣向菩萨乘

  他所重视的、倡导的是第三个依,依人乘趣向菩萨乘。人乘,那就要修五戒十善,明因识果,止恶行善,结合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必须要发四无量心,修四摄法,修六波罗蜜。以四摄六度,达到自度度他,自觉觉他,净化社会,维护和平。同时太虚大师讲:佛法的内容,一是契理,就是与佛教的真理相合,不能违反原则;第二要契机,要针对时代不同、地方不同、根基不同、对象不同,来弘扬佛法、净化人心。

  太虚大师临终托遗志,朴老提出人间佛教

  所以我们今天来看,太虚大师圆寂已经将近六十年了,但他这种思想,是契理契机的,是与时俱进的。他自从提出人生佛教以后,就开始不停地在各地宣讲、弘扬,边讲边叫弟子整理,编辑成册,一直到他圆寂前,才全部整理成功,共有好几册,我亲自看到过,是福善法师整理的。

  1947年3月17日,太虚大师因病在上海玉佛寺圆寂,在圆寂前四天派人把赵朴初老居士找到身边,把新编好的《人生佛教》送给他并说:“这本书,经过多年编辑,现在才成功,我把它交给你,希望你好好学习,好好弘扬。我不久以后要离开上海,到无锡、常州去。”什么叫无锡、常州?无常。四天以后,他就圆寂了。赵朴初老居士就知道这是太虚大师的遗嘱,授意他继承发扬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于是在一九八三年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赵朴初老居士正式提出来:今后中国佛教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人间佛教。中国的人间佛教,就从那时开始。

  那么《佛说十善业道经》正文的内容,第一讲业报;第二明因果。业报里面讲因果,一共有五段:第一段,明世出世间业果;第二段,证明十善业道;第三段,明十善业道的功德;第四段,明十善业的胜行;在明十善业的胜行里面,就结合菩萨行,阐明六度四摄四无量心、三十七菩提分等等。这就是人乘,由人乘到菩萨乘的阶段和内容。

  记得我曾于1995年在上海沉香阁,参加应慈法师的思想文化交流会。应慈老法师是研究《华严经》的座主,真禅法师就是依止他学习。应慈老法师的重要思想有四点:(1)教宗华严、行在禅那,即理事圆融,事事无碍;(2)般若不明、万行虚设,就是说没有般若不能修大悲行;(3)禅净同源;(4)出世而入世的菩萨行,就是要有莲花精神。应慈老法师的思想,也贯通在《佛说十善业道经》中,当然这个内容不能多说,我只提一下。

  太虚大师提倡建立菩萨学处

  太虚大师另外还有关于《今菩萨行》、《菩萨学处》的著作,提倡建立菩萨学处。这个菩萨学处,一方面是对于沙弥、比丘的培养,有律仪班、教理班,毕业以后,结合菩萨行专门兴办教育、文化、医务、慈善工作;另一方面是关于居士的,有结缘三皈、正信三皈,内容遍及于工、农、商、学、兵,居士可以办工厂、农场、经商、搞金融工作,也可以搞政治工作等等,但是必须以五戒十善建立佛教的正信,以这个思想来宣扬于社会,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净化人群,维持社会的稳定。所以他这个菩萨学处思想的确很伟大,之所以伟大,就是结合人间佛教来讲的。太虚大师讲的《佛说十善业道经》、《人乘正法论》,就专门提这个思想。

  所以说《佛说十善业道经》是倡导人生佛教的宝典,这一点大家不要忽略,其中包括了佛教的最高原理、佛教最基础的修行。

  二、业报论,是五乘共通的教义

  何谓业报

  什么叫业报?业就是一种行为,报就是由行为产生的结果。五趣众生,包括人,在没成佛以前,没有谁不受业报的支配。从三界五趣来讲,善道与恶道显然受业报的支配;从修行人来讲,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没有成佛以前,都受业力的支配。

  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

  以大乘教义讲,菩萨见了道以后,进入初地,断了分别的烦恼障、所知障,但是分段生死还没有断。什么叫分段生死呢?就是分阶段受报,一辈子一辈子的分段受生,如地前菩萨和六道众生。初地到七地的菩萨虽然还有分段生死,不过他与凡夫不同,他来投胎一方面本着业力(烦恼障现行),另一方面本着愿力,而愿力大于业力。

  七地以后进入八地,就转入变易生死。什么叫变易生死呢?进入第八地,俱生烦恼障的现行被彻底伏除,但其种子还在;俱生所知障时常还要现行,种子仍在。八地至十地的菩萨,在定中逐步断除对于所知境界的疑惑,现行和种子时起时伏,要起变化,故称为变易生死。

  所以这一个业报论,贯通于五乘。初地菩萨尽管悟了道,但还有分段生死。七地以后的八地菩萨,俱生二障种子没有断,还有变易生死。必须要分分断分分证,经过十地,在金刚道全部断除二障种子及现行,才能圆成佛果,彻底了脱生死。

  因、缘、果

  这个业报具体讲,就是因、缘、果三个字。我们的人生、生物的生命、自然界的生命,一切一切,都离不开因、缘、果三个字。一切生命、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都在因、缘、果之中,都因这个定律而循环。其中又包含以下几个道理:

  第一,有因必有果。

  第二…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讲于上海玉佛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