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讲于上海玉佛寺)▪P9

  ..续本文上一页下去,念念相续,有定力了,意马心猿就收住了,第六意识就具有正确的观察力。

  守根护意

  什么都是意识所造,第六意识得到保护,那么六根也就守得住了。六根就是六道大门,一般人往外攀缘,就是六道大门守不住,让强盗扒手跑进来,把你的财产偷掉。学佛人要把六根守住,把六道大门守住,不让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跑进来,你才不受感染,那么你的法身慧命就不会被偷掉,就保得住。

  注意守根,能够守根,接触外境时,以智慧接触,叫作明触;一般人接触外境就是一种无明之触,迷了,受了迷惑。学佛人、修道的人,能够守根护意,接触外境,以一种般若慧来观察外境,就不会受迷惑,触而不受。不受以后就不取,不贪求,就不造业,业就支配不了你,可以出离生死,逐步得到解脱;这种修行方法就是戒定慧的方法,不管小乘、大乘都是共通的。

  再强调一下:这种最基本的修持方法,不管禅宗、密宗、净土宗,各宗各派,都离不开,若离开这个方法,你想一步登天,即身成佛,不可能!修禅定的人,若离开这个方法,一下子想得神通,那就走入邪道,结果害了自己;修密宗,你不用这个方法,不能守根护意,没有正确见解,不断烦恼,那也会走入邪道,不是真正的密宗,不是靠几个咒子就可以解除烦恼的。所以学佛一定要掌握这个原则。

  罪业是由妄心所造

  观心无主、观法如幻的中心思想就是罪业是由妄心所造,妄心是有变化的,一切境界都是如幻如化的,妄心有变化并没有一个实体、主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人并不是不可以改变,并不是铁板一块,重点在于内心。心染故国土染,心净故国土净,能把心转过来,你也就转过来了,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流浪子弟,只要肯回头,就很宝贵,就像宝一样。又有一句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杀生很重的人,罪业深重,尽管如此,如果他能够放下屠刀,心转过来,就可以走入佛道,恢复佛性。这是一个人生由染趋净、由恶转善的关键。

  所以佛看各类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转化,哪怕天魔外道,都应该将其转化过来。这也说明佛家的心胸广大,契理契机,根据真理、根据事实,来实行教化。如何转?最重要的是什么?忏悔。普贤菩萨的十大愿中的第四愿“忏悔业障”。

  转染成净首先要忏悔

  我们作为佛教徒,真正要转染成净,求得身心解脱,对于忏悔,一点也不能忽略。根据佛经指示,我们在生死苦海中,多生累劫以来,造业无边,这个罪业假如有体相的话,可以堆若干须弥大山,是可怕的。尽管如此,如果你能够诚心忏悔,业消智朗的时候,智光出现,罪业就逐步消了。就像北极的冰山尽管高大坚固,但是阳光一照,冰山就逐步溶化了,忏悔也是如此。而且忏悔不是一时的,除了在早晚课中忏悔外,内心随时都要忏悔,都要检点自己的过失,反省自己,有过就改。

  忏悔分为事忏悔、理忏悔。事忏悔是针对某种具体事情,犯了哪件,就忏悔哪件。例如杀生重,就忏悔杀生,对于被杀的生命求菩萨加持,使它得到解脱,就化冤为亲,这就是事忏悔。

  理忏悔是彻底地消灭内心的犯罪根源。业由心造,心能转业,心要诚恳、净化,达到消除妄想分别,能取所取都空,把罪根拔出。过去是执著,无明烦恼发起,就造业;现在将罪根拔出,能取、所取都空,能所双亡。把罪根“我、我所执”逐步消灭,这是彻底的忏悔,叫理忏悔。

  有首偈:

  罪性本空由心造,

  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

  是则名为真忏悔。

  “罪性”,罪本来是空的,是变化的,犯罪都是由于心,什么心?虚妄心、分别心。在修行过程、忏悔过程中,将虚妄心、分别心逐步转为真实心、如来心,你的罪就不会再犯了,罪业就逐步消除,所以“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能造的分别“心”与所造的“罪”两者都空了,今后不会再犯,就将犯罪的根本拔除,妄心转为真实心,染污心转为清净心,也就拔除了生死的根本。这样的忏悔是真忏悔。

  从理方面来讲,达到契理的境界,就破除了我、我所执。而我、我所执就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根本,也是痛苦的根本。佛法讲无我,“空”就是无我。忏悔的内容在《普贤行愿品》里专门有一段解释,大家可以诵读一下。

  真正要脱胎换骨,彻底消业,必须要忏悔。普贤菩萨到了等觉的位置,还提出忏悔,未成佛以前,不管是声闻、菩萨都要忏悔,何况我们凡夫!要向十方诸佛忏悔,要代表一切众生忏悔,心就广大了,这是忏悔法门的重点,不管诵经、参禅、修密、观想等等,都可以忏悔,行持得好,也就是忏悔,同时在救苦救难过程中,不但自己忏悔,也要为众生忏悔。比如放生,在放生过程中,对所放的生命,要为其忏悔,使其消业,而且为其回向,回向往生西方,将来学佛、成佛,有这种心,就是真忏悔。

  以四心来忏悔

  忏悔方法很多:诵经、礼拜、念佛、念咒、观想、学佛法明理也可以忏悔,这些都包括在忏悔法门中,所以几方面都要结合起来,最重要的是离不开四种心:

  第一是真实心。在佛菩萨面前,一点虚假都不能有,就好像儿女有了过失,在父母面前坦白悔过,痛哭流涕,要真实,不虚假。

  第二要有惭愧心。惭是对自己,愧是对他人。惭是自己觉得很惭愧,很羞耻,对过错很羞耻,有决心改;愧是对他人:我犯了这个错,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师长,对不起朋友,害怕被大家批评,害怕社会舆论的谴责,这样做才是真正有惭愧心。能够真正从善,耻于过恶,这样才可以拔出犯罪的根源。

  你们看社会上,很多犯罪的人,刑事犯罪,为什么消灭不了呢?为什么越消灭越多呢?为什么有些罪犯,一犯二犯三犯,原因在哪里呢?就是没有惭愧心!有句俗语叫:“人不要脸,百事可为。”所以忏悔一定要有惭愧心,不怕犯,只怕不改,有惭愧心就可以改。

  第三是存恐惧心。畏惧就是从因知果,假如不改,有这个因在,就要受苦果,时候一到,受现报,受后报,受种种痛苦。受后报甚至到地狱、饿鬼、畜生道。那时吃后悔药,也来不及了,所以要存恐惧心,由现在想将来,由因知果,所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是从因上改,无始劫来,因上犯罪的因缘再多,现在如能拔出犯罪的根源,哪怕过去罪过再大,也会减轻。

  《金刚经》上讲:“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学了佛,读诵经典,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由于过去的业,受到别人的轻贱或者侮辱,这时你就要会想:从因上作想,过去的业很重,假如不忏悔,不读诵经典,那就重罪重受,没有折扣的;若读诵经典,受人轻贱,就是减轻罪业,打了折扣,就抵消了罪业。所以绝不怨天尤人,一定要真诚忏悔,加强行持,加强修福。

  第四要有勇猛心。勇猛就是要有决断,对于一切罪恶的事情,世俗种种,过去越陷越深,剪不断的烦恼,现在一刀两断,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能够这样,就可以脱胎换骨,趋向新生,走上光明大道。

  所以忏悔很重要,时时刻刻都要忏悔,要养成这个习惯。以上讲的观心无主、观法如幻,中心点就是罪业,哪怕心与境,都是可以改变的,不是铁板一块,关键在于自己,而改变的方法首先就是要忏悔。

  (3)劝应修善

  “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知道以上的道理,我们应该修善,由恶转善,如果修善与善业,所感的正报、依报都是端正的,此处所讲即是“蕴处界”。

  蕴处界

  “蕴”就是我们的五蕴身,五蕴身由五个要素组合而成:色、受、想、行、识。

  色包括肉体、五脏六腑,全身的组织、所有细胞都包括在里面。

  受、想、行属于心所有法,识就是八识心王,属于心法。在五十一个心所里,举出受、想、行,受是领受,想是想象,行是造作,一个人的行动与受、想、行是有相当关系的。

  五蕴中,受想行识是心法、心所有法,属于精神;色指肉体等各种组织,属于物质。以此扩展开来,广义地讲,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包括两部分:一是物质界,二是精神界。

  “处”是出生之义,谓六根缘六尘而生六识,六处是六根的别名。处的含义是生长,由于内里的根与外部的境相合作为增上缘,就可以引发心识生起,故叫六处。六根六尘都是引发心识生起的增上缘,内无根,外无尘,识就生不起来,就没有认识。

  “界”一般讲有十八界,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

  何为界?就是根、尘、识是有区别的,各有归类,但此处总而言之叫六大,哪六大?地、水、火、风、空、识。地以坚固为性,水以湿润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动摇为性,空以空隙为性,识以分别为性。所以人的身体中:肉体骨头都属于地;血液、饮的水都属于水;温度属于火;呼吸、气息就叫风;七窍——两眼、两耳、两鼻孔、一个嘴巴,及下面肛门、阴门,这就是空。假如没有这个空,人的气息不通,生命就成问题。也包括全身的毛孔,毛孔闭塞,人就有病,毛孔通畅,人就无病。空就是指这个空。这里是从人和动物角度来分析,扩大开来,从物质角度来看,宇宙空间很广大,没有空气,没有这个空,生物就不能存在。所以“蕴处界”,总的来讲,就是生命物质和精神的总合体,这个总合体既有物质又有精神。

  修善可获得庄严的正报依报

  这个总合体的正报就是我们的五蕴身,依报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即小宇宙、大宇宙,正报、依报的好与坏,庄严与否,端正与否,就看你的业力了。

  我们现在修善,就是希望我们的正报依报,首先是求得五蕴身的端正。不端正就不好看,五根残缺、没有智慧、盲聋喑…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讲于上海玉佛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