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讲于上海玉佛寺)▪P2

  ..续本文上一页,根据性质不同,善因得乐果,恶因得苦果。

  第三,经过时间的变化,先种因,后受果。就是顺现受、顺生受、顺后受。顺现受就是条件成熟了,现在就受果报,常言说现世现报;顺生受,就是说你这世以后,二世成熟了受;顺后受,就是二世没成熟,再下一世,乃至于若干世,条件成熟后还是要受,叫顺后受。有这么一首偈子:

  假使百千劫,

  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

  果报还自受。

  而且在受的时候,你是跑不掉的,不管你权位再高、钱再多、方法再巧妙,也跑不掉,不管你到哪里,山里、长江大河或是空中都跑不掉,任何地方都跑不掉,这就是“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所以我们大家注意啊,我们得了人身,就不要忽视人身、空过人身,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我们绝不能懵懵懂懂过日子,不能造业过日子,不能在污染中过日子!我们应该以佛法启迪自己的智慧,要讲良心、讲慈悲,内心净化,从而身、语、意三业净化。应该过智慧的人生、善良的人生、清净的人生,那么这种人生才有价值,才有意义,才不会空过。

  业力不可思议

  第四,业力不可思议。在科学来讲,物质不灭,能量不灭;在佛法来讲,业力不灭。

  业就是指你的行动,身业、语业、意业的行动。你只要有这个行动,就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相当于唯识学讲的种子。你有那个因就造了那个种,这个种子就是潜伏的力量。有了这个种子为因,再发生助缘,就可以结果。春天播种子,加上水、土、阳光、人工的这个缘,到了秋天就结果。我们人生也是这样子的,你种了这个因,在生命识中、阿赖耶识中,就潜藏了这个种子,时间一到,助缘来临,就要感果。所以业力不可思议,它是有规律的,虽然很复杂,也看不见,但是你不能说看不见你就不相信,它是真真实实存在的。

  作为佛教徒,不管出家、在家,首先要相信业报,相信因果。赵朴初老居士提出五项建设,第一项就是信仰建设:作为佛教徒,要信三宝、信因果、信有行持就有功德。其中对于业力、因果的信仰一定要坚定,不能动摇,若动摇了的话,那么道风说不上、持戒修善说不上,所以这个业报是五乘共通的教义。

  三、净土宗三福业与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是以人天乘为基础

  净土宗三福业与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是以人天乘为基础。净土宗是提倡念佛的,念佛就是正行,助行除了礼拜、赞颂、忏悔以外,还要修三福业。

  净土宗的三福业

  第一个福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就是人天善。

  第二个福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要守戒,威仪要整齐庄严,以戒为主。佛家就是讲要以戒为主,有戒才有德,有德才能有福,这是一个必然的因果关系。那么这个中心就是要清净三业——身业、口业、意业要达到清净,才能取得解脱,这叫做解脱善。

  第三个福业: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念佛的人要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利有情愿成佛果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首先不能够离开众生,要救济众生,予乐拔苦,广做救苦救难的事业,现在来说就是慈善事业、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这是行菩萨道。要深信因果,因果是佛法的中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善受福,作恶遭殃。种什么因就有什么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若到,一切都报。

  凡是念佛的人,你们都应该知道这个三福业,不是说一天到晚专门念佛就行了,还必须要与生活、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就是要修三福业。其中人天善是基础。

  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

  西藏宗喀巴大师讲《菩提道次第广论》,讲了三士道。三士道以前是道前基础,讲依止善知识,熏习正法。何谓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下士道的中心就是讲归依三宝,明因识果,修五戒十善,念人生无常。没有下士道就没有中士道,没有中士道就没有上士道。为什么?没有基础!像我们修高楼大厦一样,百层高楼,你若地基不稳固,一层都修不起来,万丈高楼从地起啊!这就是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

  三福业与三士道的精神是共通的,都是根据佛说的法,从大乘经典里提出来的。不管你修密也好,修显教也好,修禅宗也好,修净土宗也好,学教也好,都不能忽略这个问题,也不能轻视这个问题。

  四、五戒十善与儒家伦理的关系

  东方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儒释道三家,即儒教、佛教、道教。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都是代表东方文化,讲究心理建设,着重道德和理性,与西方文化讲物质文明、偏于科学的发展是有区别的。

  儒家道德

  儒教讲五常八德。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中国过去的传统思想。这种思想从春秋战国以后一直流传下来,在近代慢慢遭到破坏。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完全被推翻,不讲孝不讲义,人就没了根本。没有道德,如何保持社会稳定?所以,儒家道德是我们民族的根本。

  道家境界

  道教,讲顺其自然、清净无为、返璞归真,要去掉人的虚伪性,不能矫揉造作,如老子《道德经》所讲。这是种天人境界,比较超脱。

  佛家解脱思想

  在佛教本身来说,佛教的五戒十善与儒家表面上是相同的,但是意义很深,范围很广。拿佛家的五戒“戒杀、戒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与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来对比:不杀就是仁,有仁心,为仁爱;不盗就是义,为正当的行为、廉洁的行为;不邪淫就是讲礼,要有礼节;不妄语就是讲信,要讲信实;不饮酒使头脑清醒,保持智慧。

  所以佛家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是相关的,但是意义深度、广度有所不同。佛法讲慈悲,这个慈悲就遍于一切生物——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对于一切众生,不能杀害;对于一切自然,也不能破坏。这个意义很宽广。所以对于仁义的范围,从这方面来比较就有差别了。至于讲智慧,佛法讲根本智、后得智、胜义智、世俗智,要做到二谛圆融,那就不是世间的聪明智慧所能比拟的。

  由于佛教传到中国来以后,以五戒十善的道德来感化人心,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相应,所以得到民间普遍的信仰,也辅助了中国社会的稳定,提高了人民道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佛佛相传的教诫,也是佛教的道德。

  至于老子的思想,讲返璞归真、天人合一、清净无为,根据佛教的内容来判别,它是一种天人思想,还未超出轮回。哪怕你禅定功夫很高,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定力消失以后,还是要堕下来。从这方面来比较,佛教的解脱境界、菩萨精神就较高。

  五、道德与和谐为今时人类之亟需

  我记得在中国抗战紧张的时候,大概是1937年,那时我们中国受了封锁,不管海面,还是陆地,都受到封锁。为了体现佛教徒的爱国精神,太虚大师就在这个时候,组织佛教国际访问团,访问了缅甸、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后来还准备访问泰国,因为日本的势力,当时已经渗透到泰国去了,就没去成。回到重庆时,重庆有四十多个团体,举行盛大的欢迎会,欢迎太虚大师率领的国际访问团归来。在这个时候,有人就提出问题,提问题的这个人,是当时中央的一个要员。

  太虚大师答问:佛教最重要的教义

  他说:大师啊,佛教精深博大,你是佛教的泰斗,佛教研究得很深,我今天请问你,佛教最重要的教义是什么?太虚大师答复他:佛教最重要的教义是业报、业感缘起。后来太虚大师在长安寺演讲,讲了一个题目:《佛教最重要的一法与中国最亟需的一件事》。关于这篇文章,在《太虚大师全书》里就能查到,并且当时我也亲自听了演讲。

  佛教最重要的一法是业报

  佛教最重要的一法是业报、业感缘起。业感缘起是五乘共法,不管你学显学密,学禅学净,你要通达业感缘起,你要相信业感缘起。以业感缘起建立正信正见,明因识果。如果人人都晓得止恶行善的话,就可以建立道德。所以佛教最重要的一法就是业感缘起、业报。

  中国最亟需的是道德

  中国亟需的一件事是什么呢?道德。就当时来说,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社会逐步混乱——贪污腐化、奸商囤积、损害百姓,缺乏道德,所以道德是最重要的。太虚大师在20世纪40年代讲了这个问题,到现在将近六十年,那么我们今天的社会怎么样呢?同样亟需道德!说明太虚大师讲的话,代表佛法的真理,既有历史的价值,也有时代的价值,到今天仍相当重要。

  我们国家,在经过“文革”以后,民族的根本——道德,被破坏了。现在党中央很英明,提倡德治,以精神文明建设来补救,但是由于后遗症太深,影响太坏,我们的道德还差得远哪!因此,家庭、集体、社会、国家,这个国家和那个国家,缺乏和谐,没有和谐精神。

  现在中央提倡:以人为本,要协调各方关系,其实就是提倡“道德”这个内容。人与人间的和谐、生物的和谐、自然的和谐、环境的和谐,都产生于道德。

  所以《佛说十善业道经》里,讲五戒十善,讲因果,在今天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佛教提倡的道德,并以这个道德产生和谐的力量,这是我们今天的社会,包括我们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亟需的。现在的世界,战争潜伏,时常发生恐怖事件,无辜的老百姓,包括妇女儿童,都受到灾害。无缘无故地被绑架、被杀害,这是人类最残酷的事情。人心失掉慈悲善良,人类失掉和谐相处,就会发生很多灾害。

  和谐的基石是道德

  中国的《易经》讲:天、地、人三才。人在天地之中,顶天立地,人的行为及言语,其影响是很大的。天代表阴阳;地代表刚柔;人就代表仁义。有仁义,天地之阴阳、刚柔都是和谐的;失掉仁义,天地之阴阳刚柔都不平衡,就有灾难。所以在天为阴阳,在地为刚柔,在人为仁义。若不讲仁义…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讲于上海玉佛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