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根據性質不同,善因得樂果,惡因得苦果。
第叁,經過時間的變化,先種因,後受果。就是順現受、順生受、順後受。順現受就是條件成熟了,現在就受果報,常言說現世現報;順生受,就是說你這世以後,二世成熟了受;順後受,就是二世沒成熟,再下一世,乃至于若幹世,條件成熟後還是要受,叫順後受。有這麼一首偈子:
假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而且在受的時候,你是跑不掉的,不管你權位再高、錢再多、方法再巧妙,也跑不掉,不管你到哪裏,山裏、長江大河或是空中都跑不掉,任何地方都跑不掉,這就是“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所以我們大家注意啊,我們得了人身,就不要忽視人身、空過人身,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一失人身,萬劫難複。
我們絕不能懵懵懂懂過日子,不能造業過日子,不能在汙染中過日子!我們應該以佛法啓迪自己的智慧,要講良心、講慈悲,內心淨化,從而身、語、意叁業淨化。應該過智慧的人生、善良的人生、清淨的人生,那麼這種人生才有價值,才有意義,才不會空過。
業力不可思議
第四,業力不可思議。在科學來講,物質不滅,能量不滅;在佛法來講,業力不滅。
業就是指你的行動,身業、語業、意業的行動。你只要有這個行動,就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就相當于唯識學講的種子。你有那個因就造了那個種,這個種子就是潛伏的力量。有了這個種子爲因,再發生助緣,就可以結果。春天播種子,加上水、土、陽光、人工的這個緣,到了秋天就結果。我們人生也是這樣子的,你種了這個因,在生命識中、阿賴耶識中,就潛藏了這個種子,時間一到,助緣來臨,就要感果。所以業力不可思議,它是有規律的,雖然很複雜,也看不見,但是你不能說看不見你就不相信,它是真真實實存在的。
作爲佛教徒,不管出家、在家,首先要相信業報,相信因果。趙樸初老居士提出五項建設,第一項就是信仰建設:作爲佛教徒,要信叁寶、信因果、信有行持就有功德。其中對于業力、因果的信仰一定要堅定,不能動搖,若動搖了的話,那麼道風說不上、持戒修善說不上,所以這個業報是五乘共通的教義。
叁、淨土宗叁福業與宗喀巴大師的叁士道,是以人天乘爲基礎
淨土宗叁福業與宗喀巴大師的叁士道,是以人天乘爲基礎。淨土宗是提倡念佛的,念佛就是正行,助行除了禮拜、贊頌、忏悔以外,還要修叁福業。
淨土宗的叁福業
第一個福業: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就是人天善。
第二個福業: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要守戒,威儀要整齊莊嚴,以戒爲主。佛家就是講要以戒爲主,有戒才有德,有德才能有福,這是一個必然的因果關系。那麼這個中心就是要清淨叁業——身業、口業、意業要達到清淨,才能取得解脫,這叫做解脫善。
第叁個福業: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念佛的人要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爲利有情願成佛果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你首先不能夠離開衆生,要救濟衆生,予樂拔苦,廣做救苦救難的事業,現在來說就是慈善事業、公益事業和福利事業。這是行菩薩道。要深信因果,因果是佛法的中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爲善受福,作惡遭殃。種什麼因就有什麼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若到,一切都報。
凡是念佛的人,你們都應該知道這個叁福業,不是說一天到晚專門念佛就行了,還必須要與生活、實際行動結合起來,就是要修叁福業。其中人天善是基礎。
宗喀巴大師的叁士道
西藏宗喀巴大師講《菩提道次第廣論》,講了叁士道。叁士道以前是道前基礎,講依止善知識,熏習正法。何謂叁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下士道的中心就是講歸依叁寶,明因識果,修五戒十善,念人生無常。沒有下士道就沒有中士道,沒有中士道就沒有上士道。爲什麼?沒有基礎!像我們修高樓大廈一樣,百層高樓,你若地基不穩固,一層都修不起來,萬丈高樓從地起啊!這就是宗喀巴大師的叁士道。
叁福業與叁士道的精神是共通的,都是根據佛說的法,從大乘經典裏提出來的。不管你修密也好,修顯教也好,修禅宗也好,修淨土宗也好,學教也好,都不能忽略這個問題,也不能輕視這個問題。
四、五戒十善與儒家倫理的關系
東方文化的特點
中國的傳統文化爲儒釋道叁家,即儒教、佛教、道教。中國文化與印度文化都是代表東方文化,講究心理建設,著重道德和理性,與西方文化講物質文明、偏于科學的發展是有區別的。
儒家道德
儒教講五常八德。五常:仁、義、禮、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中國過去的傳統思想。這種思想從春秋戰國以後一直流傳下來,在近代慢慢遭到破壞。五四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完全被推翻,不講孝不講義,人就沒了根本。沒有道德,如何保持社會穩定?所以,儒家道德是我們民族的根本。
道家境界
道教,講順其自然、清淨無爲、返璞歸真,要去掉人的虛僞性,不能矯揉造作,如老子《道德經》所講。這是種天人境界,比較超脫。
佛家解脫思想
在佛教本身來說,佛教的五戒十善與儒家表面上是相同的,但是意義很深,範圍很廣。拿佛家的五戒“戒殺、戒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與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來對比:不殺就是仁,有仁心,爲仁愛;不盜就是義,爲正當的行爲、廉潔的行爲;不邪淫就是講禮,要有禮節;不妄語就是講信,要講信實;不飲酒使頭腦清醒,保持智慧。
所以佛家的五戒與儒家的五常是相關的,但是意義深度、廣度有所不同。佛法講慈悲,這個慈悲就遍于一切生物——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對于一切衆生,不能殺害;對于一切自然,也不能破壞。這個意義很寬廣。所以對于仁義的範圍,從這方面來比較就有差別了。至于講智慧,佛法講根本智、後得智、勝義智、世俗智,要做到二谛圓融,那就不是世間的聰明智慧所能比擬的。
由于佛教傳到中國來以後,以五戒十善的道德來感化人心,與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文化相應,所以得到民間普遍的信仰,也輔助了中國社會的穩定,提高了人民道德。“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佛佛相傳的教誡,也是佛教的道德。
至于老子的思想,講返璞歸真、天人合一、清淨無爲,根據佛教的內容來判別,它是一種天人思想,還未超出輪回。哪怕你禅定功夫很高,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定力消失以後,還是要墮下來。從這方面來比較,佛教的解脫境界、菩薩精神就較高。
五、道德與和諧爲今時人類之亟需
我記得在中國抗戰緊張的時候,大概是1937年,那時我們中國受了封鎖,不管海面,還是陸地,都受到封鎖。爲了體現佛教徒的愛國精神,太虛大師就在這個時候,組織佛教國際訪問團,訪問了緬甸、印度、斯裏蘭卡、新加坡,後來還准備訪問泰國,因爲日本的勢力,當時已經滲透到泰國去了,就沒去成。回到重慶時,重慶有四十多個團體,舉行盛大的歡迎會,歡迎太虛大師率領的國際訪問團歸來。在這個時候,有人就提出問題,提問題的這個人,是當時中央的一個要員。
太虛大師答問:佛教最重要的教義
他說:大師啊,佛教精深博大,你是佛教的泰鬥,佛教研究得很深,我今天請問你,佛教最重要的教義是什麼?太虛大師答複他:佛教最重要的教義是業報、業感緣起。後來太虛大師在長安寺演講,講了一個題目:《佛教最重要的一法與中國最亟需的一件事》。關于這篇文章,在《太虛大師全書》裏就能查到,並且當時我也親自聽了演講。
佛教最重要的一法是業報
佛教最重要的一法是業報、業感緣起。業感緣起是五乘共法,不管你學顯學密,學禅學淨,你要通達業感緣起,你要相信業感緣起。以業感緣起建立正信正見,明因識果。如果人人都曉得止惡行善的話,就可以建立道德。所以佛教最重要的一法就是業感緣起、業報。
中國最亟需的是道德
中國亟需的一件事是什麼呢?道德。就當時來說,由于客觀環境的影響,社會逐步混亂——貪汙腐化、奸商囤積、損害百姓,缺乏道德,所以道德是最重要的。太虛大師在20世紀40年代講了這個問題,到現在將近六十年,那麼我們今天的社會怎麼樣呢?同樣亟需道德!說明太虛大師講的話,代表佛法的真理,既有曆史的價值,也有時代的價值,到今天仍相當重要。
我們國家,在經過“文革”以後,民族的根本——道德,被破壞了。現在黨中央很英明,提倡德治,以精神文明建設來補救,但是由于後遺症太深,影響太壞,我們的道德還差得遠哪!因此,家庭、集體、社會、國家,這個國家和那個國家,缺乏和諧,沒有和諧精神。
現在中央提倡:以人爲本,要協調各方關系,其實就是提倡“道德”這個內容。人與人間的和諧、生物的和諧、自然的和諧、環境的和諧,都産生于道德。
所以《佛說十善業道經》裏,講五戒十善,講因果,在今天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佛教提倡的道德,並以這個道德産生和諧的力量,這是我們今天的社會,包括我們國家、乃至整個世界都是亟需的。現在的世界,戰爭潛伏,時常發生恐怖事件,無辜的老百姓,包括婦女兒童,都受到災害。無緣無故地被綁架、被殺害,這是人類最殘酷的事情。人心失掉慈悲善良,人類失掉和諧相處,就會發生很多災害。
和諧的基石是道德
中國的《易經》講:天、地、人叁才。人在天地之中,頂天立地,人的行爲及言語,其影響是很大的。天代表陰陽;地代表剛柔;人就代表仁義。有仁義,天地之陰陽、剛柔都是和諧的;失掉仁義,天地之陰陽剛柔都不平衡,就有災難。所以在天爲陰陽,在地爲剛柔,在人爲仁義。若不講仁義…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講于上海玉佛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