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惭愧心。世间上犯罪的人,一进宫、二进宫、三进宫,哪怕最后被枪毙都不害怕,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惭愧心,没有把病根挖除。
畏惧心,畏惧我再不改悔,前途不妙,死了堕地狱、饿鬼、畜生,应该悬崖勒马。
勇猛心,勇猛就是勇气鼓起来,快刀斩乱麻,从现在开始,绝对不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要用这四种心来忏悔,至于忏法有两种:事忏、理忏。事忏就是针对某种罪忏悔,理忏就是达到内心清净,消除烦恼,从根本消除罪恶。
五者随喜功德。见善随喜,见别人学法、礼拜三宝、护持三宝、周济贫穷、戒杀放生,不管大善、小善、大功德、小功德,要生起欢喜心,敬仰别人,称赞别人,而且跟别人学。不要障碍别人、嫉恨别人、诽谤别人。
六者请转*轮。请佛说法,请转*轮,就是使众生的法身慧命得以延续,佛不在,对大德高僧、大善知识,也要请求他说法。法是人天眼目!法是指路明灯!法是苦海中的航船!非常重要。
七者请佛住世。要请佛常住世间,佛住世间就是众生的福报,众生法身慧命才能延续,世界才有光明。佛不在世,要请佛的经典住世间,佛的经典是法身舍利,也等于佛,所以要尊重经典、恭敬经典,要学法,要尊重法,弘扬佛法,流通佛法。
八者常随佛学。佛就是佛陀、如来,如来在因位时是怎样行的,如来在果位怎样以悲心利益众生,说法度生,我们都要学。
九者恒顺众生。在生活上、行动上各方面,要随顺众生,满足众生的各项要求,满足众生的愿望,解决众生的困难,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上有四种: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第一于诸病苦为作良医。对于病苦的人,要使他得到医药,救治他的病苦,要施医施药,侍候他,医治他。问候病苦是最大的福田,菩萨戒里有这条。
第二于失道者示其正路。别人失路要为其指点路,或者别人迷失了正道,走入了邪道,要指点他,将其挽救过来。
第三于暗夜中为作光明。是在暗夜中能够指导别人看到光明,不迷失路,别人不懂佛法,要能对他解释真理,使他能够觉悟。
第四于贫穷者令得伏藏。别人贫穷,缺乏资产,衣食困难,要想法为他解决,挽救他,使他免于困难,作菩萨的心要处处想到这些。
十者普皆回向。以你功德回向给众生,进行法施,回向有三种: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是将自己的功德布施给别人,不要占为己有;回事向理,就是将自己的修行,能够由此而悟入真理、悟入真道,由世俗谛入胜义谛;回因向果,把这种因行回向能够证得无上菩提,而且愿众生都能证得无上菩提,不管从利益方面、功德方面、说法方面,还是从成佛的愿望方面,都想到众生,都回向众生。
普贤愿行在《华严经》中很关键,是修华严妙行的枢纽,因为尽管前面讲了建立信仰,发菩提心,具般若慧,但是佛法所讲之信、解、行、证是前后贯通相应的,缺一不行。特别是在行上,学佛的人最重要的是行,所以说普贤愿行是关键,是枢纽。
为什么呢?有这么几句话:修一切行,就是六度万行;除一切障,就能够除一切障碍;积一切德,可以培积一切功德;成一切功,功行就逐步成就;见一切性,从性中证得佛性,毗卢遮那佛的真如性;证一切果,从行到果,先后就有连带关系。从这几句话可知行的重要,不能行,就不能除一切障,就不能积一切德、成一切功、见一切性,最后就不能证一切果。
这个行就是根据如来的真心,融通在行上,真俗圆融,悲智兼运,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只有这样,才能够证佛果,才能够证入一真法界。所以普贤菩萨既代表行,又代表所证的一真法界的理体,有首赞扬普贤菩萨法身的偈:
普贤法身遍一切,
能为世间万象主。
无始无终无生灭,
性相常住等虚空。
普贤菩萨既代表行,从行中证得毗卢遮那的理体,也就代表毗卢遮那佛的法身。此法身广大无边,遍满虚空,充塞法界。由法身的妙用,可以生起诸法,生起妙用,生起善因善果。此法身不是有为法,是无漏法,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生无灭。“性相常住等虚空”,其体性,其相状,常住在世,广大无边,等同虚空。
四川的峨嵋山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峨嵋山在《华严经》中叫光明世界,为什么叫光明世界呢?因为峨嵋山顶现佛光,这大家都知道,很多人朝拜峨嵋山就想看到佛光。佛光很奇特,有些人在佛光里看到菩萨相、青狮白象等。还有万盏明灯朝普贤,也代表光明,这是峨嵋山的奇景,这说明普贤菩萨由于他的行,他的果,智光普照,万德庄严。
在第三十八品的《离世间品》,进一步提出了普贤菩萨的二千行,《离世间品》就是专门叙述二千行。离世就是虽然在世间,而不被世间的污泥所染,修菩萨行就必须有这个条件,就像莲花一样,不被污泥所染,但是不舍污泥。这就是莲花行,也就是菩萨行。
在这一品中,法会中有个普慧菩萨提了二百个修行问题来问普贤菩萨,哪二百个?就是根据十信行、十住行、十行行、十回向行、十地行、因圆果满行(即等觉和妙觉行)来提出的。在十信行中提出了二十个,十住行提出了二十个,十行行提出了三十个,十回向行提出了二十九个,十地行提出了五十个,因圆果满行提出了五十一个。因圆果满称为等觉和妙觉,等觉三十二个,妙觉十九个。普慧菩萨一共提出了以上二百个问题,来问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很慈悲,不厌其烦的根据二百个问题,每个问题发挥开来又答复了十个,这样一共答出了二千个关于修行的问题,从十愿到二千行,数字很大,当然这只是代表数字。佛法为了对治八万四千尘劳,修八万四千大行,那是最高的数字,普贤菩萨为何叫大行?即体现大悲大愿的精神。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善财童子,可能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的左边是善财,右边是龙女。《西游记》将善财说成红孩儿、哪吒太子,那是神话。实际上华严会上的善财童子是很有根器的,是菩萨现身。龙女出自于《法华经》,法华会上,龙女在八岁示现成佛。所以学佛人,不要轻视一切人,一切众生,平等平等,不分别男女、老幼、尊卑、贵贱、贫富等等,也不要分别畜生等各种动物,一切有灵知、有感情、有心识的众生都是佛性平等的。社会上从过去到现在,轻视女性,从佛法来讲是错误的。《法华经》特别提出龙女成佛,龙女曾经亲近、礼拜过观音菩萨,所以成为观音菩萨的侍者。
五十三参,代表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这里体现出两层意义:一是学佛的人要依止善知识,要广学多闻。二是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学问,都要学。善慧地菩萨得四无碍解,首先就是法无碍解,即是通达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在《瑜珈师地论》里讲要遍学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这些都要通达。
有些人不了解,认为学佛就是拜佛、念佛就行了,还念什么经哪?念佛不学经,学佛不学经,这是错误的理解。学佛就是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善财童子就是一个榜样。
他生长在印度的福城,当他降生的时候,满室祥光,满室珠宝,有这个吉兆,这就代表他来历不凡,特别有福报和慧根。成人以后,皈依三宝学佛,遍礼明师。
在福城,一次他谒见文殊菩萨,文殊菩萨首先叫他发菩提心,其次叫他从此南行,参访各种善知识,广学经教。善财童子根据文殊菩萨的指示,开始南行,最后一直到弥勒楼阁,经历一百一十个城,在参访的经历过程中,参访的善知识有菩萨、声闻、缘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仙人、婆罗门、梵行者;还有撑船的船师、看病的医师等,可以说各行各业都有。
遇到观音菩萨,菩萨教他修慈悲大行;遇到罗汉,教他清净行,解脱行;遇到船师,教他好好掌舵,看风向;遇到医师,教他辨药性,开药方。因机对治,类似于此的内容很多,不胜枚举。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修行五位之中,这些大德除了以言说开示以外,还有以行动表示五位之法: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
第一,十住。德云比丘就是代表十住的。怎样为住?就是说学佛人信仰佛以后,心要安住,安住于禅定境界,在禅定境界中观照不二,同时不单坐着才是禅,行也可以叫禅。你坐好了,坐惯了,就可养成静的功夫,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语默动静无非是禅,处处都在禅中,“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德云比丘一时坐在树下,一时东南西北慢步经行,所以德云比丘是代表住的境界。
第二,十行。以善见比丘为代表,在行动中体现修行妙境。他也是在林中慢步经行,出于自然,表示妙行无住,行而住,住而行,无住而住。
第三,十回向。其中有个鬻香(优钵罗华)长者,是位居士,等于我们现在做香烛的,和合诸香,香做成功以后,供养三宝,叫药香长者。他代表以悲智心,运用悲智双修,真俗圆融,以此回向一切众生、一切法界,具体讲就是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即是代表要有和合精神。
第四,十地。参婆珊婆演底主夜神等十人。十地菩萨从初地开始,菩萨的精神纯粹是利他,菩萨万行,纯为利他,这是菩萨的功德、菩萨的殊胜,所以十地菩萨以大悲为主。大悲能够长养诸善法,能够出生佛种,万行殊胜。
“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这几句话是密宗《大日如来灌顶经》所讲,尽管是密宗经典所讲,实际贯通于显密,一切佛法都贯通。作为一个学佛的人,这三句要贯通,其中大悲为根本,是很重要的。
《华严经》的“华”就是莲花,莲花就是庄严佛果的因花。华藏世界就是莲花藏世界,很形象。以事物来表现,风轮之上是香水海,香水海里是大莲花,大莲花就把华藏世界包完了,中间是二十层,从一到上,像伞盖一样,毗卢遮那佛就在中间,娑婆世界也在其中,围绕着中间的二十层,边上又有十层,十层边上又有…
《华严经要义 第七章《华严经》精华举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