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百层,百层边上又有四层,一重就代表一个佛刹、微尘数世界。在层层佛刹之中,有金色、银色的宝阶和大地,有香气充满大海,在边上还有像金刚一样的金刚山,保护起来,外魔不敢侵,灾害不能犯,就是这样一个境界,非常形象。
这个世界就在大莲花包围之中,这个大莲花就是普贤的万行因花,以大悲为主,故大悲为根本,很重要。学佛就要修大悲心,没有大悲,菩提心不能增长,没有大悲,就不能结合行,就不能成佛果。所以十地就是因为菩萨有大悲心,可以长养善根,长养佛法,菩萨万行,由此而生,就像大地能够生长万物一样,故称之为地。
第五,等觉。等觉在此处,以摩耶夫人为代表,善财童子此时参访到摩耶夫人处。摩耶夫人是佛母,她代表的是佛体、佛的智慧、佛的大悲,在这个位置上,真如理体、大智妙用、大悲殊胜,这三法合为一体,有此三法,如来就诞生,生长于如来,所以摩耶称为佛母就是这个意思。
善财经此以后,到了弥勒楼阁,即第五十一参弥勒菩萨,第五十二参文殊菩萨,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善财参见佛菩萨,除了学知识以外,还表法。五十三参也是表法,要经历五十三个阶段,圆因圆果。
弥勒楼阁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弥勒菩萨。一般人只知道佛教的四大名山,不知道还有另外一个名山,宁波奉化四明山,那里有个雪窦寺。雪窦寺在唐代末年五代时候就是弥勒降生应化的地方。现在每个大庙,一进山门的天王殿,塑的就是弥勒像。这尊弥勒像,满面笑容,大肚子,提个布袋,就是五代时候弥勒应化的布袋和尚形象。
当时弥勒降生以后,就现此相,法名契此,经常手提布袋,笑嘻嘻的化缘,有一次他向一位高僧化缘,高僧就说:“你要化缘,你站着我问问你。”
高僧问:“什么是本来面目?”弥勒菩萨不开腔,把口袋放下来。
高僧又问:“什么叫向上一着?”弥勒菩萨还是不开腔,将布袋提起来就往前走了。
高僧说:“这不是一般人。”
弥勒为什么不回答呢?他当然会答,但他那样做是表法。弥勒经常背个布袋要钱,要东西,但很满足,从不多要,很知足。他有很多奇异事情,临终时坐在石头上说了一首偈:
弥勒真弥勒,
分身百千亿。
时时示世人,
世人自不识。
他圆寂以后,大家才知道他是弥勒菩萨下生。雪窦寺供奉的弥勒像就是他下生时的相,至于在兜率内院的相是天人相,北京雍和宫有个很高的弥勒像,就是天人相。天人相的弥勒菩萨与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差不多,头戴天冠,身披璎珞。
弥勒翻译成中文叫慈氏,因为他在修菩萨行的时候,发愿修慈心定,觉得世间众生太可哀悯,世世生生修慈心定。慈与悲是联合起来的,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解决众生的苦难,不厌其烦。他又叫阿逸多尊者,为何叫阿逸多?翻译成中文叫无能胜,就是慈心定很殊胜,无可伦比,所以叫无能胜。他在佛的法会中、大乘经典里面都出现。
叙述弥勒菩萨的事迹,大乘经典一共有三十多种,就像观音菩萨的事迹一样多。佛在世的时候,弥勒菩萨也在世,他的具体称呼就是“一生补处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天的兜率内院。兜率天分内院和外院,外院是一般天子、天女住的,内院就是菩萨住的,这个内院很清净庄严,是一个佛土。
据经上记载,世界经过成、住、坏、空,到了空劫,大地不存在,欲界天、色界天都难免遭灾。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刮三禅,天人都要受灾,只有兜率天内院还存在。据古佛给弥勒授记,将来在一生以后,就继承释迦牟尼佛的位置为佛,时间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这是根据人间时间来算的。
他成佛以后,就成为贤劫中的第五尊佛。那时的人间就与现在不同,人民皈依三宝,奉行五戒十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人丰衣足食,互相尊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和谐相处,是人间的净土。将来弥勒下生就是这么一个净土,此时弥勒菩萨成佛,在龙华树下举行三次大法会,称为龙华三会,一共度二百八十二亿人,这就是佛经记载的弥勒菩萨的情况。
善财童子最后到达了弥勒楼阁,弥勒菩萨赞扬他经历了一百一十城,参访了一百一十位善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五十三参,经过这些善知识的教导,不辞厌倦,不怕艰苦,而发菩提心。
《华严经》中赞扬善财发菩提心的内容很多,以二百二十一条比喻,来赞扬菩提心的功德,这在《华严经》的最后一品,占了很大的篇幅。赞扬善财童子发大菩提心,成于大慧,住于大悲,救护众生,因此在一生内,能够以甚深智慧入于法界,成就十波罗蜜的万行。
然后是善财赞扬弥勒的功德,篇幅也很长,赞扬弥勒以后,就恭敬顶礼,右绕弥勒菩萨,说:“唯愿大圣,开楼阁门,令我得入。”我现在诚恳地希望大圣(对弥勒菩萨的尊称)把楼阁门打开,我想进楼阁。
经文上记载:“尔时弥勒,前诣楼阁,弹指出声,其门即开,命善财入。善财心喜,入已还闭。见其楼阁,广博无量,同于虚空。”当善财提出请求以后,弥勒菩萨就到门前,弹指出声,随着指声,弥勒楼阁门就开了。门打开以后,善财欢喜,进入楼阁,进入后,门就闭了。
当善财进入楼阁以后,所见境界很奇妙,楼阁之内,重重楼台,庄严宏伟,种种妙宝,种种奇异,种种殊胜不思议境界。顷刻之间,他置身在众楼阁之上,也就是说到处都是楼阁,到处都是善财,分身各处,礼拜诸佛。其实这时他已进入禅定境界,在禅定中,分身各处,礼拜诸佛,这个境界是微妙不可思议的。
不久,弥勒就又弹指,让善财出三昧定:“善男子起,法性如是。此是菩萨知诸法智因缘聚集所现之相。如是自性,如幻如梦,如影如像,悉不成就。”这句话很重要,说明学佛要在禅定中,修如幻三昧。
《金刚经》最后有一首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众生迷,就是迷在境界中,执著我有,执著境界有,因此生起种种妄念,心随境转,自己不能做主,因此无明烦恼障蔽,造业不止,受苦不止,在生死中轮转。
能够了达外境如幻,从中就可以见空,见如来的法性。故《圆觉经》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这个如幻三昧,相当重要!大家注意,如能真修如幻三昧,把一切看空,一切放下,慢慢就知道了,心就能作主,不会随境转,六根就会为自己所用,不会被境界所用,这点很重要的。
一切法界,菩萨观之也是如幻,从幻中才能了解真如境界,才能证真,假如不知道如幻,执著真以为真,在空中执空,着诸空相,那又错了,知空而不执空,三空:我空、法空、空空。不要执空,达到究竟寂灭的境界,这才是真如即一真法界。
要这样必须修如幻三昧、无相三昧,相而无相,无相而相,真俗圆融。所以最后这一段,弥勒告诉善财的话,对于学佛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能够知幻就知空,故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就是中道实相。
当弥勒告诉善财以后,接着又叫他回见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赞扬善财以后,又叫他回见普贤菩萨,这是什么意思?弥勒代表自性根本智果,文殊代表自性光明的智体,由智体发妙用,才可以见到智果!普贤代表自性差别的智用,以差别智用才能发出无尽的大悲大愿,以此为因,与真如相应。有因有果,有体有用,因果不二,体用不二,三位一体,佛与众生都是三位一体的。
有智果,有智用,有差别智,有根本智,由根本智发生差别智的妙用就是悲愿,众生都有。但是众生为什么在生死中,就是被无明烦恼障蔽,不能恢复。诸佛是背尘合觉,众生是背觉合尘,假使能够背尘合觉,像《华严经》这种次序讲的:由智慧妙用深信佛的果德,信了以后发菩提心,安住于般若智慧,修福德智慧资粮,以后入见道,入见道以后入十地修行,分分断障,分分证真,一直到等觉进入妙觉,证得毗卢遮那佛的果体。
了解这个道理后就知道《华严经》是佛为悲悯众生而讲的,因此才留下了这部珍贵的法宝,使我们能够建立菩萨圆融和谐的宇宙观,以佛的广大、真实、平等、清净、慈悲的体,来融通我们的心,也像佛一样,在众生境界中,达到理事无碍,在生活工作、一切行动中,以佛心为心,以佛行为行,指导自己的行动。能够如此,也就是修普贤行,最后就能入于一真法界。人人都成佛,众生都成佛,则我们这个世界就是人间净土、就是圆融和谐的世界!这是佛的慈悲。
所以文殊菩萨显般若是由用归体,普贤菩萨显大行是由体显用,弥勒菩萨显佛果入大圆镜,清净无碍,朗照法界。本经要点就是这几个意思。
讲到这里,回顾从八月二十七日到今天一共是九天。《华严经》卷帙很多,八十卷,三十九品,四万五千颂,依照经文讲可能要一年二年乃至若干年,现在九天讲完了经文提纲,因缘很殊胜。这次沉香阁纪念应慈老法师圆寂四十周年,举行法会,讲经也是重要的活动。从开讲以来,诸位居士们很整齐,用心地听,师父们做佛事,也很严肃,念诵很整齐,法音缭绕,很感动人。还有我们常住老和尚、监院师、知客师等各位师父都很辛苦,关怀大家的生活。对于我关怀很细致,很耐心,我在此表示感谢,同时祝愿大家在佛光加持下,身体健康,平安吉祥,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
(录音整理:正航、正圆;文字编辑:正根)
《华严经要义 第七章《华严经》精华举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