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要義 第七章《華嚴經》精華舉例▪P4

  ..續本文上一頁百層,百層邊上又有四層,一重就代表一個佛刹、微塵數世界。在層層佛刹之中,有金色、銀色的寶階和大地,有香氣充滿大海,在邊上還有像金剛一樣的金剛山,保護起來,外魔不敢侵,災害不能犯,就是這樣一個境界,非常形象。

  這個世界就在大蓮花包圍之中,這個大蓮花就是普賢的萬行因花,以大悲爲主,故大悲爲根本,很重要。學佛就要修大悲心,沒有大悲,菩提心不能增長,沒有大悲,就不能結合行,就不能成佛果。所以十地就是因爲菩薩有大悲心,可以長養善根,長養佛法,菩薩萬行,由此而生,就像大地能夠生長萬物一樣,故稱之爲地。

  第五,等覺。等覺在此處,以摩耶夫人爲代表,善財童子此時參訪到摩耶夫人處。摩耶夫人是佛母,她代表的是佛體、佛的智慧、佛的大悲,在這個位置上,真如理體、大智妙用、大悲殊勝,這叁法合爲一體,有此叁法,如來就誕生,生長于如來,所以摩耶稱爲佛母就是這個意思。

  善財經此以後,到了彌勒樓閣,即第五十一參彌勒菩薩,第五十二參文殊菩薩,第五十叁參普賢菩薩。善財參見佛菩薩,除了學知識以外,還表法。五十叁參也是表法,要經曆五十叁個階段,圓因圓果。

  彌勒樓閣

  下面向大家介紹一下彌勒菩薩。一般人只知道佛教的四大名山,不知道還有另外一個名山,甯波奉化四明山,那裏有個雪窦寺。雪窦寺在唐代末年五代時候就是彌勒降生應化的地方。現在每個大廟,一進山門的天王殿,塑的就是彌勒像。這尊彌勒像,滿面笑容,大肚子,提個布袋,就是五代時候彌勒應化的布袋和尚形象。

  當時彌勒降生以後,就現此相,法名契此,經常手提布袋,笑嘻嘻的化緣,有一次他向一位高僧化緣,高僧就說:“你要化緣,你站著我問問你。”

  高僧問:“什麼是本來面目?”彌勒菩薩不開腔,把口袋放下來。

  高僧又問:“什麼叫向上一著?”彌勒菩薩還是不開腔,將布袋提起來就往前走了。

  高僧說:“這不是一般人。”

  彌勒爲什麼不回答呢?他當然會答,但他那樣做是表法。彌勒經常背個布袋要錢,要東西,但很滿足,從不多要,很知足。他有很多奇異事情,臨終時坐在石頭上說了一首偈:

  彌勒真彌勒,

  分身百千億。

  時時示世人,

  世人自不識。

  他圓寂以後,大家才知道他是彌勒菩薩下生。雪窦寺供奉的彌勒像就是他下生時的相,至于在兜率內院的相是天人相,北京雍和宮有個很高的彌勒像,就是天人相。天人相的彌勒菩薩與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差不多,頭戴天冠,身披璎珞。

  彌勒翻譯成中文叫慈氏,因爲他在修菩薩行的時候,發願修慈心定,覺得世間衆生太可哀憫,世世生生修慈心定。慈與悲是聯合起來的,慈能予樂,悲能拔苦,解決衆生的苦難,不厭其煩。他又叫阿逸多尊者,爲何叫阿逸多?翻譯成中文叫無能勝,就是慈心定很殊勝,無可倫比,所以叫無能勝。他在佛的法會中、大乘經典裏面都出現。

  敘述彌勒菩薩的事迹,大乘經典一共有叁十多種,就像觀音菩薩的事迹一樣多。佛在世的時候,彌勒菩薩也在世,他的具體稱呼就是“一生補處彌勒菩薩”,住在欲界天的兜率內院。兜率天分內院和外院,外院是一般天子、天女住的,內院就是菩薩住的,這個內院很清淨莊嚴,是一個佛土。

  據經上記載,世界經過成、住、壞、空,到了空劫,大地不存在,欲界天、色界天都難免遭災。火燒初禅,水淹二禅,風刮叁禅,天人都要受災,只有兜率天內院還存在。據古佛給彌勒授記,將來在一生以後,就繼承釋迦牟尼佛的位置爲佛,時間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這是根據人間時間來算的。

  他成佛以後,就成爲賢劫中的第五尊佛。那時的人間就與現在不同,人民皈依叁寶,奉行五戒十善,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人豐衣足食,互相尊敬,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和諧相處,是人間的淨土。將來彌勒下生就是這麼一個淨土,此時彌勒菩薩成佛,在龍華樹下舉行叁次大法會,稱爲龍華叁會,一共度二百八十二億人,這就是佛經記載的彌勒菩薩的情況。

  善財童子最後到達了彌勒樓閣,彌勒菩薩贊揚他經曆了一百一十城,參訪了一百一十位善知識,其中最重要的是五十叁參,經過這些善知識的教導,不辭厭倦,不怕艱苦,而發菩提心。

  《華嚴經》中贊揚善財發菩提心的內容很多,以二百二十一條比喻,來贊揚菩提心的功德,這在《華嚴經》的最後一品,占了很大的篇幅。贊揚善財童子發大菩提心,成于大慧,住于大悲,救護衆生,因此在一生內,能夠以甚深智慧入于法界,成就十波羅蜜的萬行。

  然後是善財贊揚彌勒的功德,篇幅也很長,贊揚彌勒以後,就恭敬頂禮,右繞彌勒菩薩,說:“唯願大聖,開樓閣門,令我得入。”我現在誠懇地希望大聖(對彌勒菩薩的尊稱)把樓閣門打開,我想進樓閣。

  經文上記載:“爾時彌勒,前詣樓閣,彈指出聲,其門即開,命善財入。善財心喜,入已還閉。見其樓閣,廣博無量,同于虛空。”當善財提出請求以後,彌勒菩薩就到門前,彈指出聲,隨著指聲,彌勒樓閣門就開了。門打開以後,善財歡喜,進入樓閣,進入後,門就閉了。

  當善財進入樓閣以後,所見境界很奇妙,樓閣之內,重重樓臺,莊嚴宏偉,種種妙寶,種種奇異,種種殊勝不思議境界。頃刻之間,他置身在衆樓閣之上,也就是說到處都是樓閣,到處都是善財,分身各處,禮拜諸佛。其實這時他已進入禅定境界,在禅定中,分身各處,禮拜諸佛,這個境界是微妙不可思議的。

  不久,彌勒就又彈指,讓善財出叁昧定:“善男子起,法性如是。此是菩薩知諸法智因緣聚集所現之相。如是自性,如幻如夢,如影如像,悉不成就。”這句話很重要,說明學佛要在禅定中,修如幻叁昧。

  《金剛經》最後有一首偈:“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衆生迷,就是迷在境界中,執著我有,執著境界有,因此生起種種妄念,心隨境轉,自己不能做主,因此無明煩惱障蔽,造業不止,受苦不止,在生死中輪轉。

  能夠了達外境如幻,從中就可以見空,見如來的法性。故《圓覺經》說:“知幻即離,離幻即覺。”這個如幻叁昧,相當重要!大家注意,如能真修如幻叁昧,把一切看空,一切放下,慢慢就知道了,心就能作主,不會隨境轉,六根就會爲自己所用,不會被境界所用,這點很重要的。

  一切法界,菩薩觀之也是如幻,從幻中才能了解真如境界,才能證真,假如不知道如幻,執著真以爲真,在空中執空,著諸空相,那又錯了,知空而不執空,叁空:我空、法空、空空。不要執空,達到究竟寂滅的境界,這才是真如即一真法界。

  要這樣必須修如幻叁昧、無相叁昧,相而無相,無相而相,真俗圓融。所以最後這一段,彌勒告訴善財的話,對于學佛來說也是相當重要的,能夠知幻就知空,故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就是中道實相。

  當彌勒告訴善財以後,接著又叫他回見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贊揚善財以後,又叫他回見普賢菩薩,這是什麼意思?彌勒代表自性根本智果,文殊代表自性光明的智體,由智體發妙用,才可以見到智果!普賢代表自性差別的智用,以差別智用才能發出無盡的大悲大願,以此爲因,與真如相應。有因有果,有體有用,因果不二,體用不二,叁位一體,佛與衆生都是叁位一體的。

  有智果,有智用,有差別智,有根本智,由根本智發生差別智的妙用就是悲願,衆生都有。但是衆生爲什麼在生死中,就是被無明煩惱障蔽,不能恢複。諸佛是背塵合覺,衆生是背覺合塵,假使能夠背塵合覺,像《華嚴經》這種次序講的:由智慧妙用深信佛的果德,信了以後發菩提心,安住于般若智慧,修福德智慧資糧,以後入見道,入見道以後入十地修行,分分斷障,分分證真,一直到等覺進入妙覺,證得毗盧遮那佛的果體。

  了解這個道理後就知道《華嚴經》是佛爲悲憫衆生而講的,因此才留下了這部珍貴的法寶,使我們能夠建立菩薩圓融和諧的宇宙觀,以佛的廣大、真實、平等、清淨、慈悲的體,來融通我們的心,也像佛一樣,在衆生境界中,達到理事無礙,在生活工作、一切行動中,以佛心爲心,以佛行爲行,指導自己的行動。能夠如此,也就是修普賢行,最後就能入于一真法界。人人都成佛,衆生都成佛,則我們這個世界就是人間淨土、就是圓融和諧的世界!這是佛的慈悲。

  所以文殊菩薩顯般若是由用歸體,普賢菩薩顯大行是由體顯用,彌勒菩薩顯佛果入大圓鏡,清淨無礙,朗照法界。本經要點就是這幾個意思。

  講到這裏,回顧從八月二十七日到今天一共是九天。《華嚴經》卷帙很多,八十卷,叁十九品,四萬五千頌,依照經文講可能要一年二年乃至若幹年,現在九天講完了經文提綱,因緣很殊勝。這次沈香閣紀念應慈老法師圓寂四十周年,舉行法會,講經也是重要的活動。從開講以來,諸位居士們很整齊,用心地聽,師父們做佛事,也很嚴肅,念誦很整齊,法音缭繞,很感動人。還有我們常住老和尚、監院師、知客師等各位師父都很辛苦,關懷大家的生活。對于我關懷很細致,很耐心,我在此表示感謝,同時祝願大家在佛光加持下,身體健康,平安吉祥,同登華藏玄門,共入毗盧性海!

  (錄音整理:正航、正圓;文字編輯:正根)

  

  

《華嚴經要義 第七章《華嚴經》精華舉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