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要義 第七章《華嚴經》精華舉例

  第七章 《華嚴經》精華舉例

  《華嚴經》卷帙很多,意義深遠,現僅就精華舉例:華藏世界、文殊一百四十一願、普賢十大願和二千行、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彌勒樓閣。

  華藏世界

  《華嚴經》的重點是無盡的法界緣起,法界緣起裏面講四法界、十玄門、六相,這是大綱,這是《華嚴經》的教義精華所在。法界觀是事事無礙法界,從現象界、事物界方面加以分析、觀察,不脫離現實,不離開森羅萬象,這其中包括心理現象、物理現象、自然現象,而這個法界觀就是根據華藏世界將其發揚出來的。華藏世界就是毗盧遮那佛在曆劫修行中,由于修菩薩行,所感的正報和依報。此依報既莊嚴,又偉大、崇高。

  我們現在所講僅是根據經文提一下綱要,但此可言說的經文境界沒達到佛的果地,從文字上看還是有限量的,經文所講,仍是有限度的可思議的範圍,而佛的果地,是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的境界。

  《華嚴經》裏處處講“十”,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無盡藏等,一切離不開十。十,是個無盡的數,重重無盡,代表無盡數,所以光從經文來了解,只能說是意識上的一個比量,很有限,不過從這裏面可以了解一個大概,根據《華嚴經》講:

  華藏世界所有塵,

  一一塵中見法界,

  寶光現佛如雲集,

  此是如來刹自在。

  這說得很清楚,華藏世界,一一微塵,都有無邊的法界,都有無量的諸佛,都有無量的聖賢境界,所以“寶光現佛如雲集”,其中就是如來妙用自在的境界,這種境界是如來在往昔因中,爲了救度衆生,舍棄頭目腦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而感得的一種果報。

  澄觀大師在其《大華嚴經略策》中講到:“經雲世尊往昔,于諸有微塵佛所,修功德淨業,故獲種種寶光明華藏莊嚴世界海,又雲華藏世界海、法界無差別。莊嚴悉清淨,安住于虛空。是知雖有無盡莊嚴,一一皆稱法界。”這也說明這個原因:世尊在往昔多生累劫以來,是在像微塵數一樣無量無邊的佛面前,修行功德積累淨業,由此功德積累,最後感得華藏莊嚴世界海,現種種寶光明,非常殊勝。

  “華藏世界海,法界無差別,莊嚴悉清淨,安住于虛空”,這說明華藏莊嚴世界海,彼此相望沒有差別,都很清淨,其境界像虛空一樣廣大,無量無邊,無盡莊嚴,都是由無盡的萬行之因所感得的。只要修萬行之因,真俗圓融,悲智兼運,就可同佛一樣,感得華藏莊嚴海,進入華藏世界。所以衆生心就是佛心,衆生與佛平等,佛可證,衆生可證,要有這種心。

  以上就是以經文解釋因果關系,無因不成果,因果相應。

  那麼,我們要如何淨心?如何修行呢?主要靠自己,由本覺到始覺,始覺到妙覺。本覺是一切衆生本來就有的自性清淨心;始覺是本覺被無明蒙蔽之後,又開始漸除無明,漸息妄心,恢複其固有的本覺;妙覺是終極徹底的覺悟,也就是佛的覺悟。我們人人都有一顆明珠,只不過明珠上面蒙了灰塵,被無明煩惱所障蔽,學佛就是把明珠上的塵垢打掃幹淨,由本覺到始覺,明珠發出光輝,恢複明珠的本來面貌,達到妙覺,就是成佛。

  所以華藏世界的成因,是毗盧遮那佛在過去多生累劫以來修六度萬行,純粹利益衆生,現身塵刹,證佛果後,成就華藏世界海這個莊嚴依報。這個華藏世界,莊嚴美妙,非常之圓融、和諧、清淨,也就體現了佛果本身的功德。

  下面就是華藏世界的相狀,根據文字記述,實際上我們凡夫第六意識的境界是很有限度的,根據經文記載,我們所能想像的也與實際情況差得遠,因爲這是佛的境界,不是衆生的境界。

  澄觀大師在其《大華嚴經略策》中講到:“此華藏世界有二十重,其最下一重到第二重近遠者,即一佛剎微塵數世界方至第二重也。從第二至第叁第四乃至二十重漸漸增遠近數等也。今此娑婆即第十叁重也。”

  意思是說:此華藏世界有二十重,從第一重到第二重,其遠近距離,就是一個佛刹微塵數的世界。第二重至叁重,二重爲二佛刹微塵數的世界,叁重爲叁佛刹微塵數的世界,乃至二十重,爲二十個佛刹微塵數的世界。從低到高,從一重到二十重,逐步增加,漸漸上升,遠近數等,毗盧遮那佛就住在十叁重,娑婆世界也在十叁重,當然還有其他世界。形狀就像叁角形,平的一面在上面,尖的一頭在下面,又像一把大傘,大傘是撐開的,由小到大。

  我想到《楞嚴經》中《楞嚴咒》的咒心,在我當小沙彌的時候,師父教我們念“摩诃悉怛哆般怛啰”,據說這個咒心威力很大,《楞嚴咒》本來是降天魔,而咒心的力量與之相等。

  楞嚴咒心“摩诃悉怛哆般怛啰”,翻譯成漢字,“摩诃”是大,“悉怛哆”是白,“般怛啰”是傘蓋,具體名稱就是“大白傘蓋”。這個大白傘蓋是形容佛的法、報、化叁身的功德。“大”形容佛體,法界、真如、法性,體很廣大,豎窮叁際,橫遍十方;“白”形容佛在相方面的功德,相很清淨、很莊嚴、很方正,一般白形容幹淨;“傘蓋”形容佛心、佛體的妙用,可以廣生善法,廣度衆生,所以大白傘蓋就形容毗盧遮那佛的體、相、用。

  我讀華藏世界時,讀到這一段,覺得很適合,就像一個傘蓋,形容佛的體大、相大、用大,毗盧遮那佛在中間,就以他爲核心。二十重從下到上,一重至二十重,重重相連,廣博嚴淨。

  澄觀大師在其《大華嚴經略策》中又繼續講到:“于華嚴藏最下,先布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此風輪上,持普光摩尼香水海。海出蓮華,名種種光明蕊香幢。華持剎海,其蕊香華內有蓮臺。臺上有金剛輪圍山,周匝旋繞,裏面即是大地,四方均平,清淨堅固。于中有不可說佛剎數塵香水海。一海一種,一一種中,各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其一一海間,各有四天下微塵數香水河,右旋圍繞。然其地面,體是金剛。衆雜妙寶,以爲嚴飾。一一境界,皆具世界海微塵數清淨功德之所莊嚴。”

  這說明周圍環境,下面是風輪,此華藏世界是在十重風輪上。此風輪上,是普光摩尼香水海,海出蓮花,名光明蕊香幢,蓮花周圍就是金剛輪山,裏面就是平面大地,平面大地莊嚴妙好,七寶所成,寶光燦爛,這中間又圍繞很多香水海,香水海之間又有香水河,都是在蓮花包圍中,所以叫華藏。在這個境界之內,佛刹重重相連,奇妙無比,廣博嚴淨。

  宋溫陵白蓮寺比丘戒環集之《大方廣佛華嚴經要解》說到:“華藏世界品者,別答佛海波羅蜜海之問也。此品說毗盧無盡法界妙莊嚴境,由依法身智體普賢願行,修五位十波羅蜜之所感報,是謂佛海波羅蜜海。經雲:此華藏莊嚴世界海,在十重風輪上香水海蕊香幢大蓮華內,有無數香水海塵數世界種,相依而住,號世界網。中心一世界種有二十重,此娑婆界在第十叁重,即毗盧如來所居,有十世界種圍之。次十之外,又有百世界種周匝,而裹以金剛大輪圍山,計一百一十一世界種,各有所表也。十重風輪持香水海,出大蓮華刹塵相依者,表大願風輪持大智海,出生無邊妙行之華,嚴持身刹爲佛淨土也。中心一世界種,表佛位總攝一切遍一切爲萬法之本。次十者,表五位一因一果。又次百者,表五位因果各具十波羅蜜。其內十一世界種各二十重,表五位升進及佛位各具十因十果也。一一世界有微塵數佛,皆毗盧如來往昔親事,經于一界舉一佛,各表當位升進之果也。其百世界種極外一世界種,各有四重,各有四佛,表四攝法,意明十度萬行以利行愛語同事四攝爲外防也。其世界網各具一切勝妙莊嚴,皆佛智行遍周攝化所感,其間亦有雜染世界者,表佛慈攝化不舍于此。故經雲:雜染及清淨,斯由業力起,菩薩之所化,言世界種世界海者。種以出生之多,海以包攝之多,數叁千大千至恒沙,爲一世界種,恒沙界種爲一世界性,恒沙界性爲一世界海,此等皆藏于蕊香幢大蓮華內。故名華藏世界。”

  這裏說的是十重風輪之上,有香水海,其中有大蓮花,大蓮花中間有二十重,二十重周圍又有十重,十重周圍每一重又有十重,在外還有四重。從數字來表的法義是:外十重代表菩薩的五位因果,因位、果位各五位,五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修菩薩行要經過五位,從因到果;五位有其因有其果,故稱十重。

  十重外面各有十重,代表菩薩從五位因果之中各修十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方便、願、力、智,叫十度萬行。

  外面還有四重,代表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以十度自利利他,以四攝法饒益有情,這就是普賢菩薩修的。普賢菩薩在無量劫中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衆生無盡,悲願無盡。

  《華嚴經》的中心就體現在一佛叁菩薩上:一佛就是毗盧遮那佛,叁菩薩就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實際上四位一體,毗盧遮那佛就代表佛的果體,萬德莊嚴;文殊菩薩代表智慧的根本之體,法界智、根本智;普賢菩薩代表用差別智即無漏有分別智,以此爲體發揮悲心的妙用;彌勒菩薩代表即將成佛的果體。這個思想組成了《華嚴經》的中心。

  雖然《華嚴經》是給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講的,實際上是給後世發菩薩心的衆生講的,只要有這個心,修這個行,種這個因,就能得這個果。人人都可以入華藏世界海,人人都可以成毗盧遮那佛,這個思想是很偉大的。所以華藏世界海不是我們所想像得到的,只能從文字上初步體會。這種勝妙莊嚴,都是佛在因行中修悲、修智,修十度萬行所感的果報。在華藏世界中還有婆娑世界,婆娑世界是一種染汙世界、五濁世界,這說明佛菩薩不舍衆生,在汙泥中度衆生的悲願。

  《華嚴經》的法界觀就是據此發揚出來的,這就是事事無礙法界,世界與世界相連,大小相容,重重無盡,而且這些境界都是廣博嚴淨、莊嚴和諧。建立法界觀就是要在毗盧遮那佛的那種廣大、真實、平等、清淨、慈悲的心體之下,把有情世界和器世界融通起來,把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差別相、矛盾相消滅,統一起來,融合起來。所以在器世界中,…

《華嚴經要義 第七章《華嚴經》精華舉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