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文只有一品:十地品。卷数是六卷。
到了十地,就是由贤位进入圣位,小乘是三贤四圣,大乘是三贤十圣。以上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萨叫三贤:下贤、中贤、上贤,三贤以后,进入十地,从初欢喜地到第十法云地,都是圣位,而十地菩萨的行动是纯为利他,修行十度万行,中心以智为主,实践的果就是亲证真如,断一分障,证一分真,分分断,分分证,逐步升华。
佛在此时放白毫光,白毫光就是佛果之光。赞阿弥陀佛的偈“白毫宛转五须弥”,那个范围大得很哪!五须弥只能说是一个数字,还没把这个数字说完,而这个光明遍照整个法界,只有佛才能有这样周遍法界的光明。另外说明一个问题:凡是开悟后进入欢喜地的菩萨,从初地菩萨到十地以后都有光明,因为开悟以后结合修行,智慧光明就发出来了,这种光明比声闻、缘觉罗汉高,而且在十地中,一地一地的逐步升高,力量强大。
此时金刚藏菩萨说法。何为金刚藏?菩萨第一就是要有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见善随喜,平等施舍,这叫四无量心,四无量心发了以后,就像金刚一样的坚固,不能破坏,而且可以摧毁魔军,扫除一切障碍,坚如金刚,所以菩萨戒又叫金刚光明宝戒。因此学佛后不要怕这怕那,就看你发不发心,意志是否坚定,是否照着佛教导的去行,如果你真是意志坚定,信仰坚定,就不用怕,所以菩萨既有悲心,又有智慧,悲智为体,而地上菩萨特别偏重于智,智如金刚,也代表这个意思。
第七会:普光法堂/普贤菩萨/说因圆果满法门
第七次集会:地点是普光法堂,又到了人间,说法主为普贤菩萨,说法内容为因圆果满法门。经文共十一品,依次为: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祇品、如来寿量品、诸菩萨住处品、佛不思议法品、如来十身相海品、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普贤行品、如来出现品。卷数是十三卷。
从四分来分,从第二会的如来名号品,到第七会的如来出现品,叫第二修因契果深解分。这一分,经文有四十一卷,品数有三十一品,加上第一分的六品,到这里就是三十七品了。
从五周差别来分,这一会里有二十九品是属于因果差别周,因不同则果不同,而三十一品中的最后两品:普贤行品和如来出现品,在五周中叫平等因果周。
这一段要注意的是:说明从初发心,经历了五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这里,就做到因圆果满,这中间既说了等觉,又说了妙觉。如来放光,放眉间光及口光,解说等觉、妙觉法,赞叹佛陀果行及智德二位的功用,进而谈到庄严报身的广大自在。
但是妙觉并不离开本觉,本觉、始觉、妙觉是三位一体,有本觉才有始觉,有始觉才有妙觉,所以本始不二,这是《华严经》的中心,一经发心,就一定成佛果,这是相应的,这就是刚才说的“因该果海,果彻因缘”。你发了心,就把佛果包容进去了,就走上佛道了,果是如何来的,离不开因,念句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就包括阿弥陀佛的果德,佛果就贯彻这个因,因果相应。所以圣号功德很大,不但是念了净心,还有力量得到佛的加持,自力、他力合成这个功德。
第八会:普光法堂/普贤菩萨/说普贤二千行法门
第八次集会:地点在普光法堂,说法主是普贤菩萨,说法内容为普贤二千行法门,经文只有一品:离世间品。卷数是七卷。
在四分中是说法进修成行分,就是进一步修行,普贤二千行;在五周中,就是成行因果周,在行中有因就有果。
为什么叫离世间品?就是说虽处世间,而对于世间的六尘、五欲境界,无所染着。佛在这里,没有放光,为什么呢?说明了解世间一切微妙难信之法,需要透过最高的智慧光明,就是要自己心灵发光,而且结合在实践的体验上,才能够直接觉悟。学佛就要靠自己的心灵发光,自己的亲身体验。普贤菩萨说二千行门,是根据根本智发出的后得智,来解释世间上一切根本哲学问题,本体论、现象论、行为论都包括在其中,内容很宽广。
第九会:逝多林重阁讲堂/如来示相百城善友/说入法界法门
第九会:地点是逝多林重阁讲堂,说法主一是如来示相二是百城善友,说法内容:入法界法门。此处经文只有一品:入法界品。卷数较多,共二十一卷。
在四分中是依人证入成德分,说明事事要靠人,人不动也是不行的,善财童子走了一百多个地方,参访一百多位善知识,才有所收获,有所契证,成就他的果德,所以称“依人证入成德分”。在五周中就是证入因果周,实际有所修证,证入法界。
入法界品,最重要的是由文殊菩萨指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参访中体现出最重要的含义:修行由渐到顿,最后才有顿,没有渐就没有顿,从本到末,必须由渐到顿。说明《华严经》的宗旨:始末不二,因果不二,渐顿不二,这是大乘境界。妙明真心,人人具足,如何证一真法界?必须由渐到顿,由因到果。不要怕路长,要发心,发心以后要实践,只要肯实践,还是很快的。譬如念佛来说,不念佛就没有办法,只要肯发心念佛,依佛修行,与佛相应,就快得很,就怕自己不发心、不行动。
本品声云如来入于狮子频申三昧,也叫狮子奋迅三昧。狮子一吼,百兽震惊,代表智慧很高,振聋发聩,具足大雄大力。经过历劫修行,到最后入于狮子奋迅三昧,就说明佛果境界一时顿证,有无限的威力,所以叫狮子奋迅三昧。
这九次集会,从始到终,从最初两次说法在人间,以后又回到了人间,就体现了学佛法重视人间,不离人间,善财童子最后见了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发愿将来下生,龙华三会,也在人间。
佛法不离人间!大家应该深刻体会:能够生在人间,是最殊胜的。为何?三恶道最痛苦,天界最快乐,快乐极了就要堕下来,只有在人间是苦乐参半,有苦就有道心,不会只图快乐,不会乐而忘忧。所以古代的圣者、贤者都有这个感叹,曹操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苏东坡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不能专门耽恋快乐,知道乐极生悲,只有人才有这个觉悟,在三恶道即便知道了也来不及了。有这个觉悟就可以升华,发大悲愿,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像地藏菩萨一样,救度三途特别是地狱的苦难众生。
但是救度三恶道众生,必须在人间做好,如何做?要宣传弘扬佛法的道理,明因识果,制止人们贪嗔痴的发展,贪嗔痴的发展就是堕三恶道的原因。治病要治未病,不治已病,病已经发生了就麻烦,疾病需要预防。所以菩萨发心在人间修行,就是杜绝三恶道众生的恶因。尽管三恶道在冥间,实际上三恶道也在人间,嗔心重、痴心重、贪心重就是人间的地狱、饿鬼、畜生。所以佛菩萨来净化人间,弥勒菩萨将来的志愿也是净化人间,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也是基于这一点。
净化人间,在人间使人们明因识果,止恶修善,修大悲心,进一步发菩提心,目标是成佛,这就是人间的殊胜。《华严经》七处九会说法就含有此意,所以《华严经》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
以上就把《华严经》的组织,七处九会的内容、重要点提出来了。
《华严经要义 第六章 华严经组织》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