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文只有一品:十地品。卷數是六卷。
到了十地,就是由賢位進入聖位,小乘是叁賢四聖,大乘是叁賢十聖。以上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薩叫叁賢:下賢、中賢、上賢,叁賢以後,進入十地,從初歡喜地到第十法雲地,都是聖位,而十地菩薩的行動是純爲利他,修行十度萬行,中心以智爲主,實踐的果就是親證真如,斷一分障,證一分真,分分斷,分分證,逐步升華。
佛在此時放白毫光,白毫光就是佛果之光。贊阿彌陀佛的偈“白毫宛轉五須彌”,那個範圍大得很哪!五須彌只能說是一個數字,還沒把這個數字說完,而這個光明遍照整個法界,只有佛才能有這樣周遍法界的光明。另外說明一個問題:凡是開悟後進入歡喜地的菩薩,從初地菩薩到十地以後都有光明,因爲開悟以後結合修行,智慧光明就發出來了,這種光明比聲聞、緣覺羅漢高,而且在十地中,一地一地的逐步升高,力量強大。
此時金剛藏菩薩說法。何爲金剛藏?菩薩第一就是要有四無量心:慈、悲、喜、舍。慈能予樂,悲能拔苦,見善隨喜,平等施舍,這叫四無量心,四無量心發了以後,就像金剛一樣的堅固,不能破壞,而且可以摧毀魔軍,掃除一切障礙,堅如金剛,所以菩薩戒又叫金剛光明寶戒。因此學佛後不要怕這怕那,就看你發不發心,意志是否堅定,是否照著佛教導的去行,如果你真是意志堅定,信仰堅定,就不用怕,所以菩薩既有悲心,又有智慧,悲智爲體,而地上菩薩特別偏重于智,智如金剛,也代表這個意思。
第七會:普光法堂/普賢菩薩/說因圓果滿法門
第七次集會:地點是普光法堂,又到了人間,說法主爲普賢菩薩,說法內容爲因圓果滿法門。經文共十一品,依次爲: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祇品、如來壽量品、諸菩薩住處品、佛不思議法品、如來十身相海品、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普賢行品、如來出現品。卷數是十叁卷。
從四分來分,從第二會的如來名號品,到第七會的如來出現品,叫第二修因契果深解分。這一分,經文有四十一卷,品數有叁十一品,加上第一分的六品,到這裏就是叁十七品了。
從五周差別來分,這一會裏有二十九品是屬于因果差別周,因不同則果不同,而叁十一品中的最後兩品:普賢行品和如來出現品,在五周中叫平等因果周。
這一段要注意的是:說明從初發心,經曆了五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這裏,就做到因圓果滿,這中間既說了等覺,又說了妙覺。如來放光,放眉間光及口光,解說等覺、妙覺法,贊歎佛陀果行及智德二位的功用,進而談到莊嚴報身的廣大自在。
但是妙覺並不離開本覺,本覺、始覺、妙覺是叁位一體,有本覺才有始覺,有始覺才有妙覺,所以本始不二,這是《華嚴經》的中心,一經發心,就一定成佛果,這是相應的,這就是剛才說的“因該果海,果徹因緣”。你發了心,就把佛果包容進去了,就走上佛道了,果是如何來的,離不開因,念句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就包括阿彌陀佛的果德,佛果就貫徹這個因,因果相應。所以聖號功德很大,不但是念了淨心,還有力量得到佛的加持,自力、他力合成這個功德。
第八會:普光法堂/普賢菩薩/說普賢二千行法門
第八次集會:地點在普光法堂,說法主是普賢菩薩,說法內容爲普賢二千行法門,經文只有一品:離世間品。卷數是七卷。
在四分中是說法進修成行分,就是進一步修行,普賢二千行;在五周中,就是成行因果周,在行中有因就有果。
爲什麼叫離世間品?就是說雖處世間,而對于世間的六塵、五欲境界,無所染著。佛在這裏,沒有放光,爲什麼呢?說明了解世間一切微妙難信之法,需要透過最高的智慧光明,就是要自己心靈發光,而且結合在實踐的體驗上,才能夠直接覺悟。學佛就要靠自己的心靈發光,自己的親身體驗。普賢菩薩說二千行門,是根據根本智發出的後得智,來解釋世間上一切根本哲學問題,本體論、現象論、行爲論都包括在其中,內容很寬廣。
第九會:逝多林重閣講堂/如來示相百城善友/說入法界法門
第九會:地點是逝多林重閣講堂,說法主一是如來示相二是百城善友,說法內容:入法界法門。此處經文只有一品:入法界品。卷數較多,共二十一卷。
在四分中是依人證入成德分,說明事事要靠人,人不動也是不行的,善財童子走了一百多個地方,參訪一百多位善知識,才有所收獲,有所契證,成就他的果德,所以稱“依人證入成德分”。在五周中就是證入因果周,實際有所修證,證入法界。
入法界品,最重要的是由文殊菩薩指引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在參訪中體現出最重要的含義:修行由漸到頓,最後才有頓,沒有漸就沒有頓,從本到末,必須由漸到頓。說明《華嚴經》的宗旨:始末不二,因果不二,漸頓不二,這是大乘境界。妙明真心,人人具足,如何證一真法界?必須由漸到頓,由因到果。不要怕路長,要發心,發心以後要實踐,只要肯實踐,還是很快的。譬如念佛來說,不念佛就沒有辦法,只要肯發心念佛,依佛修行,與佛相應,就快得很,就怕自己不發心、不行動。
本品聲雲如來入于獅子頻申叁昧,也叫獅子奮迅叁昧。獅子一吼,百獸震驚,代表智慧很高,振聾發聩,具足大雄大力。經過曆劫修行,到最後入于獅子奮迅叁昧,就說明佛果境界一時頓證,有無限的威力,所以叫獅子奮迅叁昧。
這九次集會,從始到終,從最初兩次說法在人間,以後又回到了人間,就體現了學佛法重視人間,不離人間,善財童子最後見了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發願將來下生,龍華叁會,也在人間。
佛法不離人間!大家應該深刻體會:能夠生在人間,是最殊勝的。爲何?叁惡道最痛苦,天界最快樂,快樂極了就要墮下來,只有在人間是苦樂參半,有苦就有道心,不會只圖快樂,不會樂而忘憂。所以古代的聖者、賢者都有這個感歎,曹操說:“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蘇東坡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不能專門耽戀快樂,知道樂極生悲,只有人才有這個覺悟,在叁惡道即便知道了也來不及了。有這個覺悟就可以升華,發大悲願,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像地藏菩薩一樣,救度叁途特別是地獄的苦難衆生。
但是救度叁惡道衆生,必須在人間做好,如何做?要宣傳弘揚佛法的道理,明因識果,製止人們貪嗔癡的發展,貪嗔癡的發展就是墮叁惡道的原因。治病要治未病,不治已病,病已經發生了就麻煩,疾病需要預防。所以菩薩發心在人間修行,就是杜絕叁惡道衆生的惡因。盡管叁惡道在冥間,實際上叁惡道也在人間,嗔心重、癡心重、貪心重就是人間的地獄、餓鬼、畜生。所以佛菩薩來淨化人間,彌勒菩薩將來的志願也是淨化人間,太虛大師提倡的人生佛教,也是基于這一點。
淨化人間,在人間使人們明因識果,止惡修善,修大悲心,進一步發菩提心,目標是成佛,這就是人間的殊勝。《華嚴經》七處九會說法就含有此意,所以《華嚴經》是最具有現實意義的。
以上就把《華嚴經》的組織,七處九會的內容、重要點提出來了。
《華嚴經要義 第六章 華嚴經組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