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要義 第五章《華嚴經》的內容▪P4

  ..續本文上一頁)究竟位,謂妙覺,佛證此果位,最極清淨,更無有上,故名究竟位。

  十信

  信,要憑理智對于佛的境界有所認識。《華嚴經·菩薩問明品》是專門說明十種信心:一信心,二念心,叁精進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護法心,八回向心,九戒心,十願心等。

  第一,信心。是指聽到大乘經典,大乘佛菩薩的境界,沒有疑惑,堅定信念。

  第二,念心。經常憶念叁寶的功德,念持不忘。

  第叁,精進心。不要懈怠,要策勵自己:身業、口業、意業,不能放松,身拜佛,口念佛,心想佛。

  第四,慧心。慧就是智慧,要善于觀察,檢查善惡邪正,不起惡心,不起邪心,而要起善心、正心,這要靠智慧的心靈。

  第五,定心。內心要隨時保持定力,不要散亂,不要隨隨便便的,時高時低的。

  第六,不退心。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不退!困難是多種的,有些朋友、兒女、親戚,拉你的後腿,有些外人要諷刺你一下,或者有其他什麼阻礙,都要遇難不退!

  第七,護法心。知道叁寶的功德,佛法的偉大,就要護持正法,時時護念正法。

  第八,回向心。就是要隨時把你的功德回向無上菩提,不是爲了人天小果。

  第九,戒心。就是在信仰過程中,要嚴守叁皈,奉行五戒,內心常常要提起警惕,保持叁業清淨。

  第十,願心。要發大願,要發四弘誓願,學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的大願,不要失掉願心。

  以上就是十信,根據智慧的認識和揀擇,對于佛果功德,深信不疑,從而發菩提心。具備這十種信仰,學佛才走第一步,是最基本的。

  十住

  什麼叫住,內心要安住,心猿意馬,要開始收拾。安住于菩提境界,就必須要有般若正見,菩提是由般若而生的,般若首先要有正見。有正見就與般若相應,有般若就可發菩提之心,證菩提之果。十住就是:一發心住,二治地住,叁修行住,四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

  第一,發心住。發心就是以正見發菩提心,這是很重要的,學大乘經,學菩薩,菩提心不可缺少,“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一初發心,即成正覺”,這叫發心住。受菩薩戒,必須發菩提心,菩薩戒又名金剛光明寶戒,價值非常高,與無漏真如相應。

  第二,治地住。治就是治理的治,地就是心地的地,爲了度衆生,要治理心地,開闊心地。因爲地能生萬物,心能夠治理,就能生出種種功德,種種善法。

  第叁,修行住。要安心住于修行,安心行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爲了度衆生,要修六度萬行,一心專注,不要二用。

  第四,生貴住。就是能堅持這種行動,就好像生在佛的種族家,很珍貴;世間上的人生在王宮,就很尊貴,能夠學佛法,依法而行,就是生在法王家,法王比帝王更高貴。

  第五,方便具足住。就是世出世間,二谛圓融,弘法度生,既要有原則,又要有善巧。真就是真谛,真如、法界、真心,是真;俗就是世俗谛,一切緣生法,一切世間法,都在其中,真俗並用,方便善巧,接引衆生。

  第六,正心住。就是心要正,光明正大,不忘佛法,不忘佛恩,雖然遇到惡境惡緣,其心不動。

  第七,不退住。就是走上正道,對于叁寶、因果、叁世、佛菩薩境界,堅定信心,修學不管什麼惡緣現前,不恐懼,不後退,要有大無畏的精神。

  第八,童真住。童真是形容像小孩子一樣天真無邪,保持這種童真之心,不被汙泥所染。

  第九,法王子住。能夠從真入俗,由俗入真,不失真谛,也能善于用俗谛,真俗圓融,與佛心相合,就可以紹隆佛種,就像法王子一樣,成爲佛的兒子。

  第十,灌頂住。成就了智慧,住于十地的十智,即將成佛,就像王子登位,首先舉行灌頂之禮。

  以上就是十住,說明具備正信以後,要把心意收拾起來,安住于十方面,就有正見,具備正見後,由正見就可啓發般若慧,安心地住于菩提道路上,故稱爲十住。

  十行

  上面講了以智慧心,于佛的菩提道,安心而住,接著在行動上實踐萬行,做到自覺覺他,自利利人:一歡喜行,二饒益行,叁無恚行,四無屈撓行,五離癡亂行,六善現行,七無住行,八難得行,九善法行,十真實行。

  第一,歡喜行。就是能夠行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解決別人的困苦問題,使別人從憂惱中感到歡喜,予樂拔苦,是最使人歡喜的事情,菩薩就要這樣,不要煩惱別人,幹擾別人。

  第二,饒益行。要嚴守菩薩的叁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攝律儀戒指不要損害別人,要嚴守戒律;攝善法戒就是要廣修善法,不管小善、大善,還是世間善、出世間善,都要修;饒益有情戒是以悲憫心修四攝六度饒益衆生。

  第叁,無恚行。恚就是嗔恚,人一定要消滅嗔恨心,煩惱火一起來,那罪就大了,“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所以要修忍辱。忍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耐怨害忍,就是對冤家仇敵要寬容忍耐,以德報怨,冤家宜解不宜結;安受苦忍,生活中有痛苦,遇天災人禍,能夠忍受;谛察法忍,對佛法深刻信仰,堅定不移。這叁種又名:生忍、法忍、無生法忍。《金剛經》講“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佛是贊揚無嗔無恚的,修行辦道,不修忍辱是辦不到的。

  第四,無屈撓行。就是要精進于正道,堅持正法,不屈不撓,有威力加到你身上,不怕,不退,不屈服。

  第五,離癡亂行。心中隨時要保持一顆定心慧心,銘念不忘,對一切外境無所惑亂,臨境不迷,假如臨境迷了,就會迷失正路。

  第六,善現行。就是經常要讀經,要有正見,隨時要與般若智慧相合,洞察一切,就像日光一樣,朗照一切,這叫善現,這就必須要了解二空——人空、法空的道理。

  第七,無住行。一切遭遇,隨緣不變,保持真心,真心就是隨緣不變,有兩句話: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就是在一切緣中保持真心,不變隨緣就是在一切緣中發揮真心的妙用,真心不失,心無所住。

  第八,難得行。做到善根智慧都能堅持,達到自他二利,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很難得。

  第九,善法行。以微妙的善法之力,有智慧,有辯才,說法利生,令他生解,這就有四無礙解“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辭無礙解、辯無礙解”,到了善慧地就具足這四無礙解。法無礙解謂能通達一切世出世間的法;義無礙解,對于文字的意義都能了解;辭無礙解對一切名字辭章都要通達;辯無礙解,就是辯才無礙,能夠四通八達,信手拈來,皆成妙語。善法行就必須要以一種微妙善法之力,具足四無礙解,說法度生,令他生解。

  第十,真實行。就是根據佛的真實智慧,在心中,語言中、行動中,做到說真實話,但重點是在行上。要言行不二,理論與實踐一致,不要诳惑別人。

  以上就是十行,就是指在般若正見的指導下,結合實際行動,修饒益衆生的菩薩行。

  十回向

  回向最重要的是悲智兼修,心要廣大,不能自私,不能處處爲我。自己在修行中積累的功德、培養的善根要回向衆生,回向菩提,回向真如境界。

  十項回向重點一是回自向他,把自己的功德不占爲私有,布施給別人,這叫法布施,以法施人。二是回俗向真(回事向理),就是修行的目的要達到真如境界,要像佛一樣契證真如,達到一真法界,常住不變。叁是回因向果,修習善法的因,目的是求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要有這個遠大的、崇高的志向,不是修來世,不是人天果報,而是無上菩提。

  回向共有十項,《華嚴經·十回向品》是正說十相名的,一是救生離相回向,二是不壞回向,叁是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處回向,五無盡功德藏回向,六隨順堅固回向,七等順衆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無著無縛解脫回向,十法界無量回向。

  第一,救生離相回向。救生就是我們的心,處處要想到衆生,想到衆生的苦難,不離衆生,要救度衆生,必須要以大悲爲根本,廣行濟度,在廣行濟度中,有功而不自居爲功,有德而不自居爲德,心無所住,這是有大智慧,有大智慧同時必定要有大悲心。悲智兼運,就包括四無量心、六度四攝。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慈能予樂,悲能拔苦,見善隨喜,平等施舍,叫慈悲喜舍,這個心很廣大,功德也是無量無邊,所以叫無量心。我在讀《大般若經》的時候,看到佛在此經中贊揚四無量心,心無量!行無量!功德無量!能夠修此四無量心,可以降天魔,伏妖怪,除災害。所以修此四無量心,在修學菩薩行中很重要,大悲廣濟,大智無住。

  第二,不壞回向。對于叁寶功德應該紮根信仰,堅定不移,不要破壞,若失掉對叁寶的信仰,斷了善根只有下墮,要自己和他人都不斷善根。

  第叁,等一切佛回向。這就是《普賢行願品》中的常隨佛學,我雖然未成佛,但是我要向佛學習,我的行動,等同佛行,不管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佛是怎樣修的,我就怎樣修,所以叫等一切佛回向。

  第四,至一切處回向。就是心胸要廣大,我的禮拜供養不是一個佛,而是十方諸佛、法界諸佛。至一切處,就是到一切十方世界叁寶之前修供養,饒益衆生,爲衆生謀利益,叫至一切處,這就是悲願廣大。

  第五,無盡功德藏回向。就是境界無量,功德無量,果報無量,不離衆生,廣修善根。“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要把真心奉獻給塵塵刹刹的境界、塵塵刹刹的衆生,這就有無盡的功德。我的身體存在,是爲貢獻叁寶而存在,爲救度衆生而存在,不是爲我自己。所以《華嚴經·法界觀》的中心,要處處想到衆生,衆生中有我,我與衆生打成一片,如此,無盡的地方,無盡的衆生,無盡的功德,成了無盡的寶藏,這是我們最大的財富,而不是世間上金銀財寶的財富。

  第六,隨順堅固回向。什麼要堅固呢,善行要堅固,悲智要堅固,六度要堅固,不能有一點動搖,…

《華嚴經要義 第五章《華嚴經》的內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