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物,说明缘起法在整体的各种相之内,互相依存,和合无间,圆融无碍,六相就代表事法界的内容,也是事法界的补充。
六相成为专章,是因为华严宗第二祖智俨大师有一次在梦中,有位印度高僧指示他:你要阐扬法界缘起,必须在《华严经》的《十地品》中,把其中的六相加以阐述。智俨大师根据这一段梦中指示,就在《十地品》中的第一地“欢喜地”,找到这段原文“又发大愿,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不坏不杂,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长。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在这里,佛告诉弟子们:“你们要弘法利生,必须善于解释六相!”而且指出了哪六相,缘起是什么样的。所以,六相是说明事物的整体关系,每一个事物都有六相,人有六相,一栋房子有六相,一部机器也有六相,每一相都相连,不能分离。
下面,我就解释一下六相。哪六相呢?即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每一个缘起的事物都具足这六相,就成为一个整体。
第一,总相。用人来举例:人体就是总相,这个五蕴身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内部有心肝脾肺肾,表面有皮肤、毫毛,这样子成为一个总体,现在生理学家分析得很详细:人脑有一百四十亿个神经细胞,人体有二百零六根骨骼,六百九十多块肌肉,一样都不能缺少,就成为人的总相,否则不能成为一个人体。
第二,别相。就是在各种根门中,各个有别相,体虽然是一种,但是根,五脏六腑不同,各有各的相,差别不同,这叫别相。
第三,同相。就是由于诸根和合而成一个整体,离不开和合,这中间就有心灵的支配,假如眼睛没有看,耳朵没有听,鼻没有嗅,舌没有尝,则眼见不到色,耳听不到声音,鼻闻不到香,舌不知道味。没有这个根,就没有这个识,各有各的作用,由各种根门合成的法,互不相违,虽然各有特性,但同心协力,分工合作,而不相妨碍,成为一个整体,这是离不开的。同相,其实也就是和合相。
第四,异相。异就是不同,虽然诸根和合构成一体,但是各个部门,作用不同,形状不同,像眼睛不同,耳朵不同,鼻子也不同,嘴也不同,虽然不同,但是分工合作,成为一体,在一体之中,各自发挥各自的作用,各有其功能。
第五,成相。成功的成,不管你总相别相,最终要成才行,由不成到成的阶段,这也就是各个根门、各个部门互依互存,相互而合成一法,到了成功的时候,就叫成相,成为一个总体。
第六,坏相。专门指自相自体讲的,在总相中,只就某一个部门来看,就不成为成相,也不成为总相,如单从眼睛来看,只能看,光凭眼睛不会成为总体,从这方面来讲,叫坏相,这个坏不是破坏的坏,是指不能成为一个整体。
所以每一个事物:人、动物、生物、物质、有机的、无机的,都是有六相。总的说来,因缘生法,彼此相依相存,缺一不可。从人来说,这根毫毛很小,但你扯一根试试?拔一毛而动全身;牙齿也很小,你拔一颗看看?痛得不得了,而且缺了牙齿,吃饭、说话都不方便。所以,小中有大,大中有小,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就是这个道理。小可以成大,大可以涵小,小大不相离,有和合性在其中,不是绝对分开的。
另外从修房子来举例,一座房子是个总体,在总体之下有别相:柱子、横梁、桷子、天花板、地板,细到一块砖、一片瓦都不能缺,否则就不能成为房子。譬如机器,大零件、小零件,哪怕缺一颗螺丝都不行。譬如飞机、火车、汽车,螺丝钉出了故障就会发生危险。所以大小不相离,因为有个和合关系在其中,缘生法就是和合性,佛说缘生法是以慧眼观察一切,不像世间上差别相太大,界限森严,你我他分得那么严格,结果就斗争、造业。
法界缘起的中心思想是和谐、和合,了解缘起,从缘起中了达性空,与真心相融,一切事物相依相存,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因此菩萨就具足大智慧、大悲心,誓愿度众生,以此成佛道,这是佛说法界缘起的意思,《华严经》的重点就是法界缘起。
海印三昧与大圆镜智
《华严经》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有些人半信半疑,世俗的人不相信。众生都在生死流转的大梦中而不知是梦,真正要彻底相信,要完全了解这个道理,必须是经过开悟以后的初地菩萨,开悟以后,回顾整个众生境界,才知是大梦一场。就好像晚上睡觉一样,梦中有各种形象、各种经历,但是身在梦中不知梦,到了梦醒以后回想一下,才知刚才的境界是梦,才知一切唯心、一切如梦。
法界观是佛说的,佛在什么境界中说的?是在海印三昧中,发了大圆镜智而说出来的。何为海印三昧?三昧,就是定、禅定、止观,又叫奢摩他。大家设想一下,我们在大海边,当清风明月之夜,天上是月亮星星,或者有点云彩,那个时刻大海风平浪静,天上的月亮、星星、云彩清清楚楚地映在海中,海中就出现各种形象。这个大海,有影子映上去,它是这个样子,清清楚楚的;没有影子,它还是这个样子,清清楚楚的。他把天上的各种东西照得清清楚楚,就好像一面大圆镜一样,把森罗万象、事事物物都照得清清楚楚的,这种定就叫海印三昧。
法藏大师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中讲到:“言海印者,真如本觉也,妄尽心澄,万象齐现。犹如大海,因风起浪,若风止息,海水澄清,无象不现。起信论云:无量功德藏,法性真如海,所以名为海印三昧也。经云: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言一法者,所谓一心也。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唯一真如,故言海印三昧也。”
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讲:“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众生平时的心是一种意识的妄心,属于染污的,有妄念、有我执、有烦恼,就像海水一样,起了大风浪,波浪滔天,在此情况之下,对万象森罗,对事相和道理,如何能清楚?无明障蔽,心中黑漆一团,因此造业受苦,在生死中轮转不息。真心不显,妄心作怪。
在唯识来讲,转八识成四智,到了成佛的境界,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何为成所作智?在凡夫境界,我们的根门:手、脚、身体,不会正用,很多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坏他人的利益,眼耳鼻舌身乱动。到了成佛的时候,叫成所作智,就是说那时我们的根门,我们的动作,一切为了成就众生,众生有所要求,就成就他们的各种愿望,这时的身体作用就不同了。
转第六意识成妙观察智。意识在凡夫境界,虚妄重重,颠倒重重,看问题不清楚,戴有色眼镜,所以发生颠倒、造业的行为,到了佛的境界,就转成妙观察智。就是对于诸法,一切共相、自相、总体、别体都能够善于观察,哪怕是万象森罗,都能在观察中了解得清清楚楚的,因此对于众生,根据妙观察智而说佛法,给众生予智慧。
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第七识叫末那识,在众生境界,执我、执法,执生命的主体为我,执一切法为我所,贪心重重,这是生命的祸根,是痛苦的根本,因此有许多差别相,如《金刚经》里讲的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法相、非法相,各种差别相都生起来。转成平等性智之后,就可以消灭差别相,把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自他同体,心境一如,平等平等。
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第八是阿赖耶识,在众生境界是染污性,受熏习也是染污的,执持的种子亦是染污的,当然它也不只是受染污的,也有清净的受善法熏成的善种,但这种人还不多。若能修学正法,熏习善种、清净种子,从而克服、消灭了染污种子,到了佛地,转为大圆镜智,像大圆镜一样,朗照虚空,无物不现,清清楚楚,这就是从海印三昧这种定力中才能产生出来的智慧。
要证得海印三昧,发大圆镜智,必须要注意几点:
第一消灭第六意识的妄念。要根据文字般若,生起正见,能分别是非,分别善恶,分别邪正,相信因果,这离不开文字般若。
第二破除我执,破除烦恼。我执是根本烦恼,必须要以观照般若,修定才能破除,没有定是不行的,百千三昧都是一个定。
第三要达到海印三昧,生起大圆镜智,必须彻底拔除异熟果报的根,离开生死。生死分为两种生死,一种叫分段生死,一种叫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在菩萨修行的第二个阿僧祇劫——七地位断除俱生烦恼障的现行才能结束。分段是什么?就是一辈子一辈子的分段受生。七地以后进入八地,由于还有俱生的微细所知障,其现行和种子还在,从第八地一直到十地,种子、现行时起时伏,就像生死一样,在变易中,叫变易生死。必须离开两种生死,圆证佛果,才能够证得海印三昧,发出大圆镜智。
有些人会说:这么深、这么高,我们怎么办得到呢?你不要怕,只要你深信三宝,深信因果,就开始走这条道路,逐步就可以提高,这是有阶段性的,如果不经过踏实的修学功夫,那是不行的,所以法界观是佛在海印三昧中发生大圆镜智而说出来的。你要学佛,就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能够静下来,善于观察,逐步提高,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上升,就没有多少困难,你如果怕难就没有办法。
第三节 明菩萨修学阶梯
菩萨修学阶梯,是菩萨修行的路线图,《华严经》正宗分的各卷都说明此内容,分为七个阶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大乘五位
其中,又分为五位:(1)资粮位,谓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以福德智慧为助道资粮,故名资粮位。(2)加行位,谓四加行位菩萨,由得福智资粮,加功用行,而入见道,住真如性,是名加行位。(3)通达位,亦名见道位,谓初地菩萨,体会真如智照,于理得见中道,故名通达位。(4)修习位,谓第二地至第十地菩萨,得见道已,为断除障而复修习根本之智,故名修习位。(5…
《华严经要义 第五章《华严经》的内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