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要义 第五章《华严经》的内容▪P2

  ..续本文上一页有这个信心,就与菩提相应,与果报相应。就像禅宗讲的“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普通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你能够放下屠刀,你就能成佛,就转过来了,因果相应。其实事物是联系的,不是单独的,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缘缘相应,所以经上讲“一初发心,即成正觉”,又说“悉成正等觉,不舍初发心”。虽然得了佛果,但是回转过来看,不要把初发心割断了,就是由于初发心的关系,才能完成正觉,说明信心与发菩提心的重要。所以希望大家坚定信心,不舍菩提心。信解行证,有行最后必定有证,这是有连带关系的、是不能分开的。

  二、因陀罗网境界门

  这是以譬喻来讲的,就是说缘与缘的关系是连带起来的,此缘离不开彼缘,彼缘离不开彼彼缘,以此推下去,等于像珠子一样是连串起来的。

  这里介绍的是帝释的因陀罗网,据说在帝释宫殿,罩有因陀罗网,网上有很多珠子,珠子灿烂光辉,明朗夺目,珠子与珠子相照,这个珠子里有那个珠子,那个珠子里有这个珠子,珠影重重相映。就像一室燃灯,中供佛像,四面悬镜:中间有个灯,周围上下也安起灯,佛像在中央,上下周围都有佛像的影子,影子里面又有影子,重重无尽。与因陀罗网的珠子是一样的,一珠为首,其余众珠的影像都影现其中,一切珠子都是这样的。

  一切事相由因缘所成,此缘由彼缘成,彼缘由彼彼缘成,一缘望多缘,多缘望一缘。一个事物的缘可以成功多缘,而多种事物的缘也可以成功这一缘,彼此相望,互为因缘,法法相资,以此相推,重重无尽,如《楞严经》讲的“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毛端很小,但是可以现出宝王刹,佛的法会,可以现其中;一个微尘虽小,可以转大*轮,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都在里面;小中有大,大中有小。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就是说我们的正报可以摄持依报,正报小,依报大,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有关系。

  “坐微尘里转大*轮”,就是说微尘虽小,微尘与各种微尘相接,就是无量无边的世界,就是无尽的缘起,也代表无边的空性,从一微尘中说明缘起性空,就代表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八万四千法门,所以说“坐微尘里转大*轮”。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即“微尘剖出三千界”,微尘也可以显出八万四千法门,以小转大,以小摄大,我们这个心包括万有,万有归于一心。古圣人孔子讲到的“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被宋朝朱熹誉为“孔门传授心法”,可见心量放大,可以摄到十方世界,缩小呢,就是很微,很隐密。心包万有,万有归于一心。你们读那个焰口,里面有一句“心融妙理虚空小,道契真如法界宽”就是这个意思,心包万里,万里又归于一心。我们修道,与真如相契,则法界就广大,宇宙就广大,小中有大,大中有小。

  法藏大师在为武则天讲《华严经》宗旨时,以殿前金狮子为喻,后著说为《金狮子章》,里面有一段比喻性的论述:“狮子眼耳支节,一一毛处,各有金狮子;一一毛处狮子,同时顿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无边狮子;又复一一毛,带此无边狮子,还入一毛中……。”以金狮子作譬喻,狮子是金质的,本身是金的质量,因此狮子身上的毛也代表金狮子,狮子身上的眼耳鼻舌,各种肢节也代表金狮子,狮子整体也就是金狮子,而这一切,一根毫毛就可以代表,从小见大,小的可以包括大的,大中含小,就是这个意思。

  三、秘密隐显俱成门

  这是从缘起来讲,佛说法的缘起,因机制宜,因时制宜,不管说小乘教、大乘教、般若、唯识法相教、显教、密教、权教、实教,都是归于一乘——佛乘,这是秘密的,目的就是要成佛。但是从明显来分,就有大有小,有显有密,有渐有顿,有权有实,这是根据众生的机缘来讲。说小乘教,大乘教就隐;说大乘教,小乘教就隐;说显教,密教就隐;说密教,显教就隐。像月亮一样,这边看是缺的,那边看是圆的,但是不管是大小、显密、顿渐、权实,终归一乘,这是秘密的,意思就是大小显密等是圆融的,是无碍的,是相容的,最后都要达到佛乘。

  四、微细相容安立门

  这是从相方面来讲的,相,有小有大,由小到大,一微尘即成世界,所以大中有小,小中有大。《金刚经》上“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这是胜义谛,讲空,微尘是各种分子合拢来的,本性是空,世界由微尘组成的,还是空。但从世俗谛来讲,就有小有大,有细有粗。

  真心融通之下,大小相融,小中有大,大中有小,不能分开,所以事相、小大、微细都是相容的,相即相入,如上面所讲的“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澄观大师譬喻的好像一个大琉璃瓶,里面装很多芥子,大小相容不能分开,佛法讲真心融通,大小相容,也就是此理。

  五、十世隔法异成门

  隔法就是时间隔开了的,但是相通。就三世来讲: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又各有三世,在现前一念中出现共为十世,看起来是隔了、分开了,实际是相通的,有短劫就有长劫,长劫包括短劫,所以叫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彼此相通,佛法讲空间无量无边,时间无始无终。佛教的世界观很宽、很长,生命不断延续,相即相入,而不失先后、长短,故云隔法异成。澄观大师有个譬喻,说有个人晚上做梦,梦是三更半夜,时间很短,但他在梦中的经历就长了,有一百年的经历。

  道教有个掌故叫“黄粱梦觉”,出自《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书中记载:书生吕岩(即吕洞宾)去应试,在旅馆里遇到道士钟离权,道士向吕岩化一顿斋饭吃,并与之谈话。吕岩忽然觉得有些困倦,便接过道士递过来的“如意枕”睡去。在梦中,吕岩中了状元,并且由州县小官逐步升至朝廷大官,最后还做到了宰相,简直不可一世,曾两次娶富贵人家女儿,享尽荣华富贵;不料五十多年后,因犯下重罪,被罢了官,抄了家,顷刻之间,妻离子散,孑然一身,穷愁潦倒,风雪之中,又看见一队人马穷追不舍,吓得他一身汗出,恍然从梦中惊醒。醒来时道士钟离权煮的黄粱饭还没熟,这就是心力的作用,时间长短相入,转瞬不过百年,“一夕之梦,翱翔百年”啊!

  六、诸藏纯杂具德门

  这是从修行十度来讲,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到方便、愿、力、智。修布施度,财施、法施、无畏施,能够做到三轮体空,一切万法、一切善行都叫做施,具有空慧,不管哪方面行持,一切都叫施。但是在修行过程中分阶段,就具体行持各有不同特点。初地以布施为重,另外持戒等属于杂,纯施中附有杂行,是二而一,都是属于佛法修行之宝藏,所以叫诸藏纯杂俱德门。

  七、一多相容不同门

  这是从理方面来讲,从缘起的道理来讲,缘起法从一到多,多中包一,重重无尽,一切缘相即相入,彼此相容,有一就有多,有多就有一,一摄一切,一切摄一。

  从事相上讲,一多相即相入,虽然有一有多而相容,但数字不会混乱。澄观大师举了一个譬喻,譬如在一个讲堂点燃千盏灯,不管一盏灯、十盏灯,或是百盏灯、千盏灯,虽然数字不同,但是灯光互相交融,光光相网,相摄相入而不相碍,所以叫一多相融,这是从缘起的道理来讲。这个譬比很生动,一室千灯,光光相网而不相乱,从一到千是一体不会乱的,光光相网,互相容纳,是一体的,互摄互入。

  《八十华严》之《普贤行品》有这么一句话:“一切众生身入一身,一身入一切众生身。”相容而不相碍,不失一多之相。这个道理很明白,那就是我中有你,你就有我,我中有众人,众人就有我,我有众生,众生就有我,相即相如,彼此无碍,这是大我,大我到无我。这叫一多相容不同,虽然不同而相容,即依缘起的道理来讲的。

  八、诸法相即自在门

  这从作用来讲,你发了心就起很大作用。你不要以为只发了一点心,没有什么作用,“一初发心,便成正觉”,只要一开始发心,就与菩提正觉相应!经上又讲“彼一念功德,无量无边际,如来分别说,穷劫不可尽”,你能发一念,这个善念,功德既深且广,没有边际,如来说,假如分开来讲的话,长劫都讲不完,这是心力的作用。

  心力不可思议,你发了愿心,就要坚持,有愿必成,发了信心,只要坚持,也必成菩提,力量很大的。移山倒海都做得到。你如不发心,哪怕一点小事也做不成功,就是这个道理,发心之用,不可思议,即始即终,一即一切,相即相入,无有穷尽。虽然是相即,从初到终,不失菩萨行的阶段。

  九、唯心回转善成门

  这是从心方面讲,一切唯心造,心外无别物,善恶随心,顺转就成涅槃,逆转就成生死。顺于真性,就是顺于真心,众生是逆于真心,佛菩萨是顺于真心,这叫唯心回转。善成就是你能有真心,结果就好。这是以心来讲的,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尽管是生死,你转过来,消灭烦恼,消灭了妄心,就是涅槃;尽管是烦恼,你能转烦恼,消灭贪嗔痴,就成菩提,都是在一心之间。

  十、托事显法生解门

  这是从智慧方面来讲。《华严经》世尊说法放光,从智慧方面来理解有二个意思:放光就是佛说法,佛证了果位才放得出来,才有这么大的光;这种光周遍法界,无处不入,只有佛的功德才办得到。所以由放光就显示佛果的功德、佛果的伟大。放光,就在说法,托事显法嘛,如禅宗祖师棒打拳打交加,“七尺竿头开正眼,一声吼下歇狂心”。临济祖师,你问他一下他就打你一下,托事显法,就是把你无明去掉,使你觉悟,又比如善财童子,登了弥勒楼阁,见到各种殊胜境界,重重楼阁,庄严美妙,这就是法界的境界,这都是托事显法。

  以上十门,说明一切事物,不管各种心法现象、事法现象,在真心容摄之下,都是相融通的,都是圆融无碍的,这就是事事无碍法界。

  六相

  六相,这是从形体相状来分析事…

《华严经要义 第五章《华严经》的内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