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物,說明緣起法在整體的各種相之內,互相依存,和合無間,圓融無礙,六相就代表事法界的內容,也是事法界的補充。
六相成爲專章,是因爲華嚴宗第二祖智俨大師有一次在夢中,有位印度高僧指示他:你要闡揚法界緣起,必須在《華嚴經》的《十地品》中,把其中的六相加以闡述。智俨大師根據這一段夢中指示,就在《十地品》中的第一地“歡喜地”,找到這段原文“又發大願,願一切菩薩行,廣大無量,不壞不雜,攝諸波羅蜜,淨治諸地。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所有菩薩行,皆如實說,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長。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在這裏,佛告訴弟子們:“你們要弘法利生,必須善于解釋六相!”而且指出了哪六相,緣起是什麼樣的。所以,六相是說明事物的整體關系,每一個事物都有六相,人有六相,一棟房子有六相,一部機器也有六相,每一相都相連,不能分離。
下面,我就解釋一下六相。哪六相呢?即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每一個緣起的事物都具足這六相,就成爲一個整體。
第一,總相。用人來舉例:人體就是總相,這個五蘊身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內部有心肝脾肺腎,表面有皮膚、毫毛,這樣子成爲一個總體,現在生理學家分析得很詳細:人腦有一百四十億個神經細胞,人體有二百零六根骨骼,六百九十多塊肌肉,一樣都不能缺少,就成爲人的總相,否則不能成爲一個人體。
第二,別相。就是在各種根門中,各個有別相,體雖然是一種,但是根,五髒六腑不同,各有各的相,差別不同,這叫別相。
第叁,同相。就是由于諸根和合而成一個整體,離不開和合,這中間就有心靈的支配,假如眼睛沒有看,耳朵沒有聽,鼻沒有嗅,舌沒有嘗,則眼見不到色,耳聽不到聲音,鼻聞不到香,舌不知道味。沒有這個根,就沒有這個識,各有各的作用,由各種根門合成的法,互不相違,雖然各有特性,但同心協力,分工合作,而不相妨礙,成爲一個整體,這是離不開的。同相,其實也就是和合相。
第四,異相。異就是不同,雖然諸根和合構成一體,但是各個部門,作用不同,形狀不同,像眼睛不同,耳朵不同,鼻子也不同,嘴也不同,雖然不同,但是分工合作,成爲一體,在一體之中,各自發揮各自的作用,各有其功能。
第五,成相。成功的成,不管你總相別相,最終要成才行,由不成到成的階段,這也就是各個根門、各個部門互依互存,相互而合成一法,到了成功的時候,就叫成相,成爲一個總體。
第六,壞相。專門指自相自體講的,在總相中,只就某一個部門來看,就不成爲成相,也不成爲總相,如單從眼睛來看,只能看,光憑眼睛不會成爲總體,從這方面來講,叫壞相,這個壞不是破壞的壞,是指不能成爲一個整體。
所以每一個事物:人、動物、生物、物質、有機的、無機的,都是有六相。總的說來,因緣生法,彼此相依相存,缺一不可。從人來說,這根毫毛很小,但你扯一根試試?拔一毛而動全身;牙齒也很小,你拔一顆看看?痛得不得了,而且缺了牙齒,吃飯、說話都不方便。所以,小中有大,大中有小,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就是這個道理。小可以成大,大可以涵小,小大不相離,有和合性在其中,不是絕對分開的。
另外從修房子來舉例,一座房子是個總體,在總體之下有別相:柱子、橫梁、桷子、天花板、地板,細到一塊磚、一片瓦都不能缺,否則就不能成爲房子。譬如機器,大零件、小零件,哪怕缺一顆螺絲都不行。譬如飛機、火車、汽車,螺絲釘出了故障就會發生危險。所以大小不相離,因爲有個和合關系在其中,緣生法就是和合性,佛說緣生法是以慧眼觀察一切,不像世間上差別相太大,界限森嚴,你我他分得那麼嚴格,結果就鬥爭、造業。
法界緣起的中心思想是和諧、和合,了解緣起,從緣起中了達性空,與真心相融,一切事物相依相存,應該互相尊重,互相愛護,因此菩薩就具足大智慧、大悲心,誓願度衆生,以此成佛道,這是佛說法界緣起的意思,《華嚴經》的重點就是法界緣起。
海印叁昧與大圓鏡智
《華嚴經》講“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有些人半信半疑,世俗的人不相信。衆生都在生死流轉的大夢中而不知是夢,真正要徹底相信,要完全了解這個道理,必須是經過開悟以後的初地菩薩,開悟以後,回顧整個衆生境界,才知是大夢一場。就好像晚上睡覺一樣,夢中有各種形象、各種經曆,但是身在夢中不知夢,到了夢醒以後回想一下,才知剛才的境界是夢,才知一切唯心、一切如夢。
法界觀是佛說的,佛在什麼境界中說的?是在海印叁昧中,發了大圓鏡智而說出來的。何爲海印叁昧?叁昧,就是定、禅定、止觀,又叫奢摩他。大家設想一下,我們在大海邊,當清風明月之夜,天上是月亮星星,或者有點雲彩,那個時刻大海風平浪靜,天上的月亮、星星、雲彩清清楚楚地映在海中,海中就出現各種形象。這個大海,有影子映上去,它是這個樣子,清清楚楚的;沒有影子,它還是這個樣子,清清楚楚的。他把天上的各種東西照得清清楚楚,就好像一面大圓鏡一樣,把森羅萬象、事事物物都照得清清楚楚的,這種定就叫海印叁昧。
法藏大師在《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中講到:“言海印者,真如本覺也,妄盡心澄,萬象齊現。猶如大海,因風起浪,若風止息,海水澄清,無象不現。起信論雲:無量功德藏,法性真如海,所以名爲海印叁昧也。經雲: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言一法者,所謂一心也。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唯一真如,故言海印叁昧也。”
江西馬祖道一禅師講:“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衆生平時的心是一種意識的妄心,屬于染汙的,有妄念、有我執、有煩惱,就像海水一樣,起了大風浪,波浪滔天,在此情況之下,對萬象森羅,對事相和道理,如何能清楚?無明障蔽,心中黑漆一團,因此造業受苦,在生死中輪轉不息。真心不顯,妄心作怪。
在唯識來講,轉八識成四智,到了成佛的境界,前五識轉爲成所作智。何爲成所作智?在凡夫境界,我們的根門:手、腳、身體,不會正用,很多的人爲了自己的利益,損壞他人的利益,眼耳鼻舌身亂動。到了成佛的時候,叫成所作智,就是說那時我們的根門,我們的動作,一切爲了成就衆生,衆生有所要求,就成就他們的各種願望,這時的身體作用就不同了。
轉第六意識成妙觀察智。意識在凡夫境界,虛妄重重,顛倒重重,看問題不清楚,戴有色眼鏡,所以發生顛倒、造業的行爲,到了佛的境界,就轉成妙觀察智。就是對于諸法,一切共相、自相、總體、別體都能夠善于觀察,哪怕是萬象森羅,都能在觀察中了解得清清楚楚的,因此對于衆生,根據妙觀察智而說佛法,給衆生予智慧。
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第七識叫末那識,在衆生境界,執我、執法,執生命的主體爲我,執一切法爲我所,貪心重重,這是生命的禍根,是痛苦的根本,因此有許多差別相,如《金剛經》裏講的人相、我相、衆生相、壽者相、法相、非法相,各種差別相都生起來。轉成平等性智之後,就可以消滅差別相,把第七識轉爲平等性智,自他同體,心境一如,平等平等。
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第八是阿賴耶識,在衆生境界是染汙性,受熏習也是染汙的,執持的種子亦是染汙的,當然它也不只是受染汙的,也有清淨的受善法熏成的善種,但這種人還不多。若能修學正法,熏習善種、清淨種子,從而克服、消滅了染汙種子,到了佛地,轉爲大圓鏡智,像大圓鏡一樣,朗照虛空,無物不現,清清楚楚,這就是從海印叁昧這種定力中才能産生出來的智慧。
要證得海印叁昧,發大圓鏡智,必須要注意幾點:
第一消滅第六意識的妄念。要根據文字般若,生起正見,能分別是非,分別善惡,分別邪正,相信因果,這離不開文字般若。
第二破除我執,破除煩惱。我執是根本煩惱,必須要以觀照般若,修定才能破除,沒有定是不行的,百千叁昧都是一個定。
第叁要達到海印叁昧,生起大圓鏡智,必須徹底拔除異熟果報的根,離開生死。生死分爲兩種生死,一種叫分段生死,一種叫變易生死。分段生死在菩薩修行的第二個阿僧祇劫——七地位斷除俱生煩惱障的現行才能結束。分段是什麼?就是一輩子一輩子的分段受生。七地以後進入八地,由于還有俱生的微細所知障,其現行和種子還在,從第八地一直到十地,種子、現行時起時伏,就像生死一樣,在變易中,叫變易生死。必須離開兩種生死,圓證佛果,才能夠證得海印叁昧,發出大圓鏡智。
有些人會說:這麼深、這麼高,我們怎麼辦得到呢?你不要怕,只要你深信叁寶,深信因果,就開始走這條道路,逐步就可以提高,這是有階段性的,如果不經過踏實的修學功夫,那是不行的,所以法界觀是佛在海印叁昧中發生大圓鏡智而說出來的。你要學佛,就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能夠靜下來,善于觀察,逐步提高,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上升,就沒有多少困難,你如果怕難就沒有辦法。
第叁節 明菩薩修學階梯
菩薩修學階梯,是菩薩修行的路線圖,《華嚴經》正宗分的各卷都說明此內容,分爲七個階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大乘五位
其中,又分爲五位:(1)資糧位,謂十住、十行、十回向諸位菩薩,以福德智慧爲助道資糧,故名資糧位。(2)加行位,謂四加行位菩薩,由得福智資糧,加功用行,而入見道,住真如性,是名加行位。(3)通達位,亦名見道位,謂初地菩薩,體會真如智照,于理得見中道,故名通達位。(4)修習位,謂第二地至第十地菩薩,得見道已,爲斷除障而複修習根本之智,故名修習位。(5…
《華嚴經要義 第五章《華嚴經》的內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