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在說挑撥離間話?是不是說的粗惡話?是不是說的下流話?我的意、起心動念是不是起的正念?正念是什麼呢?就是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布施、念第一義天,這就是真如啊,是與真如相應的。相反的貪念、瞋念、癡念,叫做惡念或者叫做邪念。
在日常生活工作之中,待人接物時,是否做到叁業清淨,就可以從身口意叁方面來進行檢查。如果你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對事接物,都能以正念保持,行動是正確的,思想也是正確的,那就是在世俗的一切事物中都在做好事,都在行方便事,與佛心相應,這就是普賢行願。所以這個普賢行願,心胸廣大,沒有執著,沒有障礙,到這個境界,就可以入法界了,就可以見到妙明真心,見到諸法性空、諸法法性,證得真如境界、佛的境界。
所以這個十大願,與我們修行相結合,與現實相結合有很大的作用。你看《華嚴經》之《淨行品》中文殊菩薩的一百四十一願,有生活中的,有行動中的,有出家生活的,有在家生活的。起心、動念,舉手投足,行住坐臥,一切保持正念,一切都念到衆生,這即是文殊菩薩大願,也就包括了普賢菩薩十大願,都是相結合的。對于《普賢行願品》的人生價值和意義,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注意活學活用,具體體現在生活上、工作上,就要以普賢十大願的精神來對待,來了悟人生,證悟法界。首先要清淨叁業,達到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清淨。
十願廣大
第二,普賢十大願很廣大,包括了四宏誓願、菩薩的叁聚淨戒。
四宏誓願即四種宏大的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叁聚淨戒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個戒既包括了出家菩薩戒也包括了在家菩薩戒。攝律儀戒,就是不要作惡,一切要遵守戒律,不要危害他人。攝善法戒,一切行動不管大善、小善,大功德、小功德都要盡量去做。饒益有情戒,主要是悲憫衆生,救苦救難,給有情、給衆生以安樂,解決他們的痛苦,叫饒益有情戒。
在四宏誓願之中,第一衆生無邊誓願度,無邊衆生都要發願救度,包括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各種衆生,這就包括了饒益有情戒。第二煩惱無盡誓願斷,就包括攝律儀戒。我們在修行之中,在修戒定慧之中,要斷盡煩惱,若煩惱不斷,習氣不除,盡管你念佛念經,沒有受用。接下來“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就包括攝善法戒。從學佛、學法一直到成佛,都包括在善法之中。所以四宏誓願就包括叁聚淨戒,而普賢十大願就體現了四宏誓願、叁聚淨戒的內容和精神。這個十大願就是一切佛、一切菩薩都應該發的願,都應該修的行。這是它的第二個特點。
與般若相應
第叁,修行十大願,要結合般若精神。什麼般若精神呢?就是一種智慧,于相無所著而修布施。能施、所施、施果,我是能施,某個東西是所施,施果就是執著施了以後我要得什麼果。應是叁輪體空的布施,就是說能施、所施、施果都不要執著,那就是無住精神。無住,在《金剛經》上講,不要住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不要住法相、非法相。修行十大願而無所住,這就是般若。願行與般若相結合,這一種緣起,叫做無住緣起。以無住的緣起,就能見到諸法真實之相,進入法界,這是十大行願很重要的一點。
所以說以上這叁點:第一、清淨叁業;第二、十大願包括了四宏誓願、叁聚淨戒;第叁、與般若相應,以無住精神奉行十願。心無所住就可以入于法界,這是核心思想。以上就是《普賢行願品》的人生價值意義。
七、簡介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善財童子
文殊菩薩
在佛說《華嚴經》的時候,是文殊與普賢作爲脅侍,左邊文殊,右邊普賢,以文殊、普賢爲上首。文殊,就是文殊師利或者叫曼殊師利,這是印度語,翻譯到中國來就叫妙吉祥,妙就是微妙的妙,吉祥就是表示非常吉利、祥瑞叫妙吉祥。在大乘法會上很多地方都是文殊菩薩出現,文殊菩薩請示佛,提出問題,佛解答。他在南印度帶領弟子弘揚大乘妙法,特別是般若方面。
他生在印度一個婆羅門家,據說他生的時候,吉祥的現象有十種:光明滿室、甘露盈庭、地湧七珍、神開伏穴、雞生鳳子、豬産龍兒、牛生白澤、馬生麒麟、倉變金粟、象具六牙。生下來以後他就能說話,他的相就像天宮的童子相,微妙莊嚴。由于根性智慧、聰明,有福德,所以就隨佛出家、學佛。他的行持是以楞嚴叁昧入定而得的境界,叫“楞嚴叁味”,你們若學過《楞嚴經》就知道“首楞嚴叁昧”。“首楞嚴”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包括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六大,這些事相都通于妙心,通于法性,修這個定即事而真,可以直接見到諸法實相,由妄歸真,就是“首楞嚴叁昧”。
佛有兩個大弟子,一個叫文殊,一個叫彌勒。文殊就以般若空宗,弘揚不二法門爲主,彌勒菩薩就以弘揚瑜伽、唯識法相爲主。般若講空,瑜伽講有。空與有就是大乘佛法最大的兩個妙義,就像車有二個輪子一樣的不可偏廢,所以因緣生法就叫有,因緣生法歸于法性,歸于圓成實就是空。有就不是實有,不是常有,空就不是斷滅空、虛無空。所以由空入有,由空顯有;由有入空,由有顯空,這就是中道。文殊菩薩講空,彌勒菩薩講有,這二種是相輔相成的。
空就表現在不二法門,文殊菩薩是弘揚不二法門的。《維摩诘經》裏,文殊菩薩與維摩诘辯論主要就是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最重要的是什麼意義呢?世間一切是相對的,相對之産生就由于我們衆生的虛妄分別,有種種虛妄心就有種種差別,就有種種相對的事物。在衆生境界,由于虛妄計執,片面地看問題、片面地執著,就生出種種顛倒妄想。這是生死根本,痛苦的根本。能夠認識諸法不二,由不二歸于一。一是什麼呢?是真如、法性,那麼這個境界就可統攝心物,統攝一切事物,歸于一種,萬法歸一。這就是整體看問題,就可以包攬一切現象,認識一切現象,觀察透視一切現象。
所以“不二”,實際上是顯示真如法性的道理,這個境界不可思議,不可以想得到,也不可以言語表達,超出時間、空間。文殊菩薩,就專門弘揚“不二法門”,著重解,著重般若,代表智慧。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他的名字從因和果來解。在因行上來講,他的德遍于衆生叫普;在果行上來講,他位居十地以後,居于亞聖地位,就是等覺,由等覺進一步就是妙覺、佛果,所以他位居等覺就叫做賢,叫普賢。德無不被曰普,位居等覺曰賢,叫做普賢。
普賢菩薩居于佛的右手,代表理性、法性;另外代表行,普賢行代表定力很高的禅定。所以文殊與普賢,是相輔相成的,理與事相對,行與證相對,禅與般若相對。修學大乘佛法必須要具備的條件,就從文殊、普賢這二大菩薩的精神中體現出來。
文殊菩薩與五臺山發塔
文殊菩薩的道場就在五臺山,五臺山就是清涼世界,其中塔院寺裏有座塔叫發塔,這個發塔是怎麼來的呢?在曆史上有這麼一個公案。
據說在北魏年間,五臺山的大孚靈鹫寺,每年春叁月都要廣修布施,設無遮齋會,施茶、施飯,來受供養的很多。
有一次,一個婦女帶著一條狗,抱著兩個孩子,一大早就到山門外,要求把門打開,給她施食。守門的僧人,看到是個婦女帶著孩子帶著狗,認爲她要急于趕路,就馬上把門開了。門開了以後,這個婦女就馬上要求要先吃飯,飯頭僧就把飯舀好,舀了叁份,她一份,二個孩子各一份。後來她還要求,她說還要給我一份,什麼份呢?是狗要吃。好了,就把這份舀出來,舀出來以後,她還要求,再給我一份。這個僧人就感到怪了:
“你明明來的時候是四個嘛?你一個,二個孩子,一條狗,已經有四份了,你爲什麼還要一份呢?”
她說:“我的肚裏面懷的有胎嘛!胎兒要吃啊!”
這個僧人就不高興了:“你這個人也太不滿足了,要了四份還要,胎兒吃什麼?胎兒還沒出生,吃什麼?”就發脾氣,叫她出門,等于說是攆她出門。
就在這個時候,這個婦人剛一出門,馬上就變現了,化爲文殊菩薩,狗就是獅子,獅子騰空,文殊菩薩就坐在獅子身上。二個孩子,一個化成善財,一個化成欲天王,成二個童子。她當時入門的時候供養了一束頭發,沒有其它什麼供養,只有一束頭發。後來發現是文殊菩薩以後,這些僧人都很後悔,對于文殊菩薩當面不識很後悔,就把這束頭發修塔供養。當時住持僧就立定個規矩,以後每年的正月間施舍飯菜,不管男女老少幼平等對待,不要有分別。這就是文殊菩薩示現的公案,現在五臺山還有文殊菩薩的發塔,大家到了五臺山就會看到。
普賢菩薩的前世苦行
普賢菩薩,在過去生中世世修苦行,修苦行而不退願,不退道心。傳說過去有一世中,他生在一婆羅門家庭。生下來以後,由于父母親很貧困,養不起,就把他抛在大路上。在大路上遇到另一個婆羅門,把他撿起來收養了,給他取了個名字叫吉兒。這個人爲什麼要養他呢?因爲沒有孩子。後來這對夫婦幾年以後又生了個孩子,就嫌棄收養的孩子吉兒,把他抛在山谷之中。
吉兒在山谷中啼哭,遇到狼群,有個母狼把他銜去,給他吃奶,還尋東西給他吃,吉兒成了狼兒。有一天,這個狼出外去找食,遇到獵人,把狼殺死了,狼被殺死後,狼兒沒有吃的了,又爬出去哭啼,這時遇到一個商人,商人把他撿起,撫養起來。他很乖巧,很得養父的愛心,但是後來這個商人在旅遊途中,住到黑店,因爲店主貪戀商人的錢財,就在半夜把商人殺了。這個孩子很聰明,當這個店主進屋的時候,他覺得不對,爬到角落裏藏起,就沒有被殺。
天亮以後,他就逃出去,遇到一個賣農具的人,賣農具的人又把他養起,由于吉兒聰明伶俐,通情達理,這個賣農具的人也很高興,把他養到十多歲。後來,這個賣農具的人家庭不順,得病,妻子死了,兒子死了,錢財也喪失了…
《普賢行願品講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