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要義 (2005年8月27-9月4日講于上海沈香閣)
引言
講經緣起
武則天與《華嚴經》的因緣
聽經要存叁種心
應慈老法師的華嚴妙行
正論
第一章《華嚴經》宗趣
第一節 宗趣
什麼叫法界
什麼叫做相
第二節 一佛叁菩薩
毗盧遮那佛
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
彌勒菩薩
《華嚴經》的精髓
一念不生全體現
第二章 經題略釋
第一節 《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定義
什麼叫大方廣
什麼是佛
什麼叫華嚴
心與性是一體的
什麼是經
第二節 以德顯示佛的十身
融叁世顯示佛的十身
處處都是佛地
關于放光
神通很平常
第叁節 菩薩常見之十佛身
十法見十佛
隨時都可見到佛
一心通十法界
第叁章《華嚴經》之傳譯
經典結集
龍樹菩薩取《華嚴經》
佛陀跋陀羅譯《六十華嚴》
實叉難陀譯《八十華嚴》
般若叁藏譯《四十華嚴》
第四章《華嚴經》在印度、中國的傳承
馬鳴菩薩的《起信論》
龍樹寫《十住毗婆沙論》
世親菩薩回小向大寫《十地經論》
章太炎去陰間判案
正法住世的標准
杜順大師
智俨大師
法藏大師
澄觀大師
宗密大師
第五章《華嚴經》的內容
第一節 明萬法唯心;
第二節 明法界緣起
四法界
十玄門
六相
海印叁昧與大圓鏡智
第叁節 明菩薩修學階梯
大乘五位
十信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四加行
十地
等覺
妙覺
第六章《華嚴經》組織
第一會:菩提場/諸佛和普賢/說如來依報因果
第二會:普光法堂/文殊與十首/說十信法門
第叁會:忉利天宮/法慧菩薩/說十住法門
第四會:夜摩天宮/功德林菩薩/說十行法門
第五會:兜率陀天/金剛幢菩薩/說十回向法門
第六會:他化自在天/金剛藏菩薩/說十地法門
第七會:普光法堂/普賢菩薩/說因圓果滿法門
第八會:普光法堂/普賢菩薩/說普賢二千行法門
第九會:逝多林重閣講堂/如來示相百城善友/說入法界法門
第七章《華嚴經》精華舉例
華藏世界
文殊一百四十一願
普賢十大願和二千行
善財童子五十叁參
彌勒樓閣
引言
講經緣起
各位師父們、居士們:
今年適逢“華嚴座主”應慈老法師圓寂四十周年,上海佛教界進行紀念,特別舉行紀念法會,包括一系列活動,講經法會就是活動之一,我應上海佛教協會覺醒法師、觀性法師、德育法師之邀有緣參加法會,講《華嚴經》的要義,這個因緣很殊勝,非常難得。在此,我謹對上海佛教界的居士們,還有玉佛寺、沈香閣諸位師父的熱情接待,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大乘經典中,《華嚴經》被稱爲經中之王,本來《法華經》是經中之王,《華嚴經》在曆史上被判爲“一乘頓教”,所以一般稱爲“經王中之王”,由此可見《華嚴經》的重要性。《華嚴經》共有叁種翻譯,現在比較盛行的《華嚴經》是唐朝實叉難陀尊者翻譯過來的,一共八十卷、叁十九品,有四萬五千頌,將近七十萬字,一般稱作《八十華嚴》,卷帙很浩瀚。
武則天與《華嚴經》的因緣
關于這部經,我們應該懷念唐代武則天,武則天曾經在尼庵住過一段時間,對佛教有深切的了解,也有深厚的感情,從入皇宮以後,沒有忘記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經典裏的《華嚴經》。
《華嚴經》最早的翻譯是在東晉時期,當時翻譯的是佛陀跋陀羅,在建康(即今南京)翻譯的,那個時候叫《六十華嚴》,其中的缺點是什麼呢?就是卷帙不全,很多內容沒有,所以武則天深感遺憾,希望得到全本,後來聽說在于阗國,就是現在新疆的西邊,一個叫和田的地方,那個地方盛行大乘佛教經典,同時有一個印度尊者實叉難陀,深習大小乘經典,學問很廣博。武則天聽說以後很高興,就派人迎請他到當時的洛陽,同時把梵本《華嚴經》也帶到洛陽,帶到洛陽以後,就進行翻譯,在宮廷中的皇家寺院遍空寺進行翻譯,當時參加翻譯的還有菩提流支等好幾位梵僧。
在翻譯過程中,武則天很重視,翻譯完後,武則天親自題寫書名,親自作序,不久就請法藏大師進宮宣講《華嚴經》,法藏大師即是賢首國師,是正式建立華嚴宗的祖師。
在翻譯和宣講過程中有幾個預兆,當實叉難陀要開始翻譯《華嚴經》的時候,武則天有個晚上做夢,夢到天降甘露,起來以後感覺奇特殊勝;法藏大師開講《華嚴經》的時候,講到《華藏世界品》,大地六種震動,這種震動不是普通的地震,動而不受災,是吉祥的預兆。這兩件事情曆史都有記載,說明這部《華嚴經》是很殊勝、很希有、很難遇的。
實叉難陀在翻譯完《華嚴經》以後,又回到和田,後來的唐中宗,就把他請到京都來,但是不幸的是,不久他染上疫症,是不治之症,就圓寂了。圓寂以後,經過火燒,舌頭不爛,有很多舍利子,他的弟子就把他沒火化掉的舌頭、舍利子,送回于阗建塔供養。所以《華嚴經》的流傳,武則天出了很大力量,我們今天要懷念她。
《華嚴經》的大乘境界實際上是佛菩薩的境界。佛成道以後,在叁七日內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講法,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佛在菩提樹下爲法身大士講,所以這是佛的自證境界、菩薩的最高境界,我們今天能夠聽到這部經,是很大的佛緣。
聽經要存叁種心
在這裏我告訴大家,在聽經的時候要存叁種心,第一個寂滅心,第二個恭敬心,第叁個廣大心。在本經的《淨行品》中,智首菩薩代表大衆向文殊菩薩請教“如何發願”,文殊菩薩的原話是什麼呢?他告訴智首菩薩:“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最上勝妙功德”。從這句話中我們就了解到,發菩薩大願要像文殊菩薩發一百四十一願一樣,首先把心淨化下來,要善用其心!不能善用其心,你就不會了解、不會悟入,不會深入法藏,更說不上結合修行!所以要注意這顆心!要善用這顆心!
在經中注解有譬喻,就好像在大海中行船,行船要順利,要找到方向,必須要靠舵手,舵手掌握得穩當,看得清方向,才能乘風破浪,達到彼岸。否則,如果舵手馬虎大意了,隨隨便便的,那就危險了,一是可能會觸礁,二是可能會翻船,就有生命危險。
善用其心,掌握其心,就好像大海中航船的舵手一樣,一定要掌握穩啊!我們在座的都是學佛的、皈依叁寶的,希望你們能夠善用其心,保持心靈安靜,使它能夠安甯,使它能夠發菩提心,向上追求,那麼我們的人生就不辜負。
應慈老法師的華嚴妙行
沈香閣現在舉行“華嚴法會”,來紀念應慈老法師。應慈老法師在他圓寂以前長期住在沈香閣,在沈香閣弘揚華嚴教義,講《華嚴經》,同時和當時月霞法師辦華嚴大學,培養研究華嚴的接班人。我在重慶開縣的時候,有位慧西老法師,就是研究華嚴的,在華嚴大學畢業。重慶的遍空老法師、竺霞老法師,也是研究華嚴的,慧西老法師當年在重慶南岸大佛寺辦華嚴學校時,他們在裏面學《華嚴經》。遍空老法師現在已經一百多歲了,竺霞老法師已經圓寂了。我就是從那個時候,曉得上海的應慈老法師。
應慈老法師功德很大,被海內外教徒贊奉爲“華嚴座主”。玉佛寺已經圓寂的真禅老法師,他的親教師就是應慈老法師。在一九九五年十一月,由真禅法師發起,當時佛教協會高振農居士還在主持會務,組織了一個研究會,爲“應慈老法師佛學思想研討會”,我當時應邀參加,參加之前,我看了應慈老法師的有關傳記和他的一些思想特點,就在會上提出了應慈老法師幾點重要思想:一、教宗華嚴、行在禅那;二、般若不明、萬行虛設;叁、禅淨同源;四、出世而入世的菩薩行。
我在會上提出這幾點,是對應慈老法師的華嚴思想和華嚴妙行,大概的一個總括,當然沒有完全總括到,因爲《華嚴經》精深博大,應慈老法師道高德重,這只是根據我的淺見提出的概括。今天我們紀念應慈老法師,就要學習他的華嚴精神,並運用在實際行動上,這是很重要的。現在我就把這四點簡單解說一下。
一、教宗華嚴,行在禅那
這說明應慈老法師崇奉的大乘教就是華嚴教,以華嚴教爲宗,爲什麼?因爲華嚴教是一乘頓教,其中心內容就是顯示如來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衆生的身心本體,所謂明心見性,性就是指這個,禅宗講叫本來面目,講真谛是它,講法性也是它,講諸法實相還是它。
一真法界是直說明真心,我們學佛法,就是要恢複這個真心,明心見性。其中,性與心是有區別的,性,就是本來不動的本性;心,即在起心動念的時候叫做心,經過修行去了無明障蔽之後才叫做真心,也就是真性。我們必須要恢複妙明真心,達到一真法界,就是如來的法身,學佛就要達到這個目的。
那麼,什麼叫法界觀?就是菩薩的和諧宇宙觀,包括一切色法、心法、善法、惡法、無記法,包括這個器世界、有情世界。這個器世界、有情世界能夠以如來真心加以融通,就把世間所有矛盾、差別、對立、鬥爭融化了,就像如來的心一樣:廣大、真實、平等、清淨。
這個法界觀,被真心融通以後,成爲菩薩的緣起觀,也就是和諧宇宙觀,指對宇宙的正確觀察:一切緣起法,互相依存,不再對立,法法相資,法法平等,在衆生間,就打成一片,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衆人中有我,我就有衆人;國家有我,我就有國家;世界有我,我就有世界。這就成爲很融洽、和諧、平等的這麼一個世界。在這種情況之下,人人學佛法,人人學普賢菩薩,做到真俗圓融、悲智兼運,做到衆生無盡,願行無盡,與一真法界相應,完成佛果,這個境界好廣大!這是我們學佛人,也希望一切衆生應該走的共同道路,只有走這條道路,才能解脫,才能成佛!
現在這個世界,人心混亂,災難頻繁,戰爭潛伏,充滿恐懼,如何轉變過來,必須希望人人學菩薩,弘揚《華嚴經》,現在中國講建設和諧社會,只有“人人都學菩薩”,才是真正的和諧。達到這個和諧,社會就安甯,國家就繁榮,世界就和平,…
《華嚴經要義 目錄 引言 講經緣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