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華嚴經》,弘揚華嚴精神,在今天的意義更重要。
“教宗華嚴、行在禅那”,這就說明,以華嚴教爲宗,研習《華嚴經》,建立法界觀,達到與一真法界真心相應,必須在行上用功夫,不能是專講教義,不能誇誇其談,談而無用,說食數寶,必須體現在行動上,修習禅觀。
禅那,是印度語,翻譯到中國來,叫靜慮,靜中思維,靜就是止,思維是觀,修靜必須要達到止觀雙運。關于止觀的功用,前人有這麼幾句話:
破執著之利斧,斷情見之鋼刀,
趣菩提之階梯,除煩惱之妙藥。
這四句很重要,爲什麼要修止觀,其功用很大的,就好像利斧一樣,很鋒利的斧頭,可以劈柴,可以砍樹,我們是砍什麼呢?要把無明執著砍掉,“我執”、“法執”,這個執著是生死根本啊!執著不斷,生死就不能解脫。所以說是破執著之利斧,斷情見之鋼刀。
什麼叫情見?就是由世俗之情、物欲之情生起來的邪見解,包括五種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身見,即是我見;邊見就是執常、執斷,認爲世間上是常存的,成爲常見,或者認爲生命消失了就沒有了,成爲斷滅見,叫做執常、執斷;邪見就是誹謗因果,撥無因果,從而毀謗叁寶,這是斷人善根的;見取見就是執著以上的見解爲正見叫見取見;戒禁取見就是一種邪法的修行,過去印度有滾糞坑的外道,現在國外的很多地方有外道集體自殺升天,搞這一套的,就叫戒禁取見。學佛要超塵出俗,超情離見,就要修止觀,由止觀修慧,證得般若就可以斷除。
“趣菩提之階梯”,從初發心學佛之後,逐步走上菩提道路,但是難關很多,八風一吹動,各種困難都來,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時,你就必須要具有定力,沒有定力那就會退縮、墮落。你能夠走上菩提階梯,一步一步上升,必須要靠止觀。
“除煩惱之妙藥”,止觀是妙藥,可以消滅心中煩惱,什麼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爲六個根本煩惱,還有二十個隨煩惱。《瑜伽師地論》講了一百多種煩惱,細細地講,有八萬四千煩惱,形容大大小小的煩惱很多,如果修止觀,就可治煩惱病,它就是妙藥,有首偈子: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
寶塔畢竟化爲塵,一念靜心成正覺。
能夠靜坐一頃刻的時間,都勝過造七寶塔!“須臾”形容時間很短,只一小會兒。爲什麼靜坐一須臾就會有超過造七寶塔的功德呢?因爲有形的塔很容易毀壞,而建立在我們內心深處的寶塔是永遠存在的。
就如我剛才說的那個實叉難陀的家鄉,後來經過一次災難,先是經過回族侵入,後來經過天災,落得連城都沒有了,什麼大小寺院、塔,統統沒有了!現在能保留下來的曆史都是經過考古學家挖掘出來的一些文物。所以這個物質的東西是靠不住的,都有“成、住、壞、空”,但是我們內心的寶塔呀,你修好了,永遠存在!火也燒不倒,水也淹不倒,風也刮不倒,人爲也破壞不了!所以“寶塔畢竟化爲塵,一念靜心成正覺”。寶塔很快就化爲微塵,沒有了,但一念靜心存在的話,相續下去,可以成菩提果,完成正覺。這就是靜坐的重要。
當然這個靜坐,大家注意,不要學外道那些禅,那種靜坐會走火入魔,爲什麼?我執沒有斷,煩惱沒有除,是非得失的心沒有去掉,執著各種相,貪心不除,你修靜,一是靜不下來,二是容易走火入魔,所以必須修出世禅。
太虛大師講到禅,有四個方面:(1)安般禅;(2)五門禅;(3)念佛禅;(4)實相禅。
第一,安般禅。安般禅就是修數息觀,以數息入靜,它專門有套修法的。
第二,五門禅。五門禅是針對你的病根來修,貪心重修不淨觀,嗔心重修慈悲觀,癡心重修因緣觀,慢心重修界差別觀(觀十八界),散亂心重修數息觀,這是五門禅。
第叁,念佛禅。念佛是件好事情,念佛入定,就可以得念佛叁昧,叫念佛禅。
第四,實相禅。那就是像須菩提一樣,發大心,在修行中觀叁輪體空,超出一切相,叫實相禅。念佛禅也可以與實相禅相結合,念佛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離能所相,也叫實相禅。
二、般若不明、萬行虛設
在六度萬行中,般若是第一,假若你修其他的善行,沒有般若爲指導就是人天善行、人天小果,還是在輪回中,所以般若很重要。《華嚴經》是智慧的經典,般若講緣起性空之智,空就是根本智,緣起是後得智,空就是無漏無分別智,緣起就是無漏有分別智。這個分別不是一般的虛妄分別,而是能夠善察因果,善識善惡,分清邪正,走正大光明之道路,是妙有!是緣起!《華嚴經》所講的根本也就是這些。
由真心融通世出世間,一切萬法,不管生物界、自然界、人類社會,以真心融通,彼此達到法法相通,法法平等,從真空見妙有,妙有見真空,這是般若的內容。假如不明白這一點,在行動上沒有指南,縱然有一點小善,功德也不大,如果以般若爲指導,來修善,做培福德的事情,那麼功德就不可限量。這點《金剛經》已說得很清楚。
叁、禅淨同源
這是中國大乘宗派從唐以來的一個優良傳統,中國的叢林、居士團體、佛學社、念佛社,一般都是講禅淨雙修,這也是漢傳佛教的特點。爲什麼叫禅淨同源呢?盡管兩者在修持方法上稍有差別,但是他悟入的大乘境界、達到的佛果是一樣的,在修心方面是一樣的。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最後有一偈講: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得叁摩地,斯爲第一。
這就是禅淨雙修的功夫。念佛的人,要使六根不亂動,先要守根,守根以後就可護意,保持正念,“淨念相繼”,就能進入禅那境界。
“入叁摩地”,叁摩地就是叁昧耶,是禅的功夫。什麼叫叁昧耶呢?叁昧耶譯爲等持、等至,內心達到平等運持,進入輕安的境界,這就是禅宗的功夫。所以禅與淨是一致的,曆史上各宗各派的祖師,盡管他研究的教義各有發揮,但落實在實際行動上都是念佛參禅,所謂“教研本宗,行在淨土”,或者是禅淨雙修,一直到印光大師,都是這種提法。
四、出世而入世的菩薩行
這種行就是大乘菩薩行。《大方廣佛華嚴經》的“華”是什麼呢?就是蓮花,修六度萬行的因花,以此因花而莊嚴佛果。出世而入世的精神,就好像蓮花一樣。蓮花的功德微妙香潔,微妙,就是智慧很高,不著汙泥;香潔,就是品行高,雖處汙泥而不染,但是也不舍汙泥,不舍衆生。所以華藏世界有淨土也有染土,佛菩薩不舍衆生,以大悲大願、出世入世之精神,廣行六度萬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在抗戰時期,日本的飛機從上海炸到重慶,在飛機轟炸之下,人民生命財産受到巨大損失,當時我在重慶,才十多歲,我親眼看到,重慶幾乎被炸成一片廢墟。就在這種情況之下,佛教徒奮不顧身,組織僧侶救護隊,從上海到武漢,又從武漢到重慶,在日本飛機轟炸之下,他們救護傷亡的軍民,把已經犧牲的,擡出去安埋;受了傷的,做醫治。僧侶們背起醫藥包,擡起擔架,不怕犧牲,這說明佛教徒的無畏精神、慈悲精神。
有一個樂觀法師,他從上海來到重慶,就住在慈雲寺,發起組織僧侶救護隊。抗戰結束之後,他寫了一本書,叫《奮迅集》來記述這些事情。我在《奮迅集》裏看到應慈老法師的一篇序,他很贊揚這種精神,他說:僧侶在平常好好修持,念經拜佛,遇到國家有災難的時候,應該奮勇站出來救國救民,這就是大無畏精神,這就是獅子奮迅精神!所以叫《奮迅集》!
應慈老法師在抗戰時期,愛國愛教,他本人主講《仁王護國經》,曾經修建護國息災法會,這是愛國的表現,也是愛護衆生的悲心表現。同時在樂觀法師的《奮迅集》裏,他提出“獅子奮迅精神”,說明應慈老法師不單是講經弘法,在實際行動中做到了愛國、愛教、愛衆生!
從以上這四段,我們就可以看出,應慈老法師是研究《華嚴經》的,他的人生觀及其行動,都是以華嚴思想爲指導。以上這些內容作爲我講《華嚴經》要義的一個引言,也是衆緣和合,在沈香閣開講《華嚴經》的因緣。
《華嚴經要義 目錄 引言 講經緣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