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要义 目录 引言 讲经缘起

  华严经要义 (2005年8月27-9月4日讲于上海沉香阁)

  引言

  讲经缘起

  武则天与《华严经》的因缘

  听经要存三种心

  应慈老法师的华严妙行

  正论

  第一章《华严经》宗趣

  第一节 宗趣

  什么叫法界

  什么叫做相

  第二节 一佛三菩萨

  毗卢遮那佛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弥勒菩萨

  《华严经》的精髓

  一念不生全体现

  第二章 经题略释

  第一节 《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定义

  什么叫大方广

  什么是佛

  什么叫华严

  心与性是一体的

  什么是经

  第二节 以德显示佛的十身

  融三世显示佛的十身

  处处都是佛地

  关于放光

  神通很平常

  第三节 菩萨常见之十佛身

  十法见十佛

  随时都可见到佛

  一心通十法界

  第三章《华严经》之传译

  经典结集

  龙树菩萨取《华严经》

  佛陀跋陀罗译《六十华严》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

  般若三藏译《四十华严》

  第四章《华严经》在印度、中国的传承

  马鸣菩萨的《起信论》

  龙树写《十住毗婆沙论》

  世亲菩萨回小向大写《十地经论》

  章太炎去阴间判案

  正法住世的标准

  杜顺大师

  智俨大师

  法藏大师

  澄观大师

  宗密大师

  第五章《华严经》的内容

  第一节 明万法唯心;

  第二节 明法界缘起

  四法界

  十玄门

  六相

  海印三昧与大圆镜智

  第三节 明菩萨修学阶梯

  大乘五位

  十信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四加行

  十地

  等觉

  妙觉

  第六章《华严经》组织

  第一会:菩提场/诸佛和普贤/说如来依报因果

  第二会:普光法堂/文殊与十首/说十信法门

  第三会:忉利天宫/法慧菩萨/说十住法门

  第四会:夜摩天宫/功德林菩萨/说十行法门

  第五会:兜率陀天/金刚幢菩萨/说十回向法门

  第六会:他化自在天/金刚藏菩萨/说十地法门

  第七会:普光法堂/普贤菩萨/说因圆果满法门

  第八会:普光法堂/普贤菩萨/说普贤二千行法门

  第九会:逝多林重阁讲堂/如来示相百城善友/说入法界法门

  第七章《华严经》精华举例

  华藏世界

  文殊一百四十一愿

  普贤十大愿和二千行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弥勒楼阁

  

  

  引言

  讲经缘起

  各位师父们、居士们:

  今年适逢“华严座主”应慈老法师圆寂四十周年,上海佛教界进行纪念,特别举行纪念法会,包括一系列活动,讲经法会就是活动之一,我应上海佛教协会觉醒法师、观性法师、德育法师之邀有缘参加法会,讲《华严经》的要义,这个因缘很殊胜,非常难得。在此,我谨对上海佛教界的居士们,还有玉佛寺、沉香阁诸位师父的热情接待,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大乘经典中,《华严经》被称为经中之王,本来《法华经》是经中之王,《华严经》在历史上被判为“一乘顿教”,所以一般称为“经王中之王”,由此可见《华严经》的重要性。《华严经》共有三种翻译,现在比较盛行的《华严经》是唐朝实叉难陀尊者翻译过来的,一共八十卷、三十九品,有四万五千颂,将近七十万字,一般称作《八十华严》,卷帙很浩瀚。

  武则天与《华严经》的因缘

  关于这部经,我们应该怀念唐代武则天,武则天曾经在尼庵住过一段时间,对佛教有深切的了解,也有深厚的感情,从入皇宫以后,没有忘记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经典里的《华严经》。

  《华严经》最早的翻译是在东晋时期,当时翻译的是佛陀跋陀罗,在建康(即今南京)翻译的,那个时候叫《六十华严》,其中的缺点是什么呢?就是卷帙不全,很多内容没有,所以武则天深感遗憾,希望得到全本,后来听说在于阗国,就是现在新疆的西边,一个叫和田的地方,那个地方盛行大乘佛教经典,同时有一个印度尊者实叉难陀,深习大小乘经典,学问很广博。武则天听说以后很高兴,就派人迎请他到当时的洛阳,同时把梵本《华严经》也带到洛阳,带到洛阳以后,就进行翻译,在宫廷中的皇家寺院遍空寺进行翻译,当时参加翻译的还有菩提流支等好几位梵僧。

  在翻译过程中,武则天很重视,翻译完后,武则天亲自题写书名,亲自作序,不久就请法藏大师进宫宣讲《华严经》,法藏大师即是贤首国师,是正式建立华严宗的祖师。

  在翻译和宣讲过程中有几个预兆,当实叉难陀要开始翻译《华严经》的时候,武则天有个晚上做梦,梦到天降甘露,起来以后感觉奇特殊胜;法藏大师开讲《华严经》的时候,讲到《华藏世界品》,大地六种震动,这种震动不是普通的地震,动而不受灾,是吉祥的预兆。这两件事情历史都有记载,说明这部《华严经》是很殊胜、很希有、很难遇的。

  实叉难陀在翻译完《华严经》以后,又回到和田,后来的唐中宗,就把他请到京都来,但是不幸的是,不久他染上疫症,是不治之症,就圆寂了。圆寂以后,经过火烧,舌头不烂,有很多舍利子,他的弟子就把他没火化掉的舌头、舍利子,送回于阗建塔供养。所以《华严经》的流传,武则天出了很大力量,我们今天要怀念她。

  《华严经》的大乘境界实际上是佛菩萨的境界。佛成道以后,在三七日内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讲法,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佛在菩提树下为法身大士讲,所以这是佛的自证境界、菩萨的最高境界,我们今天能够听到这部经,是很大的佛缘。

  听经要存三种心

  在这里我告诉大家,在听经的时候要存三种心,第一个寂灭心,第二个恭敬心,第三个广大心。在本经的《净行品》中,智首菩萨代表大众向文殊菩萨请教“如何发愿”,文殊菩萨的原话是什么呢?他告诉智首菩萨:“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最上胜妙功德”。从这句话中我们就了解到,发菩萨大愿要像文殊菩萨发一百四十一愿一样,首先把心净化下来,要善用其心!不能善用其心,你就不会了解、不会悟入,不会深入法藏,更说不上结合修行!所以要注意这颗心!要善用这颗心!

  在经中注解有譬喻,就好像在大海中行船,行船要顺利,要找到方向,必须要靠舵手,舵手掌握得稳当,看得清方向,才能乘风破浪,达到彼岸。否则,如果舵手马虎大意了,随随便便的,那就危险了,一是可能会触礁,二是可能会翻船,就有生命危险。

  善用其心,掌握其心,就好像大海中航船的舵手一样,一定要掌握稳啊!我们在座的都是学佛的、皈依三宝的,希望你们能够善用其心,保持心灵安静,使它能够安宁,使它能够发菩提心,向上追求,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不辜负。

  应慈老法师的华严妙行

  沉香阁现在举行“华严法会”,来纪念应慈老法师。应慈老法师在他圆寂以前长期住在沉香阁,在沉香阁弘扬华严教义,讲《华严经》,同时和当时月霞法师办华严大学,培养研究华严的接班人。我在重庆开县的时候,有位慧西老法师,就是研究华严的,在华严大学毕业。重庆的遍空老法师、竺霞老法师,也是研究华严的,慧西老法师当年在重庆南岸大佛寺办华严学校时,他们在里面学《华严经》。遍空老法师现在已经一百多岁了,竺霞老法师已经圆寂了。我就是从那个时候,晓得上海的应慈老法师。

  应慈老法师功德很大,被海内外教徒赞奉为“华严座主”。玉佛寺已经圆寂的真禅老法师,他的亲教师就是应慈老法师。在一九九五年十一月,由真禅法师发起,当时佛教协会高振农居士还在主持会务,组织了一个研究会,为“应慈老法师佛学思想研讨会”,我当时应邀参加,参加之前,我看了应慈老法师的有关传记和他的一些思想特点,就在会上提出了应慈老法师几点重要思想:一、教宗华严、行在禅那;二、般若不明、万行虚设;三、禅净同源;四、出世而入世的菩萨行。

  我在会上提出这几点,是对应慈老法师的华严思想和华严妙行,大概的一个总括,当然没有完全总括到,因为《华严经》精深博大,应慈老法师道高德重,这只是根据我的浅见提出的概括。今天我们纪念应慈老法师,就要学习他的华严精神,并运用在实际行动上,这是很重要的。现在我就把这四点简单解说一下。

  一、教宗华严,行在禅那

  这说明应慈老法师崇奉的大乘教就是华严教,以华严教为宗,为什么?因为华严教是一乘顿教,其中心内容就是显示如来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众生的身心本体,所谓明心见性,性就是指这个,禅宗讲叫本来面目,讲真谛是它,讲法性也是它,讲诸法实相还是它。

  一真法界是直说明真心,我们学佛法,就是要恢复这个真心,明心见性。其中,性与心是有区别的,性,就是本来不动的本性;心,即在起心动念的时候叫做心,经过修行去了无明障蔽之后才叫做真心,也就是真性。我们必须要恢复妙明真心,达到一真法界,就是如来的法身,学佛就要达到这个目的。

  那么,什么叫法界观?就是菩萨的和谐宇宙观,包括一切色法、心法、善法、恶法、无记法,包括这个器世界、有情世界。这个器世界、有情世界能够以如来真心加以融通,就把世间所有矛盾、差别、对立、斗争融化了,就像如来的心一样:广大、真实、平等、清净。

  这个法界观,被真心融通以后,成为菩萨的缘起观,也就是和谐宇宙观,指对宇宙的正确观察:一切缘起法,互相依存,不再对立,法法相资,法法平等,在众生间,就打成一片,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众人中有我,我就有众人;国家有我,我就有国家;世界有我,我就有世界。这就成为很融洽、和谐、平等的这么一个世界。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人学佛法,人人学普贤菩萨,做到真俗圆融、悲智兼运,做到众生无尽,愿行无尽,与一真法界相应,完成佛果,这个境界好广大!这是我们学佛人,也希望一切众生应该走的共同道路,只有走这条道路,才能解脱,才能成佛!

  现在这个世界,人心混乱,灾难频繁,战争潜伏,充满恐惧,如何转变过来,必须希望人人学菩萨,弘扬《华严经》,现在中国讲建设和谐社会,只有“人人都学菩萨”,才是真正的和谐。达到这个和谐,社会就安宁,国家就繁荣,世界就和平,…

《华严经要义 目录 引言 讲经缘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