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经题略释
本经之经题略释,是根据《华严经·离世间品》提出来的,包括《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经题的定义、佛以德显示的十身、菩萨在修行中常见到的十佛身。有些人怀疑:为什么《华严经》中常讲有恒河沙数的菩萨和佛,真有这么多的佛菩萨吗?殊不知华藏世界,重重无尽,境界不可思议,你能够把尘心转为真心,与一真法界相应,那就是在有形无形间,随时可以见到佛,这个道理,要好好思维。能够与真心相应,无处不是佛地,无处不是佛身。
第一节 《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定义
从题名就可以知道这部经典的重要意义。经名一是法喻因果并具,二是理智人法兼备,有法有喻,有因有果,有人有法,有理有智,结合起来的。
什么叫大方广
什么叫“大方广”?“大”代表真心之体,“方”代表真心之相,“广”代表真心之用。学习经典,如法修持,就可以恢复真心的体、相、用。学佛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这是说明佛证的果。
“大”,真心之体。佛的真心,就代表如来之性,这个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光明遍照,无处不在,这是真如之性,无生无灭,超越空间和时间。
“方”,真心之相。就是方圆正直、万德庄严,包括方正、慈悲、智慧、安稳、清净、庄严,是真心之相,得四无畏妙相庄严。
“广”,真心之用。就是由真心发挥的妙用,由体显用,能生万法,世出世间一切善因善果,都有真心妙用。
以如来三身来表示,真心的体就是如来的法身,真心的相就是如来的报身,真心的用就是如来的化身,这就是佛果啊!所以“大方广”代表佛所证的法。
什么是佛
“佛”,佛就是佛陀,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是指的果位的佛。能够证得微妙的心体、微妙的心相、微妙的心用就是佛,由本觉到始觉,由始觉到妙觉,完成佛果,到这时的佛,三觉圆,万德具,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
佛果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我们要有深切的信仰,要以智慧眼来观察。“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对于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绝不能疑惑。
“三身”是法、报、化三身。
“四智”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五眼”是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
“六通”是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这是佛的功德!是佛果位具足的不可思议的福德智慧!应该深信不疑。
什么叫华严
什么叫“华严”,这是讲因位,指佛在因位之中修菩萨行,即六度万行之因花。
“华”就是莲花,莲花的功德微妙香洁。微妙,就是甚深奥妙,形容其大智慧;香洁,形容其品德之高,处污泥而不染。所以菩萨行,就是莲花行,具足大悲大智。大智,不着污泥;大悲,处污泥而不染,而且能够喷洒芳香,净化国土。
菩萨行,就是佛在因位上种的花,以此因花,庄严佛果。因花就是修德,果就是证德。这是个譬喻,指以六度之因花,庄严佛果,就是由修德庄严果德。
心与性是一体的
在这里要补充一个问题,讲到心、性,其实心与性是一体的,明心就能见性,其中又有些区别,一般讲的心是动的,是虚妄的,是有为的。至于性,就是真如性、真实性、不生灭性、常住性,是处于静态。心是处于动态,就像水波一样,水被风吹动,波浪滔天,这是心的作用、妄心的作用。当风平浪静时,水天一色,可以显映森罗万象,智慧明朗,静照万物,这就是性。所以唯识法相讲五位百法,心法八个,心所法五十一个,都包括在这里面,在没成圣位以前,都是这个心,经过修行以后,真心显现,那就是性。
一真法界,就代表性,这个性,即毗卢遮那佛的性。第一它是众德圆满,由修位到果位所证;第二常住不变,不像有为法,是无为法;第三能够融通身土,就是说佛身有佛土,比如毗卢遮那佛有华藏世界,阿弥陀佛有西方世界,药师琉璃光佛有东方世界,佛身有佛土,既有正报,又有依报,这是毗卢遮那佛的功德显出的妙用。在《入法界品》普贤菩萨赞扬佛的功德,有这么几句:
虚空真如及实际,
涅槃法性寂灭等,
唯有如是真实法,
可以显示于如来。
这是佛果的功德。“虚空”言其广大;“真如”言其真实不变,如如不动;“实际”就是离相,无相而离相,遣除诸相,《金刚经》讲“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涅槃”就是佛的清净寂灭境界,消除烦恼,断除生死,清净寂灭;“法性”就是遍于一切有情无情,这个法性是普遍的,法性也是客观实际的;“寂灭”,这是涅槃之相。这几个功德,虚空、真如、实际、涅槃、法性等,只有这几种真实法,才可以显示于如来的功德,这是普贤菩萨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赞扬如来的功德。
另外提到法性,经上有这首偈说明法性的功德:
法性本寂无诸相,
犹如虚空不分别。
超诸取著绝言道,
真实平等常清净。
“法性本寂无诸相”,法性本身就是一种寂灭的,远离诸相的,就好像虚空一样,没有虚妄分别,没有能所分别。
“超诸取著绝言道”,不是像凡夫一样有能取所取——有能取的我、所取的法,这个境界是不可以思议的,是用语言描述不出来的。
“真实平等常清净”,就是说这是真实不虚妄的,平等无差别的,清净无染污的,这就是法性,这就是如来的真实性。
所以,“大方广”是所证的法,“佛”是能证的人,“华严”是佛在因位上修的万行因花,大悲大智大愿大行,代表悲智愿行,以这种因花而庄严佛果,有此能修的因才有所证的果。诸佛众生,佛性平等,此“大方广”系三世诸佛所同证,十方菩萨所同修,大千圣众所同尊,法界众生所同具!佛佛同体,佛佛道同!
佛法讲众生平等,佛性平等,这与崇拜梵天、崇拜上帝、崇拜神我是完全不同的。佛说《华严经》是对菩萨讲的,即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但也是给佛灭度以后一切众生——能够发菩提心的、学菩萨的众生,对他们讲的,能够发菩提心,能够修菩萨行,就与佛同等,为什么?因为佛性平等,佛说法是为众生而说,能发心学佛,发了大心,佛是忆念到你的,佛是加持你的。《金刚经》里讲:“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你能发心,如来经常都在念你,在加持你,还要告诉你,如何登上菩萨阶梯,达到果位,佛真是大慈大悲啊!
佛说《华严经》,虽然华严境界很广大、很深奥,但是也是为众生讲的,为接引众生而宣说的这部经。
以上,就是“大、方、广、佛、华严”这几个字的意义。
什么是经
“经”,在印度语叫修多罗,翻译成华语是契经。契,就是上契诸佛理,下应众生机,根据众生的根机而说各种法门,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所以,经是依佛法修持的准则,依佛法修持的典范,依佛法修持的正道。经典就是佛的法身舍利,是不可轻慢的。要尊重经典,供养经典,读诵行持经典。能够如法行持,就是恭敬佛的法身舍利,功德是很大的。
第二节 以德显示佛的十身
上面讲了佛的功德大,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以德显示,佛具足十身:第一菩提身,第二愿身,第三化身,第四力持身,第五相好庄严身,第六威势身,第七意生身,第八福德身,第九法身,第十智身,这叫佛的十身,也包括了上面所讲的“法、报、化”三身。
融三世显示佛的十身
第一,菩提身。就是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成正觉,证得了佛果,禅宗神秀讲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句话就代表佛果。
当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恍然大悟时,叹息:“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这时就证菩提身,这段话是记载在《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实叉难陀译本)里的。
第二,愿身。这就代表佛的悲愿。佛在三大阿僧祇劫,舍弃了国臣妻子宫舍,舍弃了财产享受,牺牲自己,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就基于这个愿力。
佛佛同等,十方诸佛菩萨都有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文殊菩萨一百四十一愿,普贤菩萨十大愿,观音菩萨十二大愿,地藏菩萨也发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之大愿。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有愿必成,当然这个愿不同普通一般人的愿,普通的愿,为家庭,为名,为利,为金钱,为地位,因此尔诈我虞,你争我夺,这不是那个愿,是基于大智慧、大悲心,超凡脱俗而发的这个愿。
第三,化身。佛证了果以后,发挥真心的妙用,本着大悲心,以千百亿化身救苦救难,犹如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照映在各处,江河大海都有月亮,形容佛的化身很多,你只要静下心来,就可以得到佛的感应,见到佛的化身:
诸佛清凉月,常游毕竟空。
众生心垢尽,诸佛影现中。
有些人说:我没有见到佛,我没有得到感应啦?那么你内心的污浊除掉没有?你的邪恶思想除掉没有?你要自问一下,你如真正除掉了污浊,佛的化身可以感应你、加持你。
第四,力持身。说明佛的力量像金刚一样坚固,住持正法,永久不坏。
第五,相好庄严身。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只是个形容,其实无量无边地好,像赞扬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这都是佛的相。佛眉间放光,光明遍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华严经》中,佛一说法就放光,而这个放光代表佛说法,佛是无说而说。
第六,威势身。代表佛的大雄大力,是有威有势,降伏众魔,而且这一种威势显出来就像天空的月亮,光明焕发,其他星宿的光都显不出来。
第七,意生身。就是说你只要有诚心,佛就用意生身来加持你,意生身就是一种心意,心心相应,感而遂通,此感彼应。
第八,福德身。就是说佛的福德很深厚,若大海之浩瀚,…
《华严经要义 第二章 经题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