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要義 第二章 經題略釋

  第二章 經題略釋

  本經之經題略釋,是根據《華嚴經·離世間品》提出來的,包括《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經題的定義、佛以德顯示的十身、菩薩在修行中常見到的十佛身。有些人懷疑:爲什麼《華嚴經》中常講有恒河沙數的菩薩和佛,真有這麼多的佛菩薩嗎?殊不知華藏世界,重重無盡,境界不可思議,你能夠把塵心轉爲真心,與一真法界相應,那就是在有形無形間,隨時可以見到佛,這個道理,要好好思維。能夠與真心相應,無處不是佛地,無處不是佛身。

  第一節 《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定義

  從題名就可以知道這部經典的重要意義。經名一是法喻因果並具,二是理智人法兼備,有法有喻,有因有果,有人有法,有理有智,結合起來的。

  什麼叫大方廣

  什麼叫“大方廣”?“大”代表真心之體,“方”代表真心之相,“廣”代表真心之用。學習經典,如法修持,就可以恢複真心的體、相、用。學佛就是要達到這個目的,這是說明佛證的果。

  “大”,真心之體。佛的真心,就代表如來之性,這個體豎窮叁際,橫遍十方,光明遍照,無處不在,這是真如之性,無生無滅,超越空間和時間。

  “方”,真心之相。就是方圓正直、萬德莊嚴,包括方正、慈悲、智慧、安穩、清淨、莊嚴,是真心之相,得四無畏妙相莊嚴。

  “廣”,真心之用。就是由真心發揮的妙用,由體顯用,能生萬法,世出世間一切善因善果,都有真心妙用。

  以如來叁身來表示,真心的體就是如來的法身,真心的相就是如來的報身,真心的用就是如來的化身,這就是佛果啊!所以“大方廣”代表佛所證的法。

  什麼是佛

  “佛”,佛就是佛陀,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是指的果位的佛。能夠證得微妙的心體、微妙的心相、微妙的心用就是佛,由本覺到始覺,由始覺到妙覺,完成佛果,到這時的佛,叁覺圓,萬德具,具足叁身四智、五眼六通。

  佛果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我們要有深切的信仰,要以智慧眼來觀察。“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對于佛的叁身四智、五眼六通,絕不能疑惑。

  “叁身”是法、報、化叁身。

  “四智”是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

  “五眼”是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

  “六通”是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

  這是佛的功德!是佛果位具足的不可思議的福德智慧!應該深信不疑。

  什麼叫華嚴

  什麼叫“華嚴”,這是講因位,指佛在因位之中修菩薩行,即六度萬行之因花。

  “華”就是蓮花,蓮花的功德微妙香潔。微妙,就是甚深奧妙,形容其大智慧;香潔,形容其品德之高,處汙泥而不染。所以菩薩行,就是蓮花行,具足大悲大智。大智,不著汙泥;大悲,處汙泥而不染,而且能夠噴灑芳香,淨化國土。

  菩薩行,就是佛在因位上種的花,以此因花,莊嚴佛果。因花就是修德,果就是證德。這是個譬喻,指以六度之因花,莊嚴佛果,就是由修德莊嚴果德。

  心與性是一體的

  在這裏要補充一個問題,講到心、性,其實心與性是一體的,明心就能見性,其中又有些區別,一般講的心是動的,是虛妄的,是有爲的。至于性,就是真如性、真實性、不生滅性、常住性,是處于靜態。心是處于動態,就像水波一樣,水被風吹動,波浪滔天,這是心的作用、妄心的作用。當風平浪靜時,水天一色,可以顯映森羅萬象,智慧明朗,靜照萬物,這就是性。所以唯識法相講五位百法,心法八個,心所法五十一個,都包括在這裏面,在沒成聖位以前,都是這個心,經過修行以後,真心顯現,那就是性。

  一真法界,就代表性,這個性,即毗盧遮那佛的性。第一它是衆德圓滿,由修位到果位所證;第二常住不變,不像有爲法,是無爲法;第叁能夠融通身土,就是說佛身有佛土,比如毗盧遮那佛有華藏世界,阿彌陀佛有西方世界,藥師琉璃光佛有東方世界,佛身有佛土,既有正報,又有依報,這是毗盧遮那佛的功德顯出的妙用。在《入法界品》普賢菩薩贊揚佛的功德,有這麼幾句:

  虛空真如及實際,

  涅槃法性寂滅等,

  唯有如是真實法,

  可以顯示于如來。

  這是佛果的功德。“虛空”言其廣大;“真如”言其真實不變,如如不動;“實際”就是離相,無相而離相,遣除諸相,《金剛經》講“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涅槃”就是佛的清淨寂滅境界,消除煩惱,斷除生死,清淨寂滅;“法性”就是遍于一切有情無情,這個法性是普遍的,法性也是客觀實際的;“寂滅”,這是涅槃之相。這幾個功德,虛空、真如、實際、涅槃、法性等,只有這幾種真實法,才可以顯示于如來的功德,這是普賢菩薩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贊揚如來的功德。

  另外提到法性,經上有這首偈說明法性的功德:

  法性本寂無諸相,

  猶如虛空不分別。

  超諸取著絕言道,

  真實平等常清淨。

  “法性本寂無諸相”,法性本身就是一種寂滅的,遠離諸相的,就好像虛空一樣,沒有虛妄分別,沒有能所分別。

  “超諸取著絕言道”,不是像凡夫一樣有能取所取——有能取的我、所取的法,這個境界是不可以思議的,是用語言描述不出來的。

  “真實平等常清淨”,就是說這是真實不虛妄的,平等無差別的,清淨無染汙的,這就是法性,這就是如來的真實性。

  所以,“大方廣”是所證的法,“佛”是能證的人,“華嚴”是佛在因位上修的萬行因花,大悲大智大願大行,代表悲智願行,以這種因花而莊嚴佛果,有此能修的因才有所證的果。諸佛衆生,佛性平等,此“大方廣”系叁世諸佛所同證,十方菩薩所同修,大千聖衆所同尊,法界衆生所同具!佛佛同體,佛佛道同!

  佛法講衆生平等,佛性平等,這與崇拜梵天、崇拜上帝、崇拜神我是完全不同的。佛說《華嚴經》是對菩薩講的,即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但也是給佛滅度以後一切衆生——能夠發菩提心的、學菩薩的衆生,對他們講的,能夠發菩提心,能夠修菩薩行,就與佛同等,爲什麼?因爲佛性平等,佛說法是爲衆生而說,能發心學佛,發了大心,佛是憶念到你的,佛是加持你的。《金剛經》裏講:“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你能發心,如來經常都在念你,在加持你,還要告訴你,如何登上菩薩階梯,達到果位,佛真是大慈大悲啊!

  佛說《華嚴經》,雖然華嚴境界很廣大、很深奧,但是也是爲衆生講的,爲接引衆生而宣說的這部經。

  以上,就是“大、方、廣、佛、華嚴”這幾個字的意義。

  什麼是經

  “經”,在印度語叫修多羅,翻譯成華語是契經。契,就是上契諸佛理,下應衆生機,根據衆生的根機而說各種法門,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所以,經是依佛法修持的准則,依佛法修持的典範,依佛法修持的正道。經典就是佛的法身舍利,是不可輕慢的。要尊重經典,供養經典,讀誦行持經典。能夠如法行持,就是恭敬佛的法身舍利,功德是很大的。

  第二節 以德顯示佛的十身

  上面講了佛的功德大,具足叁身四智、五眼六通。以德顯示,佛具足十身:第一菩提身,第二願身,第叁化身,第四力持身,第五相好莊嚴身,第六威勢身,第七意生身,第八福德身,第九法身,第十智身,這叫佛的十身,也包括了上面所講的“法、報、化”叁身。

  融叁世顯示佛的十身

  第一,菩提身。就是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成正覺,證得了佛果,禅宗神秀講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這句話就代表佛果。

  當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恍然大悟時,歎息:“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這時就證菩提身,這段話是記載在《華嚴經·如來出現品》(實叉難陀譯本)裏的。

  第二,願身。這就代表佛的悲願。佛在叁大阿僧祇劫,舍棄了國臣妻子宮舍,舍棄了財産享受,犧牲自己,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就基于這個願力。

  佛佛同等,十方諸佛菩薩都有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文殊菩薩一百四十一願,普賢菩薩十大願,觀音菩薩十二大願,地藏菩薩也發有“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之大願。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衆生度盡,方證菩提。有願必成,當然這個願不同普通一般人的願,普通的願,爲家庭,爲名,爲利,爲金錢,爲地位,因此爾詐我虞,你爭我奪,這不是那個願,是基于大智慧、大悲心,超凡脫俗而發的這個願。

  第叁,化身。佛證了果以後,發揮真心的妙用,本著大悲心,以千百億化身救苦救難,猶如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照映在各處,江河大海都有月亮,形容佛的化身很多,你只要靜下心來,就可以得到佛的感應,見到佛的化身:

  諸佛清涼月,常遊畢竟空。

  衆生心垢盡,諸佛影現中。

  有些人說:我沒有見到佛,我沒有得到感應啦?那麼你內心的汙濁除掉沒有?你的邪惡思想除掉沒有?你要自問一下,你如真正除掉了汙濁,佛的化身可以感應你、加持你。

  第四,力持身。說明佛的力量像金剛一樣堅固,住持正法,永久不壞。

  第五,相好莊嚴身。佛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只是個形容,其實無量無邊地好,像贊揚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衆亦無邊。

  這都是佛的相。佛眉間放光,光明遍于整個叁千大千世界,《華嚴經》中,佛一說法就放光,而這個放光代表佛說法,佛是無說而說。

  第六,威勢身。代表佛的大雄大力,是有威有勢,降伏衆魔,而且這一種威勢顯出來就像天空的月亮,光明煥發,其他星宿的光都顯不出來。

  第七,意生身。就是說你只要有誠心,佛就用意生身來加持你,意生身就是一種心意,心心相應,感而遂通,此感彼應。

  第八,福德身。就是說佛的福德很深厚,若大海之浩瀚,…

《華嚴經要義 第二章 經題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